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岚 沈阳建筑大学计划财务处
财务管理是企事业单位中的重要运营环节,是保障管理目标财务状况稳定、营收能力平衡、投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财务管理的高效性是新发展阶段下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最重要的发展方面,高效的财务管理不仅需要满足更加全面与细致的内部控制需求,也要满足激烈的市场竞争需求。新发展阶段下,高效财务管理发生了以下几点变化。
传统的财务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在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中更加偏向于核算与监督的上下游工作,财务管理只能发挥出基本的会计功能,无法有效地将财务分析结果有效地利用并支持企事业单位发展。新时代下,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增长,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规模与范围都显著扩展,此外市场竞争程度不断加剧、国家法律法规愈发完善,财务管理的内涵不断丰富(如图1所示),财务管理重心也从传统的审核转向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分析、预测与规范,财务管理将不断成为企事业单位发展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
图1 财务管理内容架构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也愈发趋向电算化,即管理模式由人工主导转向由计算机主导,管理人员的知识内容与人员架构也随之发生巨大转变,财务管理的电算化也是实现高效财务管理最具可行性的途径。
传统财务管理中管理目标主要为成本控制与现金流控制,通过会计手段压缩运营成本,并采用减少无效劳动与无效监管等方法实现人力与资源的节约。现代财务管理模式中管理目标则转变为促进增值业务的发展,并减少低增值业务的出现。此外,管理目标也从对历史数据的处理转变为对未来的预测与战略部署,财务部门对发展战略越来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当前,制约财务管理高效发展的问题主要集中于财务预算机制、财务内控机制与财务监管机制与评价审核机制四个方面。
在企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脱节、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脱节、预算管理准则不明确等几方面的问题。在预算编制阶段,预算编制过程没有经过严格且科学的流程,从而导致预算编制不能完全契合基层的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对企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与未来发展也不能做出良好的拟合,因此预算在编制阶段其可行性就大打折扣;在预算执行阶段,企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营与经济活动会发生与预算编制之间的冲突,因此当预算不足时,预算监管就不能完全发挥作用,计划外财务活动的科学性与收益率也将难以得到控制,而当资金储备也出现瓶颈时,就会造成项目执行周期与执行过程的调节,从而使得运营风险进一步累积;在预算监管中,监管的力度与范围在现行标准下无法实现量化,使得财务预算周期内的财务活动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评价,预算机制的有效性无法得到保障。
财务活动的内部控制从制度上要求资金管理与账目管理分属于不同的管理者,以达到互相监管的目的,然而当前的财务内部控制无法完全落实这一点。一方面,随着经济波动的加剧,企事业单位的扩展与收缩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使得企事业单位在处理财务问题时变得更加复杂,对于经营收益的预测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移,这种波动还会对企事业单位投资者的决策造成连续影响;另一方面,财务内部控制对于资金管理者与账目管理者的权力不对等,从而衍生了行贿受贿的违规违法空间,这种灰色交易不仅发生在企事业单位对外的活动中,也有可能发生于企事业单位内部,即资金管理者通过行贿使得账目管理者人为操控账目信息,导致对投资人决策的误导或直接的控制,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也会因此产生不可控制的影响,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对于财务活动的管理与控制也无法实现与经营活动的有机结合。
财务监管机制与责任机制的僵化与失位是造成财务管理低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制度方面都较为健全,但部分制度的设定并没有经过实际的检验,对于不合理制度的硬性遵守将会给财务管理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此外,财务监管机制缺乏对于社会责任与社会收益的监察,由此也导致部分财务监察机制对非法交易等活动的约束力较弱。
现行的财务管理评价体系普遍缺乏对于财务管理模式的动态评价与长期评价,而现代市场的复杂性与波动性愈发加剧,对于财务管理的短期评价与统一指标无法有效反映评价主体在外部环境中的发展趋势。此外,部分单位的财务评价体系缺乏连贯性与统筹性,评价细则之间存在冲突性,财务管理行为的评价存在孤立性、片面性与滞后性的问题。
新时代下,企事业单位都进一步融入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自身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增值,必须构建更为高效的管理模式,实现财务管理的知识化、技术化、科学化转型。针对不断复杂的经济活动与跨地域的经营特点,企事业单位应从财权集中、增强监督机制、丰富激励机制、规范采购机制四个方面出发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对于财务权力而言,在企事业单位快速扩展的阶段,分支机构掌握很高的灵活性,并对资金调度、资产处置、投资活动以及收益分配具有很强的自主权,但这样的模式使得分支机构成为经济活动的重心,分支机构间的利益冲突将严重影响整体的核心利益,这也给总部机构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企事业单位在市场环境波动的环境下应当采取财权集中的形式实现对财务的有效控制,并通过掌握分支机构负责人的任免权实现集权的落实与权力的明晰。
对于监督机制而言,财务管理机构与人员应当落实到企事业单位的各个层级,并设立相应的内部结算部门,树立财务监管的权威性并将财务管理工作融入日常的运维中,保障资金流动的透明性。此外,尽量简化管理架构,减少管理层次并控制管理人员的数量以实现管理效率的提高。
