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联合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脑梗死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运动功能的影响观察

2022-08-10 02:52黄梅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血栓脑梗死

黄梅

(徐州市康复医院供应室,江苏徐州 221000)

脑梗死是现阶段临床多发神经内科疾病之一,在脑血管疾病中占比为60%~70%。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年龄存在紧密联系,随着年龄增加,脑梗死致残率、致死率越高。 脑梗死是因为脑部部分血液流动受阻,致使脑组织坏死,该病的发生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1]。 大部分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常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等,需长时间卧床,阻碍了身体血液循环,提高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脑梗死后患者常见、 多发的一种并发症,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可能导致致死性肺血栓,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危及了患者的生命安全[2]。基于此,本次研究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9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对象, 针对预见性护理联合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对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运动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76 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自愿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2)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治疗依从性良好;(4)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存在认知功能、表达能力障碍;(2)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器质性病变;(3)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4)存在既往精神疾病史;(5)具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史;(6)中途退出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38 例):男、女分别有20 例、18 例;年龄60~75 岁,均值(67.59±3.12)岁;合并症: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分别有12例、15 例、11 例。 观察组(38 例):男、女分别有21 例、17 例;年龄61~73 岁,均值(67.62±3.15)岁;合并症: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分别有13 例、14 例、1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已通过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联合常规护理。(1)早期运动康复训练:①松弛肌肉训练:护理人员首先对患者小腿部肌肉进行按摩,从远端开始到近端结束,加强对股二头肌、腓肠肌和股四头肌等按摩的重视,5 min/次,每日3 次。 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10 次。 按摩结束后,指导患者内外翻转、背伸双侧踝关节,≥20 min/次,每日2 次。 ②肢体体位训练:帮助患者调整为仰卧体位,外展、上伸上臂,同时,弯曲肘部,掌心向上,弯曲下肢。同时,将软枕置于侧臀、膝盖下方等,保证骨盆处于前倾状态,后突髋关节,在患者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维持30~60 min。 ③关节活动训练: 从小到大活动机体各个关节,20 min/次,2 次/d,对于肘关节及膝关节主要采取按压、牵拉和屈伸的活动方法,对于踝关节和指关节主要采取拉伸、旋转的活动方法,目的是加快血液循环速度,在此期间,如果患者病情允许,可以指导其开展交叉训练。 每次完成训练后,帮助患者进行下床活动,5 min/次,在患者病情改善以后,根据其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其下床行走时间。 ④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患者洗漱、穿衣、脱衣等日常行为进行指导,≥10 min/次,1 次/d。 (2)常规护理:为患者营造舒适、干净的治疗环境,开窗通风,调节室内光线、温湿度等;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关于脑梗死的知识,包括疾病诱因、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一旦患者出现不适,要及时向医生汇报相关情况并予以相应处理。 针对具有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及心脏病史的患者,要严密监测其生命体征,禁止患者吸烟、饮酒等。同时,对患者日常饮食进行指导,告知其减少脂肪、糖分摄入量,多饮水。2 周为1 个疗程,连续干预2个疗程。

观察组采用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联合预见性护理。早期运动康复训练方法与对照组相同。预见性护理方法:(1)综合评估:自患者入院后,专业医护人员需采集并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 在获取患者实际情况后,对其进行综合评估,根据患者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护理方案,比如如何减轻疼痛、消除肿胀、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等。(2)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疾病潜在危险因素、并发症类型、临床表现、危害及预防方法等,一旦患者及其家属感觉异常时,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医护人员可以及时为患者提供帮助。(3)护理干预:采用肌肉按摩及康复训练的方法改善患者的肢体肿胀及疼痛症状。在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抬高其双下肢,以加快静脉血液回流速度。 通过相关康复训练促进患者腹部压力增加,避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给予患者穿戴弹性压力袜套,利用压力对患病位置浅静脉进行压迫,从而加快深静脉血液流动速度,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给予患者静脉输液时,尽量选择无偏瘫侧肢体, 避免药物刺激患侧肢体静脉血管,且需要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尽量保证一次穿刺成功;静脉输液过程中选择静脉留置针,尽可能减少穿刺次数,避免频繁穿刺刺激静脉血管;输液后使用生理盐水对穿刺部位进行清洗,避免发生静脉炎,静脉滴注时间应短于2 h。 协助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和生活方式。 同时,结合患者饮食喜好及病情变化为其制定饮食方案,确保其营养均衡。 嘱咐患者多摄入纤维素及蛋白质含量丰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以此改善其血液粘稠度。 干预时间为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并对比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

(2)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FMA) 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评估。 其中,FMA 评分总分为0~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NIHSS 评分总分为0~42 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越严重。

(3)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总分为21 分,分值越低说明睡眠质量越好。

(4)观察并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 满分100 分,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79 分为较为满意,<60 分为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较为满意)/总例数×100%。

(5)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选择其中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和精力5 个维度,每个维度总分均为0~100 分,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63%(1/38),低于对照组的18.42%(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9,P=0.025)。

