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光明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骨科,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8)
老年髋部骨折,又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病死率,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一大重要因素[1]。 常见的髋部骨折有股骨粗隆下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髋臼骨折等,近些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保守治疗所需时间较长,且容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褥疮等并发症,患者的康复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多采用外科手术医治[2]。 内固定术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均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常用术式,可改善髋关节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但临床对于术式的选择仍存在争议。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8 年9 月—2020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68 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对象, 通过分组对照,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及内固定术对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报道如下。
选取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8 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4 例。甲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有19 例、15例,年龄60~85 岁,平均(72.12±5.84)岁;乙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有18 例、16 例,年龄60~86 岁,平均(72.39±5.42)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会审批。 诊断标准: 参考 《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专家共识(2017)》中的相关标准。 纳入标准:经X 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髋部骨折; 符合手术指征;年龄≥60 周岁; 在了解研究基础上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伴有精神异常、认知功能障碍者;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者;治疗依从性差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者。
1.2.1 甲组
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 指导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于移动式C 形臂X 射线机[华润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v e XC30 型,沪食药监械生产许20000474 号]透视引导下对其患肢进行足部轻度内旋、内收15°为标准的持续牵引复位,直至满意复位后,在患者股骨干轴线向近端延伸、跨过大转子画线, 以其与髂前上棘垂线的交点为中心做一切口,逐层切开寻找大转子顶点,取大转子顶点为进针点将导针插入,并进行扩髓,依据患者骨折情况确定合适的股骨髓内钉主钉,徒手插入股骨主钉至位置满意,向股骨颈打入头钉导针至适合位置,选取长度合适的螺旋刀片沿导针方向打入至患者股骨颈骨质中,术中透视监测加压情况,骨折复位满意后,打入远端锁钉, 完成后通过C 形臂X 射线机对患者的骨折部位复位情况进行观察,若情况良好则冲洗伤口,逐层缝合。 从入院观察至出院,并随访6 个月。
1.2.2 乙组
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给予患者全身麻醉,使其侧卧于手术台,患髋朝上,在髋关节后外侧行长度13~16 cm 的手术切口,逐层分离肌群,切开髋关节关节囊,使髋关节充分暴露,保护骨折周围筋膜组织,行大小转子复位并予以钢丝固定, 在小转子上方1 cm 处行股骨颈截骨,修整股骨残端,之后将其取出。常规清理患者髋臼,切除髋臼软骨面、圆韧带、臼内软组织、关节盂唇,磨锉处理髋臼,使其同髋臼假体相适宜,冲洗、擦干臼窝,放置臼杯,将小粗隆作为中心,向前倾斜15°运用髓腔锉行扩髓处理,将适宜的髋关节置换假体放置其中,对髋关节进行复位,检查假体活动度、稳定性,之后对切口行冲洗、负压引流、缝合处理。 从入院观察至出院,并随访6 个月。
(1)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锻炼时间、术后首次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
(2)采用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HS)于术前及术后3、6 个月评定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量表共包含7 个方面:疼痛、步态、辅助行走、畸形、步行距离、日常活动、活动范围,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则表示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好。
(3)统计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异位骨化、假体脱位、 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总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异位骨化+假体脱位+伤口感染)/总例数×100%。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的术后下地锻炼时间、术后首次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甲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及康复相关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手术及康复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甲组(n=34)乙组(n=34)t 值P 值手术时间(min)91.58±10.23 89.25±10.19 0.941 0.350术后下地锻炼时间(d)术后引流量(mL)15.17±2.04 6.58±1.14 21.433 0.000 109.25±17.87 112.03±18.24 0.635 0.528术后首次负重时间(d) 住院时间(d)38.62±2.98 8.35±1.25 54.619 0.000 16.27±2.05 11.54±2.14 9.307 0.000
术前,两组的HH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 个月,乙组的HHS 评分均显著高于甲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HHS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HHS 评分比较[(±s),分]
组别术前术后3 个月 术后6 个月甲组(n=34)乙组(n=34)t 值P 值45.63±4.02 45.88±4.16 0.252 0.802 70.12±5.98 82.69±5.17 9.272 0.000 81.98±3.56 91.25±3.57 10.721 0.000
乙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明显低于甲组的2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老年髋部骨折是骨科常见病之一,被认为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外的第三大老年人杀手,该病病因可归咎为骨质疏松、外伤(车祸伤、坠落伤、跌倒等),受骨折具体位置和程度影响,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有区别,常见髋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患肢短缩、下肢外展外旋等症状,影响其日常活动[4]。
临床对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可分为非手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保守治疗需要患者长时间卧床休养,可造成机体血液循环减慢,因老年人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会增大血栓形成风险,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5],因此,临床多主张采用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 PFNA 内固定术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案,其通过股骨颈内螺旋刀片和侧方股骨髓内钉来固定股骨头, 使骨折部位更好地愈合,但此种方法很容易出现小转子分离或是骨折内侧皮质对位不良等情况,会影响髋部负重支撑,同时老年患者股骨颈部位血液循环不佳,在开展内固定治疗后存在较高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风险,不利于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6]。 人工关节置换术应用于临床已有30余年,其利用人工材料制成的关节假体来取代患病关节,可改善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相较于内固定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创伤更小,可减少对患者骨骼肌、关节囊的损伤,避免骨折畸形愈合、股骨头坏死等情况发生,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提高预后效果[7]。 另外,人工关节置换术有利于缩短患者术后下地锻炼时间与负重时间,从而缩短住院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乙组的术后下地锻炼时间、术后首次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甲组,术后3、6 个月的HHS 评分均显著高于甲组,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甲组, 说明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显著,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更快康复,对其髋关节功能恢复有着积极意义,与陈仁浩[8]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可减少术后卧床时间,提高髋关节功能,有助于患者更快恢复正常生活,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