对于激励机制而言,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最有效且最理想的方法,而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密不可分。因此,一方面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进行财务管理,明晰管理重点,量化管理效益,并使得各层级员工都能参与目标制定,使其成为评价组织每个成员、每个层次、部门等的工作绩效的标准,提高员工的参与感、使命感、尊重感与成就感;另一方面,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的有效衔接还应与员工利益直接挂钩,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对于采购机制而言,企业应效仿政府或事业单位的统一采购制度,缩短采购环节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仓储成本,便于集团的整体控制。统一采购制度还有利于企事业单位与供应商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便于高效的供应链系统建立,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现代企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的认识与执行普遍停留于对资金与有形资产的管控,对于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非实体资产的管控能力较弱,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企事业单位首先要加强对于无形资产的认识、重视与保护,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尊重员工的个人意志,通过正向引导与创新激励的方式解决传统管理模式下无形资产存量小、价值低、增值性差的弱点。其次,采用投资的方式促进无形资产的增值,一方面通过合法手段引进无形资产,另一方面积极调动内部各阶层员工的积极性,并对其进行一部分的资金投入以打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从企业文化的构建中实现无形资产培育的促进。
财务内部控制与以会计作为核心的传统财务管理具有显著的区别,财务内部控制将相关人员以其行为作为主要的控制目标,而非对资金的直接控制,财务内控也更加契合于新时代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管理控制能够实现在会计控制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偏差纠正和协调控制;同时,会计控制也可以利用管理控制反馈的信息来评判会计控制的适当性。
企事业单位应进一步增强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有机融合,在不同环境下分别利用资金的生产、经营、投资、增值、储备等多种属性,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充分发挥企业资金的价值,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此外,财务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中最容易量化的部分,因此增强财务管理也能够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为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未来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此外,财务管理中责任机制应严格遵守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保证管理者与执行者之间权力界限的清晰,并保障财务管控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确保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众多工作从传统的手工处理转变为线上处理,通信与信息技术打破了空间上的隔阂,实现了财务管理效率的重大飞跃。如图2所示,现代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包含合同管理、收付管理、报账管理、经费管理、资产管理、库存管理等众多管理功能。
图2 高效财务管理信息平台整体架构
对于合同管理而言,线上系统应当能够实现对合同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贯彻合同起草、审批、履行、变更、终止各个流程;对于收付管理而言,线上系统应当能够实现企事业单位内部业务员与外部客户的高效联通,对内提供严格遵守数据安全的账目查询、统计、核销、债务与坏账处置,对外提供收付业务与销售、采购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强企业对资金流入流出的核算与管理;对于报账管理而言,线上系统应当能够实现基于不同角色视角的报账与审批业务活动,把企业财务管理的所有业务过程通过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并降低人为干预的风险;对于费用管理而言,线上系统应当能够实现不同方面的各项资金活动,例如员工报销、借款查询等,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经费流动绘制成网络,提高资金支付效率,降低运营和管理成本;对于资产管理而言,线上系统应当实现对固定资产、递延资产、无形资产等多种资产的综合管理,对各项资产建档立卡并进行动态化的估值、折旧、追溯、摊销,降低资产维护运营成本,并对资产投资、配置决策提供详尽的数据支持;对于库存管理而言,线上系统应当满足出入库的物资管理与成本管理,并对采购价格的波动与折损进行动态预估与各种计价方式下的库存成本核算,降低存货库存,减少存货资金的占用,加速资金的周转。
新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活动愈发复杂多变,对于财务管理高效化的需要愈发强烈,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应实现更高效的内部控制与内部管理,提高预算有效性与资源利用率,并在微观层面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宏观市场应该进一步规范各企业之间的活动,从外部推动高效财务管理改革,助力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进一步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