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群
(合肥市和平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1)
关于英语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概念,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提出的“what,why and how”框架:What指的是故事的主旨大意、主要内容,Why指的是作者通过故事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其写作目的是什么,How指的是作者是怎样表现情感和主题的。
随着基础学段英语教育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已然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阅读素养包括两个要素:一是阅读能力;二是阅读品格。阅读能力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它包含对文本的解码能力、语言知识、阅读理解和文化意识等内容。阅读品格包含阅读习惯和阅读体验,就是在阅读中养成习惯,把阅读当作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在阅读中激发想象,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和成就感(王蔷,陈则航,2016)。文本解读作为阅读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塑造其阅读品格的重要手段,是实现英语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有效实践。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多维度、多层次文本解读的实施。
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有的教师侧重于语法教学,习惯将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这种教学通常表现为:先把新词和句型分离出来,单独讲解、重点操练;再将文章进行分段解释、模仿跟读、检查背诵。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掌握了简单的词句和支离破碎的段落大意,对文本的阅读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可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孤立于词句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对语篇意识的淡化和缺位,甚至出现阅读学习“夹生饭”的现象,无法获得真正的语用体验,难以体会“大阅读”的魅力。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通篇阐释文章所用的时间较多,给学生预留的思考时间较少,教学过程机械、沉闷,容易造成你讲我听的老套路,缺乏阅读互动;还有些教师设置的教学问题较为浅显、浮在面上,多是围绕字面意思进行封闭性和事实性的提问,学生照本宣科即可读出答案,被动应付问答的情况多,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少。这种缺乏创新性、开放性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发散和深层的思考意识,忽略了阅读的深层目标,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小学英语基础学段,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一环。对比现阶段的阅读教学,有两种常见的倾向性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一部分教师从文章整体框架到字词句,习惯不厌其详地解释、灌输,把原本属于学生阅读思考的过程变成老师“包办”学习的过程,忽略了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这种模式下,学生除了跟读时发声,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动接受,或者沉默应对,阅读课上成了老师的“一言堂”。相反,一部分教师把阅读教学等同于单一的、兴趣化的课外阅读,主要的教学方式限定在学学生词、画画词组、做做题目、对对答案。如此“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无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阅读启发,提高阅读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部分教师过于重视英语的工具性,教学重点多在知识语言层面,缺少对文本内容的延伸、拓展,忽视对文本内涵的挖掘、引导,弱化了英语阅读的人文性。为了完成情感态度这一教学目标,常在课程结束时用一两句话一掠而过,作为对文本情感的总结“点睛”,割裂文本内容与情感教育之间的联系,情感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标签。长此以往,学生读文本时也只是走马观花,仅限于了解文章浅层次信息,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双减”大背景下,英语学科教育逐步回归到学校、集中到课堂。对此,教师要注重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高效阅读,达到“减负不减质”的目标,对阅读文本的深度解读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基于阅读产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往往源于教师对阅读文本解读不够(侯云洁,2018)。进入文本阅读时,可以按照“主题领先、知识贯穿”的原则进行解读,包括分析文本的主题背景、逻辑关系等,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阅读方式,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对于文本主题的解读:教师要有语篇意识,从全局和整体进行解读。简单的英语对话,要再现对话的场景用途,把主题“拉近”;复杂的文本内容,要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整体结构,把脉络“厘清”。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教具或者主题情景图设计导入环节,引起学生对文本主题的关注,激发阅读的兴趣。
对于文本内容的解读:一方面,要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图片、动画等方式,配合手势、表情等身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进入文本,体验语言学习的乐趣和语言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既要将文本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内化掌握文本传递的信息,加深对语篇大意的理解;也要将现实生活的现象引入课堂里去,借助书本知识完善学生的价值观念,从文化意识的层面提高阅读能力。
以人教版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2”为例,文本介绍了4个国家的学生上学时的交通方式:坐渡轮、滑雪橇、乘飞机和步行上学。学生们对这种与众不同的交通方式充满好奇:为什么选择独具特色的交通工具?与所处国家的天气有什么关联?这些问题,恰恰是进行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基于此,有心的教师则能够利用课本的配图抛出疑问、进行引导。教师通过跨学科的文本解读,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闻,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活跃了阅读氛围。
深入进行文本解读后,阅读材料由睡眠状态达到苏醒状态,学生开始理解、思考,甚至与文本含义进行对话交流。这个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材料的特点,考虑依托文本解读渗透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具体做法是结合阅读培养目标,优化设计阅读任务:①预测:根据图文封面信息预测文本内容。②略读:理解并概括文章主旨大意。③寻读:快速查找具体信息。④分析语篇组织结构。⑤推断: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做出合理推断。⑥猜测:根据图片、上下文猜测词义。⑦挖情感和意义: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态度和观点。
在第九届全国小学英语优质课评比中,周亚文老师执教,主要内容是小男孩Jerry因生病掉光头发,班上的老师和同学发现几个大孩子欺负他,于是剪掉自己的头发,向Jerry表达支持与关爱。笔者对授课过程进行认真观摩,分析梳理出执教老师在培养阅读技能方面的教学思路(见表1)。
表1 PWP模式英语阅读教学案例设计
读前:鼓励学生预测文本主题,这是文本解读的铺垫。读中: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完成略读、寻读、默读,提高阅读效率,这是文本解读的拓展。读后:进行阅读总结,再次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态度和观点,这是文本解读的内化。这堂阅读课,学生通过文本解读的分段引领、分步推进,对阅读材料进行感知、分析、预测、判断,增强了文本的解码和阅读理解的能力。随着阅读技能的提升,学生将成为阅读的主体,并获得更高的阅读自觉性。
阅读版块中的文本材料往往隐含着大量的信息,要尝试挖掘其文化背景和文本典故,深入文本内容,创设合理的阅读情境,从而促使学生走进文本(石敏颖,2019)。这种维度的文本解读既是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人文教育的“发酵”。笔者建议,教师应对文本信息进行过滤、提取,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通过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文化因素,把“冰山”下看不见的人文内涵显性化,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所呈现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以人教版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1?’”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影子的变化原因,而后从小鸭子的成长过渡到自己的人生变化:I am getting taller and taller.I think I am getting smarter and smarter.Because I learn more.I watch,I ask,I think.I am becoming a good teacher.How about change in yourself?教师巧妙地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提炼文本传达的人文内涵和情感教育,领悟成长的“正能量”——change。学生在文本解读中走进文本、走进内心,以积极向上的阅读态度解读文本的情感价值,实现了从有形到无形的人文教育渗透。正是这种巧妙、高效的文本解读,赋予阅读材料更多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学生阅读品格的形成。
文本解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在教学中渗透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张琦,钟灵滋,2019)。对文本的解读是否透彻、到位,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影响着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深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意义作用,切实把文本解读作为开展阅读教学备课的一个起点和教学实施的一条引线,尽量避免文本解读中忽略语篇意识、思维引导、阅读技能和人文教育的误区,杜绝脱离阅读素养进行文本解读的问题。要引导并帮助学生通过文本解读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体验阅读过程,激发阅读兴趣;通过文本解读更大范围拓展文本含义、训练阅读技能、发展思维品质,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通过文本解读更深层次感悟文本价值,增强阅读的情感体验,落实人文教育的发展目标,推动文本解读在多种途径下落地发展,不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品格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