张宏武
(嘉应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语言能力是《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1]。语言能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技能、理解与应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又包含“阐释、评价语篇中的主要信息和观点”,以及分析、判断、对比、推测等思维能力,还有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文化鉴别能力。语言能力与其他几个核心素养(即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有着密切的相互蕴含和相互支持的关系。语言能力本身涵盖文化、思维和学习能力,同时语言学习者的文化品格、思维和学习能力最终体现在语言能力上。然而,学习者的外语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其产生和发展需要借助教学作为媒介来促成。教材本身承载着人才培养和教学理念,同时将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在其内容之中。那么,英语教材在编排中如何实现语言能力的培养?新教材通过何种方式来传递其语言能力养成的教学理念?明确这一问题,对于提升高中英语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对强化核心素养育人意识具有重要启示。
二语/外语习得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者大脑中有两个系统:习得系统和学得系统。前者负责语言产出,通常是无意识的过程,因而又叫隐性知识系统;后者主要负责监控语言产出,是一个显性知识系统。二语学习过程不仅涉及显性语言知识,而且还涉及隐性语言知识。显性知识是说得出、道得明、可意识到的知识,而隐性语言知识是难以言说的,是一种对语言使用的直觉。获得隐性语言知识就等于获得了语感。因此二语学习主要是一个构建“隐性语言系统”的过程[2]。学习者熟练、自然地使用语言,最终依赖的是隐性语言系统。
隐性语言系统的构建必须依赖大量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和语言活动。新教材通过真实的语言输入和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给学习者创造隐性语言知识发展的机会和环境。例如,在语音训练方面,教材提供了大量听音、辨音、模仿训练材料。学生通过“听和重复训练”而不是单单听“教师讲解”来获得英语语音隐性知识。六个单元的教学材料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从单音节到双音节再到多音节逐步提升难度;由注意音素到辨别音素;由听到跟读模仿再到发声拼读;由找发音规律到添加例子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激活学习者潜在的归纳思维能力。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因而便于学习者习得语音知识、构建隐性语言系统。
隐性语言知识发展理念同样体现在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上。“Building up your vocabulary”和“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两个训练项目恰好说明了隐性知识获得的途径:词汇要靠学生构建,语法结构要靠学生去发现。例如,在“欢迎单元”(Welcome Unit)的词汇训练部分,编者将7 个需要掌握的词汇列出来,同时向学生提供7 幅与之匹配的漫画,漫画上方配有人物对话或独白,然后让学生根据漫画传递的信息找出合适的描述漫画内容的形容词。这种把词语与情境语境融合在一起的做法使学生掌握了活的词汇意义以及鲜活、动态的词汇知识,这种出现在情境中的词汇及其语义知识很容易转化为学习者的隐性语言知识。同理,语法知识也可通过归纳思维的方式获取。常见的做法是向学生提供范例,然后通过相关思维活动了解语言规则。例如,v-ing 表示进行时态,形式简单,但用法和功能却很复杂。如果在课堂上讲解进行时态,那将是一件既费时又低效的工作。新教材的处理方式值得关注。例如第二单元通过一系列语言活动让学生理解和运用v-ing 结构表示“将来计划”的功能。第一项活动是“观察例句”,学生思考句中进行时态表达的功能,这是对v-ing 结构表示“将来计划”功能的初步认知。第二项活动把v-ing 结构放进会话语篇当中,要求学生结对朗读会话并指出句中的v-ing结构,然后跟同伴讨论v-ing 结构何时用、如何用。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不会觉得困难,因为会话是关于周末的计划,内容比较简单。有了这个语境,v-ing 的功能就一目了然了。第三项活动是知识运用。学生朗读句子,找出那些用will do 结构表示“将来计划”的句子,并用v-ing 结构来改写。第四项活动是用v-ing 结构和同伴交谈,说出自己的周末计划。教材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是周末的天气,学生根据天气情况谈论自己打算干什么。显然,这一系列活动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情境和语篇中发现并理解、运用、掌握v-ing 结构。显而易见,接触和运用真实语言是构建“隐性语言系统”的必由之路。
外语教学研究表明,单一语言技能训练不利于语言能力发展。例如,早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主张背诵语法规则和机械翻译,强调书面语言理解和翻译能力,忽视口语能力,于是受到“直接法”“听说法”的挑战。“听说法”又受到“认知法”的挑战[3]。“交际教学”随后取代认知法,注重流利表达但忽略了语言使用的准确性。高中英语新教材在编排上克服了“单项语言技能”的弊病,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板块设计把听、说、读、看、写整合在一起,强调语言习得过程和学习策略,最终服务于“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养成。其设计理念如图1 所示。
图1 高中英语新教材设计理念框架
