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嘉恒 李海霞
[摘要]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旨在运用各种中、西医治疗方法来改善心脏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心脏疾病的特点所提出的扶阳理论,主要通过扶助和调理阳气来恢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而这正与针灸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机制相吻合。本文主要从针灸起源、针灸治疗原理、扶阳理论和针灸扶阳机制来论述扶阳针灸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以帮助心脏疾病患者恢复健康。
[关键词] 针灸;扶阳;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
[中图分类号] R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10(a)-0082-05
[Abstract]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aimed a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diseases by various treatment method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of cardiac diseases, the Fuyang theory is put forward to restore the norm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human body by helping and adjusting Yang qi,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cupuncture mechanism of dredging the meridian, strengthening body resistance and eliminating evil, regulating Yin and Yang.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guided by Fuyang theory in cardiac rehabilitation from the origin of acupuncture, principle of acupuncture, Fuyang theory and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guided by Fuyang theory, in order to help patients with cardiac diseases restore health.
[Key words] Acupuncture; Fuyang;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ardiac rehabilitation
现代心脏康复主要是通过各种有利的干预措施,维持患者心脏功能、心理及其他脏器功能处于最接近正常的状态,以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心为君主之官,主要生理功能之一是推动血液运行,这与现代医学认为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基本相同,中医学“心”的功能涵盖了现代医学中的心血管功能,而心阳正是推动血液的主要动力,心气(阳)旺盛,则脉道通利,血液运行无阻,进而通行全身濡养四肢百骸,身体才能健康[2]。心阳的虚衰可以看作是全身阳气不足的信号。《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因此,中医心脏康复中不能忽视对阳气的扶助,据此提出的扶阳理论,旨在运用中医的各种传统治疗来扶助人体的阳气。《金匮要略》言:“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阳微阴弦高度地概括了胸痹的病机[3]。故心脏康复治疗在补养阳气的同时还需祛除邪实,以疏通经脉,畅达气血,使阳气通达全身而恢复各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这正与针灸的治疗原理相吻合——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以调和阴阳。清末名医郑钦安先生提出扶阳理论的核心是重视人体阳气,主张“阳主阴从”论,并认为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阳气占据着主导作用,臨床提倡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热之品,直补元阳[4]。而在临床实践中,扶阳理论的指导大都局限在药物扶阳上,对于针灸扶阳治疗心血管疾病少有文献提及,故笔者就扶阳理论与针灸理论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作初步探讨。
1 针灸的起源
针,金属旁,“十”象形,代表锋利、精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通过对穴位的精准刺激,形质刺通,激发经气感传,使阳气周流运转的次序迅速复原,才有《灵枢》中所描述的刺之道。“灸”,久加火也。火代表光明,代表动力。除了白天的太阳,唯有火才能给予人类光明和能量[5],火的运用是为了补阳气的不足。是故才有“针之不及,灸之所宜”之说。艾灸扶阳的作用历来就受到针灸医家的重视。杨上善在《太素》说“经络之中,血气衰少,故脉陷下也,火气壮火,宣补经络,故宜灸也。”可见艾灸有补阳、补益气血及畅通经络的作用[6]。
针灸是针刺治疗和灸法的统称。针刺源于砭石,《说文解字》解释为:砭,以石刺病也。古人根据各类针具的功用不同而创九针,即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传至现代,多用毫针刺穴来治疗疾患。灸法起源于古人在利用火的过程中,体表受到灼伤,发现能消除身体病痛,逐渐发展为灸治。灸法的材料曾多种多样,从最原始的树枝杂叶到木炭灸、竹筷灸、硫磺灸、灯草灸、艾叶灸等,后来发现艾叶灸更为有效方便,特别是陈年艾叶具有更佳的疗效。《本草纲目》描述艾叶有“温中、逐冷、除湿”的功能,可用于“灸百病”。故临床多用艾灸来治疗疾患。针刺治疗与灸法的起源虽不相同,但因为两者均在经络学说的理论指导下取穴治疗,同为内病外治之法,且临证时常配合使用,故后人统称为针灸。
