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扶阳汤治疗外感发热临床观察*

2022-08-04 11:39曾会萍曾清香王丽芬陈尧森
光明中医 2022年13期
关键词:扶阳外感阳气

曾会萍 许 冰 曾清香 王丽芬 陈尧森 梁 亮

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病,属于西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范畴,以体温升高为主要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1,2]。西医现阶段针对该病主要采用抗病毒、解热镇痛、抗感染等药物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可迅速得到缓解,但停药后易复发,且西药不良作用较多,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中医治疗外感发热具有悠久的历史,多认为该病是由外感邪气所引起,广义上属于伤寒的范畴。该郁病主要病机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卫阳被遏,正邪相争,阳气不得宣发郁而发热,为阳虚外感风寒之证,治疗应以补气升阳为治疗的关键[3]。基于上述理论,本研究以2018年9月—2020年10月于会昌县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外感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自拟扶阳汤,治疗外感发热病人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9月—2020年10月于会昌县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外感发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37.14±2.23)岁;体温37.5~38.4 ℃,平均体温(38.05±0.14)℃;病程4~46 h,平均病程(26.15±3.38)h。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5~57岁,平均年龄(37.19±2.21)岁;体温37.7~38.5 ℃,平均体温(38.02±0.15)℃;病程5~45 h,平均病程(26.21±3.40)h。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符合西医《诊断学》[4]中的诊断标准:以发热、咳嗽、流涕、鼻塞等为主要症状;体温37.4~38.5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中医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的诊断标准:发热、恶寒、喷嚏、鼻寒流清涕、头痛身疼、舌苔薄白、脉浮紧。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语言、知情功能正常,不影响正常交流;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妊娠其或哺乳期者;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者;合并肺炎、心肌炎等患者;精神疾病者;恶性肿瘤者;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者;依从性较差,不能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1.4 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口服氨麻美敏片(Ⅱ)(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387),1片/次,2次/d。观察组加用扶阳汤药治疗,方药组成:生姜30 g,苍术、桂枝、石菖蒲各18 g,白芷、独活、陈皮、清半夏各15 g,白豆蔻12 g,灸甘草6 g。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1剂/d。共治疗3 d。

1.5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服药2 d内中医证候积分降低≥95%,体温恢复正常,各临床症状消失为痊愈;服药2 d内中医证候积分降低70%~94%,体温恢复正常,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服药2 d内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69%,体温恢复正常,大部分临床症状消失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②中医证候积分:于治疗前、治疗3 d后对患者发热、恶寒、喷嚏、鼻寒流清涕4项按照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2、4、6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③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记录患者退热起效时间(开始应用药物治疗到体温降低>0.5 ℃时间)和退热时间(开始用药体温降至正常时间,继续观察若体温不再升高,则为退热时间)。④不良反应:腹泻、皮疹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中医证候积分2组治疗后发热、恶寒、喷嚏、鼻寒流清涕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外感发热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2 2组外感发热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2.3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组退热起效时间、退热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外感发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2.4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腹泻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2/40),对照组出现腹泻、皮疹各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0,P=0.396)。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外感发热是由于病毒、细菌引起,免疫程度较低的人更容易感染。该病是轻度的、短暂的,可治愈的,但由于发病率较高,且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严重的感染和并发症,会对患者生活、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外感发热在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在春冬季节,主要通过病毒的飞沫和喷嚏传播,流行广泛[6,7]。临床针对该病的治疗以抗病毒、抗生素药物治疗为主,氨麻美敏片是由乙酰氨基酚、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组成复方制剂,对多种感冒引起的发烧、流鼻涕、鼻塞、头痛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单纯应用西药治疗普遍存在不良反应多、复发率高的问题,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素问·刺法论》中有“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说明外邪侵袭人体发病,取决于人体正气强弱及邪正力量的对比。中医认为,人体的阳气尤其是卫阳是防御病邪侵入的第一道屏障,卫阳根基于下焦肾阳,补充于中焦脾阳,卫阳通达,中焦调和人体防御功能才能正常运行[8]。此病因素体肺虚,卫气不固,加之外感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导致腠理闭郁,郁遏肌表,阳气升散输布受阻,阳郁而发热。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黄帝内经》中记载:“伤于寒而传为热,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均阐述寒邪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言: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指出人若阳气失其所属,或壅塞,或浮越均将致病[9,10]。由此可见,人体触风寒邪气,外伤皮毛,腠理闭郁,阳气升散输步受阻,阳郁而发热。故在治疗上,给予扶助人体阳气,解表祛邪。

中医药以整体论治、辨证论治角度出发,对于疾病的治疗注重标本兼治,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受到临床广泛关注。本研究分析自拟扶阳汤治疗外感发热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治疗后发热、恶寒、喷嚏评分较对照组低,退热起效时间、退热时间均较对照组短,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外感发热患者应用自拟扶阳汤治疗效果较佳,利于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本研究立足于外感发热的病机,自拟扶阳汤治疗,方中生姜具有温中止呕、解表散寒之效;淫羊藿可扶阳填精;苍术具有祛风湿、燥湿化痰之效;桂枝辛温发汗解表,兼助阳通络之效;白芷具有解表散风、通窍止痛之效;独活具有散寒止痛、祛风除湿之效;陈皮、清半夏具有健脾开胃、燥湿化痰、理气止呕之效;白豆蔻具有行气、化湿之效;石菖蒲具有开窍豁痰、化湿开胃、镇咳之效;炙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祛风除湿、助阳之效。自拟扶阳汤药既重视扶助阳气,同时兼顾祛除外邪,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加速患者身体恢复。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生姜具有抗炎、抗氧化、心血管保护、抗肿瘤、促进消化等作用;白芷具有解痉、解热、抗菌、抗炎等作用;桂枝具有免疫调节、镇静、解热、抗炎等作用[11,12]。本研究重视阳气虚,并以其作为出发点,自拟扶阳汤治疗外感发热患者,针对性强,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患者耐受性好,易于接受。同时中医药治疗费用低,可有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然而本研究受经费、时间等因素影响,纳入样本量相对较少,且未进行长期随访,后期应增加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进一步论证本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外感发热患者应用自拟扶阳汤治疗效果可缓解临床症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利于患者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扶阳外感阳气
扶阳罐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扶阳针灸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从“扶阳”论治强直性脊柱炎
基于扶阳思想对胃脘痛中医各证型分布的探讨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