框架顶端的语言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生最终形成的“隐性语言系统”。该设计理念强调语篇意识和语言技能的整合。这种整合首先体现在板块的创新设计上,即“听和说”“读和思”“听和交谈”“以读促写”“看视频”。板块式设计把听、说、读、看、写有机结合在一起。不同板块以不同语言实践活动的形式,在同一主题统领下,在语篇基础上实现语言技能的整合。为何要强调“语篇”呢?这是由语篇的性质决定的。语篇是指在特定语境下为了特定目的而产出的书面或口头篇章[4]。它是超越句子层面的一个意义完整、连贯且与语境融合的文本。单句往往脱离语境,而语篇涉及语言的使用和意义交流。语篇可短可长,可以对话或独白形式出现,也可以文字或音频、视频形式出现。语篇形式的多样化体现语言使用的多样化。新教材之所以提倡语篇意识,是因为语篇最能体现语言在主题语境下的使用。接触语篇就是接触语境中的语言,就是进行语言实践、用语言做事。
从语言习得角度看,输入和输出结合更有利于语言学习。输入的目的是促成语言知识“附带性”的习得。现有研究表明,调整后的丰富型语言输入可增加学习者附带性语言知识习得的机会[5]。输出的作用是能让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和正确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输入和输出都很重要,只重视输入或只重视输出都是片面的语言学习观,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语言发展。以第五单元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为例分析新教材如何把输入和输出训练有机融合在一起。本单元的主题是“世界语言”,第一个板块“听和说”首先采用输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的语言。输入材料是一个关于世界语言的演讲。学生要听三次,完成三项任务:第一次要指出使用者人数最多的两种语言,并圈出联合国的官方语。第二次要求回答4 个与语言有关的问题,难度增加,要求学生关注内容细节,包括主旨大意、世界语言数量、联合国官方语言使用人数以及讲话人对外语学习的态度。第三次要求学生说出代词they 和it 的具体所指,旨在附带性习得语篇衔接知识。“说”以小组或结对讨论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想学哪门外语以及做出此选择的原因。教材给出语言产出表达范例,学生可参照例子用对话的形式完成语言输出训练。学生在交谈时可运用刚才所听语篇中的词语和相关表达形式,这样就减少了认知负荷,使其能把更多注意力投入到信息传递和思想交流上来。这是“听”和“说”的融合。
第二个板块是“读和思”。阅读是学习外语的重要输入手段。与“听”不同的是,“读”的过程可受学习者控制,一句话不理解可以重读。因此“读”和“思”的结合能为语言学习和知识发展提供更多机会。需要强调的是,“思”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即在语言理解的基础上开展推测、归纳、分析、判断、对比、创新等思维活动。例如,本单元的阅读材料是《汉语书写系统:连接过去和将来》(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该语篇与单元主题“世界语言”关系密切,旨在让学生了解汉语书写系统及其强大功能。新教材设计的阅读任务均与“思”有关。首先,要求学生浏览题目后推测文章大意,训练的是思维和预测能力。其次,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本并找出语篇中心思想,训练的是学生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第三项任务是浏览全文,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写出每个时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这不仅锻炼学生快速获得具体信息的能力,而且通过“读后写”夯实意义理解。第四项任务要求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并讨论问题,把读、思、说有机融合在一起。第五、六两项任务是在语篇理解基础上填词、猜词义,训练学生在语境中使用词汇的能力。这是“读”和“思”的融合。
第三个板块“听和谈”以问题为导向、以语篇为依托把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融为一体。该板块的“听”与前板块“听和说”中的“听”并非简单重复。“听和说”中的“听”出现在单元开头,是一个“预热”阶段,目的在于获取信息、理解主题,而“听和谈”板块中的“听”是为了用语言“做事”而做的准备和铺垫,目的是在理解信息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交谈、讨论和探索的兴趣。比如本单元“听和谈”的目的是“探讨不同种类的英语”。在该板块任务1 和任务2中,学生分别听材料的前后两个部分,弄清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两种表达方式及其在用词上的差异。任务3 则要求学生根据图片信息辨别哪些是英式词汇,哪些是美式词汇,并说出更多的例子。这对学生扩展词汇大有裨益。任务4 是角色扮演,要求学生结对朗读对话,并指出对话双方因使用不同词语(一个是美式词语pants,另一个是英式词语trousers)而造成的误解。这种探讨性互动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听、读、思、谈相结合的方式,在语篇语境中灵活掌握英式与美式表达的区别。任务5 也是通过“讨论”方式结对进行对话,通过创造性使用语言来进一步澄清美式词语和英式词语的内涵差异。这是“听”和“谈”的融合。
第四个板块是“以读促写”。二语习得研究表明,有意义的输入和输出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发展。单靠“读”或单靠“写”都有局限和不足,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语言学习。新教材在设计这个板块时,充分考虑到二语习得的规律和顺序,采取先读后写、以读促写、以写促学的原则设计语言实践活动。例如,第五单元该板块的主题是“在微博上写一段关于英语学习心得的文字”。首先要求学生阅读网络论坛上中国学生发的关于英语学习的帖子,然后写出其中三个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二项活动是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列出自己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用“头脑风暴”方式给出解决办法。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课本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表达方式,以帮助学生完成任务。第三项任务是写,要求学生从讨论结果中选择一个具体问题来写博客日志,描述该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写完后交换手稿进行同伴评判。为帮助学生完成此项任务,教材提供了评判作文的参考标准,使学生对好的作文有一个基本认知。同伴评判完后,各自拿回自己的作文并进行修改。最后,要求学生在教室张贴自己的作文或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作文。这一系列活动都是在一个主题范围内以语篇形式进行的,整个活动把读、思、说、写、评紧密结合在一起,构建语言技能协同发展的格局。这是“读”和“写”的融合。