2 针灸扶阳
扶阳的“扶”字,清·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即有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之义。故“扶阳”一词本身就具有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气的含义[7]。简而言之,一要宣通,二要温补。中医最核心的是阴阳,阴为体,阳为用。阳气生,阴亦随之长;阳气衰退,阴亦随之枯萎。《铜人针灸图经》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阳气成于先天之肾阳,赖后天中阳不断补养,以经气为统领,经脉为通路,达于脏腑、表里、内外,其对身体的主要功能是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血液流动、津液的生成和运行,维持脏腑组织间的各种健康生理活动,都靠的是阳气。阳气不足,则水湿痰饮等阴寒之属凝滞不行,阻于经络,如寒冬积雪不化,生机黯然,则百病丛生。《内经》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明指光明四达,位指位居相位,然都以火立极。阳气充沛,君火光明布达,人则神清气爽,耳聪目明。相火位居相位,辅助人体正常气血运化[8]。故阳虚者,灸之而温扶其阳;阳郁者,刺之而条达其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者,针灸并施而复其升降浮沉一气周流之道。endprint
3 针灸治疗的原理
针灸治病的原理根于人体的自愈力[9]。当受外物刺激或伤害的时候,人体出于自保,能量与津血会自动往受刺激或伤害的部位汇聚,如人身上挨了一拳,此部位就要肿起来,此即气血汇聚,以修复局部损伤。同理,针灸是用外力的伤害和介入人为的引导能量,以打通闭阻,也就是打通免疫力的通道。换言之,针灸治病的原理是引导能量的走行。这与现代研究发现一致,现代针灸研究认为针灸效应是由针灸刺激以激发或诱导机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发挥调节功能,从而促进疾病向愈,主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10]。
《灵枢·刺节真邪》篇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所谓“解结”,即疏通经络,使瘀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这也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作用。经络的主要作用是运行气血。经络不通,则气血运行不畅,而针灸可通过刺激体表腧穴使经络通畅,恢复气血运行。扶正祛邪和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主要目标。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失衡,从病理状态分析不外乎正虚、邪实两者,因此可通过选用相应的穴位,施以补泻手法来扶正、祛邪、调阴阳。故而针灸的治疗实质上是对机体的良性调节,包括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和调和阴阳三大作用,通过刺激人体自身的代偿机制来恢复人体内环境的稳态,相对于药物治疗副作用更小,收效更快。
4 针灸扶阳在心脏康复中的具体应用
根据《景岳全书》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及《内经》中“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基础,针灸应用于心脏康复,可达到从阴引阳,补气生血的功效。
4.1 通行十二经扶阳
十二经脉分属于五脏六腑,其中与心脏相关的包括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灵枢·邪客》云:“少阴者,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络。”从中可以看出心包代心受邪,虽不属五脏六腑,其病亦可以表现为与心脏相关的证候。王红民等[11]认为心包经与心肌缺血类的疾病诸如冠心病等关系密切。因此运用针灸治疗心脏疾患主要在这两条经脉取穴,常用穴位有内关、郄门、神门、阴郄等穴位。
内关穴对冠心病心绞痛治疗效果确切,是公认的首选穴位。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且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针灸甲乙经》描述此穴为:“实则心暴痛,虚则烦心,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现代动物实验证实内关对心肌缺血具有延迟保护作用,降低心肌再灌注损伤,增加毛细血管密度,改善缺血损伤[12]。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后期针灸康复治疗中,当以内关作为主穴,以宽胸理气,疏通经脉之气血,活血化瘀止痛。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输穴、原穴,是心经气血渐盛的部位,且原穴既有祛邪之功,又有补虚扶正的特点,《备急千金要方》载此穴主治:“数噫,恐悸气不足。”现代研究发现其能良性调节冠心病患者血浆中的单胺类物质,并增强迷走神经调节心率的作用[13]。郄门、阴郄分别为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的郄穴,临床多采用郄穴来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14],研究发现两穴合内关对心肌缺血有显著疗效[15]。
此外,任脉上的膻中、巨阙、气海、关元,足太阴脾经上的血海、三阴交、地机,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丰隆等穴位,均可配伍上述诸穴来辅助治疗。膻中乃心包经的募穴,亦为八会穴中的气会,是上焦宗气积聚之处,针之可贯心脉而行气血,协助内关活血化瘀,共奏理气宽胸止痛之功[16],《针灸大成》言其:“主上气短气……胸中如塞,心胸痛。”巨阙为心之募穴,《针灸大成》载此穴“主卒心痛,尸厥”。巨阙配心俞、膻中配厥阴俞,为针灸常用的俞募之法,俞在背为阳,募居胸腹为阴,一阴一阳,一前一后,膻中乃心包经的募穴,调节阴阳,正符合了《素问》所言“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之义。足三里为人体常用强壮穴之一,研究表明电针刺激足三里,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及心肌组织的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水平,实现对心脏的保护作用[17]。丰隆为足阳明络穴,为治痰要穴,配合足三里对降低高血脂及改善痰湿体质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18],祛邪以通经脉。气海、关元配肾俞可益气温阳;血海配膈腧增强活血化瘀之功;三阴交滋阴健脾,合地机以养血活血,扶阳而不抑阴。
