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提质策略以及案例分析

2022-08-04 13:57贾怡雯
读写算(中) 2022年6期
关键词:苏教版双减作业

贾怡雯

(昆山高新区汉浦中学,江苏 昆山 215300)

数学作为各阶段教学中的基础学科,是一门逻辑性与抽象性较强的学科,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锻炼与吸收,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开发自身的逻辑思维及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一年龄阶段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时候,在心态上具有一定的叛逆性,传统教学之所以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无法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其中一部原因就是叛逆心理的作用,使学生提不起对学习的兴趣,再加上数学的逻辑性、复杂性与抽象性,在近年出现了一个很恰当的比喻,“本来老师讲的知识都听得懂,弯腰去捡个橡皮就成天书了。”“不会学”与“学不会”是继厌学之后的又一项教育难题。在“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师该如何推进初中数学的课堂教育与课外作业的设计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其能够在知识吸收的过程中不断激发自身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以改进自我、突破自我为目标,提升教学效果。

一、明确“双减”政策要求,创新教育基本理念

在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时,教师首先应明确“双减”政策的主要内容、要求与目的,根据“双减”要求贯彻落实《意见》中的内容,以此为基础结合课程改革的新型教育理念,创设符合班级学生知识储备及发展条件的课程教育理念,让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能够贴合“双减”政策的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通过近段时间教育机制的改革与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学生作为新时期教学工作的本质与核心,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只有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吸收知识的同时,辅导其身心健康、思想理念、学习素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因材施教,通过教学设计与作业设计的方式,帮助各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理解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测验以及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了解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基本情况、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在知识的理解方面,有些学生只是因为数学的抽象性,一时“转不过弯”,只需稍加点拨就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而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在一些问题上需要进行反复的纠正指导,将问题进行拆分细致化理解才能逐渐掌握,这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比较牢固。有利就有弊,这也是导致班级学生学习分化的主要原因,根据知识吸收速度的不同,也就出现了学优生、学困生、中等生。当然这可能也与个人的学习习惯有关,有的学生属于“前劲足,而后续不足”的情况,而有的学生则属于“厚积薄发”的类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可采取一蹴而就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培养。

以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为例,在课程教学中,这一章节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学生能够判定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3 个基本事实:边角边(SAS)、角边角(ASA)、边边边(SSS);1 个推论:角角边(AAS);以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断定理:斜边及直角边(HL)这五种基本的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对于学困生,教师应开“小灶”帮助其对学习内容进行细致化的拆分理解与吸收,使其能够掌握本章教学的基础学习内容;对于中等生,在对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进行掌握后,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其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比如,构造辅助线的常用方法,关于角平分线的辅助线,有截取构全等、作角平分线的垂线构造等腰三角形等;而对于学优生,教师可以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再次进行延伸,帮助其掌握其他综合构造辅助线的方法,例如“截长补短法”。

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作业的布置应尽量精简,使学生可利用在校时间完成,不用承受学业带来的压力,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性作业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参与度,同时也可有效降低学生的作业负担。

二、作业设计优化

(一)基于学生学习能力进行作业分层设计

作业是体现教学质量的载体,作业的完成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与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理解程度。承接上文内容,新时代的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尊崇“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教育理念。因此,在初中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定位”来设计层次化的作业内容,帮助学生找到自己适合发展的区域,明确自身的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努力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知识的理解能力。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单元的《数轴》作业设计为例,为了有效引导各阶段学生能够详细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作业设计:

对于学困生,作业的设计重点应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作业的设计内容可以为:在同一数轴上,A点位于-4 的位置,B 点位于1 的位置,求A,B 两点之间的距离。

对于中等生,教学目标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一定的拓展,作业的设计内容可以是:A,B 两点位于同一数轴上,其相对应的位置分别用m,n 进行表示,其中m<0,n>0,求A,B 两点之间的距离。

对于学优生,教师应做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对学习目标进行设置,引导学生寻找突破的方向,作业设计可以是:自己设一个求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问题,并作出解答。教师可根据问题的设计和解答了解学优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和拓展程度,以自我突破的方式引导学优生学习能力的再次提升。

(二)实践性作业内容的设计

在课堂作业采取了差异化处理后,在实践性的生活作业中,教师应将学生再次拉回“同一起跑线”。虽然差异化的处理方式,能使部分学生产生学习的“斗志”,想要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也需避免因差异化导致的学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厌学的因素。例如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 章《走进图形世界》这一课程,就有很好的课外延伸性,教师可以通过实践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观察身边的事物都是由什么图形构成的。例如电视是长方形,桌子有圆形、长方形或者椭圆形的,身边的建筑是哪几种图形相结合构成的,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这不仅将作业的差异化进行规整,还能培养学生锻炼出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对于建筑图形进行分解时,有助于学生对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鉴于目前抽象化建筑及地标的层出不穷,对于这类事物的观察在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化理解分析的同时,也可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进行相应的提高。

