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焕洲,郭燕碧,刘宁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康复科,广东中山 528400)
特发性脊柱侧弯(IS)多发于青少年,患者受不良生活习惯、遗传等影响,致使脊柱偏离中线,形成侧方弯曲,不利于其身心健康[1]。传统运动疗法与支具矫正是临床治疗IS的常用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Cobb角,但部分患者因依从性较差,难以长期坚持,致使矫正效果不够显著[2]。施罗斯矫形体操以IS患者自身病情特点为依据,通过三维运动、肌肉圆柱运动等简易的康复治疗措施,起到改善肌肉力量、调整体态等作用[3]。核心稳定性训练是对人体核心部位肌肉的力量和控制能力展开训练,使其更具整体性、稳定性、协调性。本研究选取本院2020年6月—2021年8月收治的60例IS患者为对象,通过随机分组对照,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施罗斯矫形体操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中山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IS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第9版《外科学》[4]中关于IS的诊断标准,且经站立位脊柱X线检查确诊;精神良好,认知、语言系统正常;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心肺功能不全者;合并严重骨质疏松者;合并脊髓损伤者;先天性脊柱畸形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8例,女22例;年龄10~30岁,平均年龄(19.54±4.30)岁;分型:PUMC I型7例,PUMC II型23例。观察组中男6例,女24例;年龄11~33岁,平均年龄(19.72±4.15)岁;分型:PUMC I型10例,PUMC II型20例。两组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1 对照组
进行施罗斯矫形体操训练。依据患者脊柱侧弯分型及个体功能状况,指导其进行相应的动作训练。(1)生理逻辑运动程式:猫步行走、暗礁游蛇。(2)日常活动指导:坐、卧、站等日常姿势动作训练。(3)简易三维程式:额状面的骨盆矫正、肩胛带螺旋形矫正、将呼吸导向凹侧、在矫正位置上收缩躯干肌肉。(4)强化训练:旋转呼吸、肌肉圆柱运动、50X运动、门柄运动、池中青蛙、侧提骨盆等。90 min/次,5次/周,共治疗3个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1)死虫子运动:指导患者平躺在垫上,髋膝关节屈曲90°,双上肢前屈伸直,腹部收紧,将肩膀和双腿抬离地面,扭转腹部,用一侧手掌去触碰对侧腿的脚踝,同时同侧腿离地,伸直。双侧交替进行。(2)跪撑举臂抬腿:指导患者呈四点支撑位,手部和膝盖着地、背部保持水平位,呼气时抬起一侧腿并伸直,同时向正前方抬起对侧手臂,保持3~4 s,两侧交替进行。(3)猫牛式:指导患者呈四点支撑位,呼气时从颈-胸-腰开始逐节将脊柱向上弓起,在顶点处维持10 s,吸气时上抬坐骨和胸腔朝向天花板,让腹部下沉,抬头直视前方。(4)背伸:指导患者将腹部置于巴氏球上,双手十指交叉放在头后,下降肩膀,让后背有充分的伸展感,然后背部肌肉发力,让躯干后伸成一直线。(5)背桥:指导患者将双脚置于巴氏球上,双上肢平放于体侧,臀部及下背部肌肉发力,让骨盆及下背部抬离地面成一直线。(6)靠球下蹲:指导患者在墙与背部间放一巴氏球,双腿与肩同宽,两眼平视前方,用躯干与墙夹住球下蹲至屈膝90°,维持5~10 s。每个动作10次/组,3组/d,5 d/周,共治疗3个月。
(1)临床疗效:于治疗3个月后评估疗效。脊柱基本恢复正常的生理角度、Cobb角减少度数超过5°为显效;脊柱功能明显改善,Cobb角有所减少,但减少度数不足5°为有效;脊柱功能、Cobb角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Cobb角: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行X线检查,分别在上端椎椎体上缘及下端椎椎体下缘划一横线,从两条横线各做一垂直线,两垂直线的交角即为Cobb角。(3)背部旋转角度: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Scoliometer脊柱侧弯水平角度尺测定背部旋转角度。(4)顶椎偏离中轴线的距离: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行X线检查,测量顶椎中心点偏离中轴线(C7棘突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的距离)的距离。(5)生活质量: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SRS-22)[5]展开相关评估,共包括疼痛、功能状况/活动能力、自我形象等5个维度,22道题目,每道题目1~5分,总评分范围22~110分,评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Cobb角、背部旋转角度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治疗前,两组的Cobb角、背部旋转角度、顶椎偏离中轴线的距离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obb角、背部旋转角度均小于对照组,顶椎偏离中轴线的距离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Cobb角、背部旋转角度、顶椎偏离中轴线的距离比较(±s)
表2 两组Cobb角、背部旋转角度、顶椎偏离中轴线的距离比较(±s)
组别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值P值Cobb角(°)治疗前 治疗后背部旋转角度(°)治疗前 治疗后28.26±3.18 29.17±3.14 1.335 0.185 24.63±2.49 21.58±1.98 6.287 0.000 4.21±0.58 4.13±0.56 0.651 0.517 2.64±0.39 2.04±0.28 8.195 0.000顶椎偏离中轴线的距离(cm)治疗前 治疗后2.85±0.47 2.81±0.45 0.403 0.688 2.38±0.39 2.02±0.34 4.563 0.000
治疗前,两组的SRS-2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SRS-22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SRS-22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SRS-22评分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值 P值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值P值62.73±4.15 62.98±4.16 0.279 0.781 79.15±5.69 88.43±7.20 6.631 0.000 15.289 20.070 0.000 0.000
IS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通常认为与遗传、骨骼组织发育异常、神经功能障碍等相关[6-7]。IS会引起高低肩、长短脚等形态异常,若未能接受有效治疗,会造成胸廓畸形,影响患者心肺功能,危害性较大[8-9]。施罗斯矫形体操可通过自主牵伸、侧方移动等动作修正肌肉和骨骼,再配合旋转呼吸法,可促使肋骨选择性收缩,并作用于躯干凸部的肌肉组织,改善侧弯的Cobb角,达到纠正畸形效果。
施罗斯矫形体操已在IS的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但单一措施的疗效有限,在加快脊柱功能恢复方面仍存在局限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SRS-22评分均高于对照组,Cobb角、背部旋转角度均小于对照组,顶椎偏离中轴线的距离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施罗斯矫形体操在IS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原因在于核心稳定性训练可通过对患者核心肌群展开训练,增强脊柱周围肌群的核心力量,进而更好地保持脊柱的稳定性[10]。本研究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死虫子运动、跪撑举臂抬腿、双桥运动、靠球下蹲等训练,能够激活腹斜肌、多裂肌、腹横肌等多个肌群,纠正脊柱及骨盆双侧肌群力量的不对侧性,有效改善Cobb角及背部旋转角度。同时,在训练中患者躯干及骨盆始终保持于正常位置,能够促使脊柱处于正确的生理曲线上,进而有效纠正脊柱侧弯,缩短顶椎偏离中轴线的距离。核心稳定性训练中借助辅助器械行腹部耐力训练、脊柱伸展肌群训练等,能够使维持脊柱姿势的肌群力量增强,从而提升腰部灵活性及脊柱稳定性。将核心稳定性训练与施罗斯矫形体操联合使用可协同增效,促进脊柱畸形及脊柱功能改善,加快病情康复,有利于患者回归正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施罗斯矫形体操应用于IS患者中疗效确切,能够更好地改善Cobb角及背部旋转角度,缩短顶椎偏离中轴线的距离,加快脊柱功能恢复,进而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