4.2 疏通督脉
4.2.1 通督扶阳 督脉作为阳经之海,其循行过程中联络全身所有阳经,对全身阳经的气血起溢蓄、渗灌和调节作用,宜以通为用。只有督脉通达、畅和,阳气才能正常输布。督脉闭阻则阳气不通,脏腑经络皆无所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督即为扶阳[19]。除督脉外,与其相伴循行的足太阳膀胱经亦与人体阳气的分布息息相关。督脉总督全身阳经之气,为“阳脉之海”。《庄子·养生篇》描述督脉为:“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近年。”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最长、腧穴最多的经络,各脏腑的背俞穴均位于其上,故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黄帝外经·考订经脉篇》说:“盖膀胱为肾之表,故系连于肾,通肾中命门之气。”说明足太阳膀胱经靠命门之气温化、蒸腾,滋养全身脏腑[20]。因此,可选用两经之穴来温通阳气,常用的有督脉之大椎、至阳、命门,足太阳之肾俞、膈俞、心俞、厥阴俞等穴位。心血管疾病患者后期多发展为心肾阳虚,表现为小便不利、身寒怕冷、四肢水肿等阳虚水泛之候,故针刺或灸治肾俞可温阳利水,使坎离相济,君相各安其位。临证可与命门相配伍,加强温阳之效。膈俞为八会穴之血会,主调血脉,有活血化瘀之功,与内关相配,加强化瘀止痛之效,《针灸大成》谓其“主心痛”。心俞、厥阴俞为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之背俞穴,两经均与心脏相属,输注心之阳气,与内关相配助其宽胸理气。
4.2.2 补督扶阳 督脉为元气所发,可以温煦脏腑,敷布命门之火。督脉脉气虚弱,则无力推动阳气输布,甚者影響肾中元阳。督脉空虚,阳气不振,疾病丛生,使虚者益虚。故对于督脉空虚者,宜补[21]。但是,通补界限并非明确,督虚致瘀、督瘀致虚都是临床常见情况。所以,首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而后或通之、或补之、或通补相合,方能达到最佳扶阳效果,进而祛除病邪。endprint
4.3 补泻扶阳
针刺补泻有徐疾、提插、捻转、开阖、呼吸等五类单式手法。临床多将其配合使用,以复式针刺手法治疗疾患,如烧山火和透天凉等[22],另外还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和赤凤迎源四种飞经走气法[23]。根据证型不同,采用不同手法以补虚泻实。如瘀血、寒凝、痰浊等邪实重者,可在内关、膈腧、血海、大椎、丰隆等穴位采用透天凉泻实之法,取效以针下产生凉感为准;若胸痛剧烈时可用赤凤迎源法以通络止痛。气血阴阳虚衰者,可在内关、关元、命门、足三里、气海、膻中等穴位运用烧山火补虚之法,取效以针下产生热感为准;亦可采用苍龟探穴法以行气补虚,通络止痛。除行针手法外,亦可运用电针、穴位敷贴、埋线、磁疗、红外线照射等现代治疗技术来加强穴位的刺激强度,增强治疗效果。
4.4 灸法温阳
灸法多适用于寒证、虚证、阴证,对慢性病及阳气虚寒者尤为适宜,以扶正为主。研究发现,灸法是热、光、烟的综合刺激,对机体具有内源性调节作用,主要包括内源性修复和保护作用[24]。《灵枢·官能》篇曰:“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心血管患者在后期康复过程中可用艾条或温灸器于内关、关元、至阳、足三里、三阴交、心俞、膻中等穴位,每天灸治20~30 min,也可于施灸部位放置生姜、附子等热药,其上放艾柱施灸,每次施灸5~10壮,加强温通气血的效果。除此外,艾柱也可置于针柄之上,在针刺的同时利用金属的导热性能进行施灸,称为温针灸。吴长岩等[25]临床研究发现在内关、厥阴俞、膻中、心俞等穴位连续3年采用温针灸,与单纯针刺和药物疗法相比,能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症状与动态心电图的心肌缺血表现。
4.5 辨证取穴加温灸
根据临床辨证可将疾病分为2类7型:邪实为主者当以通阳,包括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气滞心胸证、痰浊闭阻证;正虚为主者当以温阳,包括气血亏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肾阳虚证,治疗应根据证型不同辨证取穴[26]。
4.5.1 心血瘀阻证 症状: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夜为甚,伴胸闷心悸,面色晦暗,舌紫暗,有瘀斑,脉沉涩或结代。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选穴:内关、膈腧、血海、膻中、巨阙、阴郄、郄门、心俞。
4.5.2 寒凝心脉证 症状:心胸痛如缩窄,遇寒而作,形寒肢冷,胸闷心悸,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或弦紧。治法:温散寒邪,通阳开痹。选穴:内关、心俞、厥阴俞、气海、关元、至阳、大椎、膻中、巨阙。
4.5.3 气滞心胸证 症状: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舒时诱发或加重,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脉弦细。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选穴:内关、太冲、肝俞、心俞、膻中。
4.5.4 痰浊闭阻证 症状:心胸窒闷如物压,气短喘促,多形体肥胖,肢体沉重,脘痞,痰多口黏,纳呆便溏,舌胖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选穴:内关、膻中、巨阙、郄门、丰隆、足三里、中脘,痰浊化热者加内庭、合谷、阴陵泉。
4.5.5 气血两虚证 症状: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选穴:内关、膻中、巨阙、气海、三阴交、足三里、阴郄、神门。
4.5.6 心脾两虚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治法:健脾养心,活血通络。选穴:内关、心俞、三阴交、足三里、关元、气海、太溪。