三、加强“中小衔接”的重视程度

对于初中数学“双减”提质影响最深远的,应该就是“中小衔接”的问题。在部分学生中存在着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到了中学后成绩却一落千丈,在以往的教育总结中,这类问题大多会归纳于学生的逆反心理以及一些人为因素导致的厌学,但是经过近些年社会各界及教育部门的研究,其最重要的原始是出在了“中小衔接”的问题上。想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完成国家及教育部门“双减”号召的同时,又提高教学的总体质量,在初一的时候就应为学生打好基础,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小学的学习状态过渡到初中的学习中。

(一)课程分析

以浙教版小学与中学的数学课程为基础,笔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中小学的数学课程中,都分别对“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这四个教学领域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与阐述。但是随着教育年龄的增长与教育阶段的不同,数学教材在教育教学的方向也逐渐进行了转变,从社会生活的科普教学变成了抽象化的数学学习。这也使得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无论是在学业上的要求,还是在课堂的教学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刚刚步入初中生活的初一新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觉得数学这门课程好像突然“变难”了,原本一些生活化的东西变成了抽象的表达,这就是造成“中小衔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二)从“算数术”到“有理数”

以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教学为例。在小学到初中数学的教学衔接中,出现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负数的出现,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学习的数学内容都属于非负有理数的范围内,也就是所谓算术数,但是进入初中之后,接触到的第一个“实质性”教学就涉及负数的运用,将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负数的出现也并非晦涩难懂,只是“恰好”出现在了“中小衔接”的阶段。这个时间段的学生正处于暑假结束,并未“收心”学习的状态,加之《意见》的实施,各教育机构在这段时间也“偃旗息鼓、销声匿迹”了,可以说大部分学生整个暑假都在玩,也没有任何的暑假作业,部分学生在开学时甚至对握笔的动作都有些“陌生”,就更不用说对新知识的学习了,可能人还在课堂坐着,“心”不知道飞哪去了。而负数的运用,使学生原本的“认知领域”产生了变化,会造成部分学生在思维逻辑上的一些混乱。比如,在学生以往的认知中,0 就是最小的数,代表着没有。但是经过有理数课程知识的学习后,学生发现似乎在有理数中就没有最小的数,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被灌输的思想就是被减数必须要大于减数,否则这个公式就不能够成立。而在有理数的世界里,减法总是可以进行实时计算的,它的出现将“数”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了拓展。由于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一次性将“数”的运用进行了扩充,引用了负数、有理数、绝对值、相反数等新的数学概念,使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突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以往学习中“绝对”概念产生了“动摇”,思维模式一时间处于“混乱”的状态,这也造成了能听明白但是知识吸收不进去情况的发生。

(三)利用教材做好“中小衔接”,为教学“双减”提质保驾护航

其实通过对苏教版数学教材的了解,不难发现,在教材的编辑过程中,教育部门对于“中小衔接”问题所用的“心思”。以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为例,在第一个单元《我们与数学同行》中,就可以看出教材的设计者通过《生活·数学》和《活动·思考》这两个课程,希望学生能够逐渐适应初中的学习环境,从身份证信息、车票信息的小科普,到折叠纸片、移动火柴等小游戏的运用,将教学模式以一种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推进。数学教师应利用起前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不应因其没有太多实质性内容而选择“跳过”,把握好教材的使用,才能更好地提升之后的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实质教学的方式,将《活动·思考》课程中需用到的纸片、火柴以及日历等物品带到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代入感。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将暑假的精力吸引回到课堂上,教师可以对课本上的一些问题进行延伸,使其更有趣味性。比如,用火柴棒搭三角形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做出以下拓展,详情看下图:

以此类动脑筋的趣味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拓展教学的同时,又能积极带动学生的活跃性与逻辑思维的运用,帮助学生能够更快融入初中的学习生活中。以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为后续的“双减”提质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铺垫。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实施,是国家根据目前中小学教育现状,以公平推进教育制度,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而做出的改革政策。在“双减”政策的实施中,需要每一个教师身体力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本,探索出在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的设计上为学生提供更简洁、明了、易吸收的知识学习方法。而作业减负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针对以往课堂教学中知识吸收率低,问题得不到充分解决的情况,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索研究中,明确因材施教的中心思想,精华课堂教育,真正达到减负提质的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苏教版双减作业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作业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