2.2 两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比较

干预前, 两组FMA 评分和NIHSS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FMA 评分和NIHSS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FMA 评分和NIHSS 评分比较[(±s),分]

组别FMA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NIHS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38)观察组(n=38)t 值P 值15.32±3.14 15.41±3.23 0.123 0.902 32.48±5.34 48.95±6.47 12.102 0.000 15.63±2.14 15.71±2.23 0.159 0.874 10.67±1.95 7.26±1.23 9.118 0.000

2.3 两组睡眠质量对比

干预前,两组PSQ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PSQI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PSQI 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PSQI 评分对比[(±s),分]

组别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38)观察组(n=38)t 值P 值18.57±3.12 18.62±3.09 0.070 0.944 12.34±3.14 9.49±2.87 4.129 0.000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2.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各项SF-36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SF-36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SF-36 评分对比[(±s),分]

表4 两组SF-36 评分对比[(±s),分]

组别对照组(n=38)观察组(n=38)t 值P 值社会功能干预前干预后55.16±4.68 55.21±4.72 0.046 0.963 67.59±5.47 72.56±6.13 3.729 0.000生理职能干预前 干预后精神健康干预前 干预后55.23±4.75 55.31±4.82 0.073 0.942 66.87±5.32 71.39±5.52 3.634 0.001 56.37±4.58 56.41±4.62 0.038 0.969 67.59±4.87 71.36±5.14 3.282 0.002精力干预前 干预后55.12±4.12 55.15±4.23 0.031 0.975 67.05±5.06 71.42±6.34 3.321 0.001情感职能干预前 干预后54.36±3.14 54.42±3.08 0.084 0.933 68.02±5.67 72.45±5.31 3.515 0.001

3 讨 论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之一,是因诸多因素引起的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致使脑组织缺氧缺血性病变坏死,临床表现以神经功能缺损为主。 因脑梗死发病机制不同, 故将其分为腔隙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等类型,其中,脑血栓形成占比较高,约占60%。 脑梗死的发生对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均造成了严重威胁[5]。 脑梗死经治疗后存活患者常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及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 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是指因机体肌肉肌张力降低、紧缩等因素引起肢体各个关节僵硬产生的固定状态。早期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治疗期间, 临床医护人员更加关注对疾病的治疗,对疾病护理干预的关注度较少,导致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偏高。 因此,临床应加强对脑梗死患者早期护理干预的关注[6]。

在脑梗死患者康复过程中,康复训练的实施对于其预后的改善非常有利。早期运动康复训练是现阶段临床对于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主要预防、治疗方法,其通过利用松弛肌肉训练、肢体体位训练等方法,尽量保证患者脑部血流供应正常,尽早恢复脑组织功能,最终实现改善肢体功能的目的[7]。预见性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该护理模式要求医护人员与患者主动交流、沟通,在全面评估患者的基本信息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树立“先预防,后治疗”的理念,由医护人员进一步分析疾病潜在危险因素、病情进展情况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并据此制定针对性预防护理策略,从而减少并发症、不良事件的发生。

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群免疫能力越来越弱,自我修复能力也随之降低,当其发生脑梗死后具有较高的致残率,阻碍了其日常运动,加之长时间卧床修养,又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暂缓及静脉壁受损等均是导致脑梗死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主要因素。相关研究发现[8],脑梗死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如下:(1)脑梗死患者长时间卧床休息, 导致其运动能力降低,肌肉出现萎缩,肢体深静脉血液循环动力减小,延缓了血流速度,甚至出现瘀滞现象,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2)脑梗死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脱水剂的应用有助于其脑水肿发生率的降低,但同时该药物的应用也增加了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延缓了血液流动速度,最终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9]。 (3)对于大部分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及静脉置管等方式均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其血管内皮功能,增加了聚集因子及粘附因子的释放量, 最后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通过对脑梗死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发因素进行分析,本次研究在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及预防性护理实施中, 协助患者开展肢体主动训练及被动训练,以改善其肌肉收缩力,加快血液循环[10]。 给予患者静脉输液时,选择静脉留置针,尽量减小频繁静脉穿刺对其血管内皮功能造成损伤。同时,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 告知其多摄入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物,避免排泄不畅损伤静脉血管。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梗死患者神经元受损,致使其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临床在对其采取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给予其相应的康复护理干预,对其受损神经元进行修复,帮助其重新建立运动功能。相关研究发现[11],临床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采用早期运动护理方法可以帮助其重组大脑半球功能和实现功能代偿。预见性护理主要从患者入院时即开始实施,考虑大部分脑梗死患者是由血栓栓塞或者斑块破裂等因素造成的,疾病发生后栓子或者斑块不完全稳定,指导患者于该阶段进行运动训练的效果更佳[12]。在本研究中,强化肢体运动训练可以加快血液循环速度;预见性护理则能够及早发现患者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并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干预, 从而降低其发生不良事件及并发症的概率[13]。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联合预见性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其运动功能。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后,观察组PSQI 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各项SF-36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联合预见性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升其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联合预见性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提升其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采纳、推广。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血栓脑梗死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分清“红血栓”与“白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