4.5.7 心肾阳虚 症状: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出,神倦畏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淡,脉沉细迟。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选穴:内关、命门、关元、膻中、气海、肾俞、厥阴俞。
5 结语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万物借助太阳之力而生,故人亦离不开阳气的充养温煦,因此在心脏疾病患者的康复管理中要注重阳气的调护,当补之通之,而这也正是针灸疗法的优势所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最后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针灸扶阳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以扶阳为理,辨经取穴为法,补阳、温阳、通阳、扶阳,最终扶助元阳、畅达气机,以复阴阳之平和。
[参考文献]
[1] 周方,王磊.心脏运动康复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6,31(3):222-225.
[2] 李海霞.同源同治-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心肺康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6):1942-1944.
[3] 谢昂,王凤荣.胸痹心痛病名与病机[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6):160-161.
[4] 赵进喜,贾海忠,储真真,等.钦安三书,强调辨阴阳;擅用姜附,亦常用寒凉[J].环球中医药,2017,10(1):29-32.
[5] 高志平.艾灸源流说[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1):16-19.
[6] 张建斌,王玲玲,吴焕金,等.艾灸温通温补概念的内涵分析[J].中国针灸,2012,32(11):1000-1003.
[7] 唐农,毛德文,刘力红,等.浅谈“扶阳”的内涵与现代发展[J].中国药通报,2014,13(5):37-39.
[8] 谢平金,温俊茂,廖璐,等.君相二火之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3):238-240.
[9] 王蕊,郭杨,史丽萍,等.试论针灸激发人体自愈力[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3):66-67.
[10] 李荫龙,郭義.论针灸的反应与效应[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12):1553-1554.
[11] 王红民,王居易.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主病区别新解[J].北京中医药,2013,32(10):773-774.endprint
[12] 成泽东,陈以国,李晓梅,等.电针“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小鼠心肌组织氯离子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6,41(5):423-428.
[13] 陈俊琦,廖韩波,王娇,等.针刺神门穴与非穴对心率及心率变异性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1):1248-1249.
[14] 王鲽,石瑜,吴志明,等.浅析《针灸甲乙经》之郄穴的价值[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1):14-17.
[15] 朱莹,殷克敬,张宏印.对比针刺阴郄、郄门、内关穴对家兔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的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17(1):22-24.
[16] 刘爱平,吴岳峰,王继红,等.赖新生教授膻中穴配穴經验介绍[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0):1151-1153.
[17] 李雨梦,石砚,唐富波,等.电针“足三里”穴激活多巴胺机制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损伤[J].针刺研究,2016,41(3):197-201.
[18] 黄思仪,欧江琴,夏景富,等.针刺丰隆足三里对痰湿体质人群血脂代谢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3):50-52.
[19] 庞亚铮,董甜甜,孙春全,等.督灸改善阳虚型亚健康30例临床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17,36(3):212-214.
[20] 李绘娟,黄倩怡,李玉军.从扶阳论脊柱相关性疾病[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65-66.
[21] 郝晓慧,张建斌,刘海蓉,等.从督脉探讨扶阳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2013,33(12):1198-1201.
[22] 何润东,王超,尚秀葵.“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源流、操作浅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8):787-790.
[23] 戴晴,盛燮荪,陈峰.《金针赋》飞经走气针法解析[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1):16-17.
[24] 吴焕淦,马晓芃,刘慧荣,等.灸法研究的战略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3):355-360.
[25] 吴长岩,贾乐红,吕志军.温针灸对冠心病心绞痛血脂、血流变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36-38.
[26] 刘庆彬.胸痹心痛的针灸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1,8(6):419-421.
(收稿日期:2017-05-27 本文编辑:张瑜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