新教材除了关注构建隐性知识、整合语言技能外,还特别重视学习策略培养。策略是指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一种具体方法[6]。学习策略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和途径。学习策略在新教材中以“小别针提示牌”的形式出现在具体语言活动和学习任务之中。“小别针”占页面不大,却能画龙点睛地发挥巨大作用,尤其在语言信息理解上能给学生提供及时、关键的引导和提示,使他们能尽快掌握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克服理解困难,提高语言学习效率。
学习策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输入性语言技能发展方面。例如,第一单元“听和说”板块就提示学生运用“预测”策略,指导学生如何在听之前通过浏览问题和相关选项内容来预测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预测”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我国学生在练听力时,常常存在一个错误观念:只有听懂每一个词才能弄懂整个篇章的大意。新教材针对此类问题,给学生介绍了“关注关键词”的听力策略。这个策略符合二语习得规律,因为学习者在理解二语时,对语言输入进行加工的首要策略是寻找实词而不是虚词[7]。学生如果把注意力首先投放在实词上,就容易获得语篇的主旨大意。该策略也符合“意义优先”或“流利优先”的语言习得原理。还需注意的是,许多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在加工语言输入时,试图把听到的词翻译成母语,再用母语思维加工意义。这一习惯很不利于外语学习,因为词汇记忆和翻译会消耗大量注意资源,而且影响对语篇大意的把控。为了训练“意义加工”,新教材设计了相关听力活动,训练学生的“主旨意义加工”策略。例如第三单元的“听和读”板块中,听力训练提醒学生要学会抓注语篇意义,而不要试图记忆每一个听到的词并将其翻译为汉语。另外,“听细节”策略则告诉学生听前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任务思考自己究竟要获取什么详细信息。这是一种有目的的听力理解训练,是高效获取所需信息的方法。这些策略的有效运用有利于信息加工和理解,最终为语言习得服务。
阅读是通过视觉渠道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为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新教材特别注重阅读策略的培养。例如,如果要快速获得语篇大意,则需要进行“略读”。该策略告诉学生可通过快速浏览语篇标题、图片、关键词、主题句的方式获取文本主题。“推测能力”也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因素。例如第三单元中的阅读策略“小别针”告诉学生事先通过看图来思考语篇内容,推测其大意。除了获取大意外,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还要涉猎其他有用的知识。比如文体、风格、体裁等知识是语用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选词、造句要考虑文体,不同文体有不同的风格。在高中英语课堂如何向学生传递文体知识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花大量时间向学生系统介绍文体理论知识显然不可取。新教材的处理方式是,采用“小别针提示牌”将文体知识融入语篇阅读活动中。比如第二单元“读和思”提供了“识别文本类型策略”,以提醒学生在阅读前,可通过搜寻标题、眉头词、图片、图表和其他相关信息来判断语篇的类型。这种“读和思”的语言活动既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又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其他学习策略还包括“使用语境推测词义”和“扫描”等。这些阅读策略虽然只是简单的提示,却能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文体意识、语境意识,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整体语言能力。
从二语习得视角看,新教材所蕴含语言能力实现途径是:隐性知识构建、技能整合和学习策略培养。隐性知识是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最终体现;技能整合是现代外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学习策略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方法和对策。新教材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在实践中学习。这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外语教学法的局限性,根据后方法时代教学的特殊性、实践性和可能性学会构建最适合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学方法[8]。只有充分领会新教材教学理念,科学设计课堂活动,调动学生能动性,顺应语言学习规律,方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最终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