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亮
《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以下简称新教材)的编写工作遵循国家大政方针,落实《聋校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聋校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聋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将知识结构与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并进行创新设计,更适合聋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聋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学科,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聋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是聋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所以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育人方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更加注重对聋生品德的引领。
新教材依托聋校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编写,是在一、二年级教材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发展,课程性质从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转变为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新教材更加凸显思想引领以及行动落实,即强调知行合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三年级聋生的认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这一阶段的突出表现是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而这一时期也是聋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新教材在内容设计上注重图文并茂、直观形象、贴近生活,旨在促进聋生道德发展,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
新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基本沿用了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体例,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安排内容。每一册都安排4 个单元,内容依序为聋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每个单元包括3 节理论课和1 节“一起来活动”,每节理论课可以拆解为两个课时,全书总共12 节理论课(共24个课时)、4节活动课,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新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一览表
以三年级上册为例,第一单元的主题为“我也很棒”。第1 课《学习我能行》和第2 课《独特的我》可以组成“自我认同”小单元,侧重于让聋生了解自身特点,学会克服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增强自信心。第3 课《学习好榜样》和活动课《一起来活动:讲故事学榜样》可以形成“榜样的力量”小单元,引导聋生从成功的障碍人士身上寻找闪光点,受到精神鼓舞,激励自我奋进。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我是家里小主人”。第4课《我会照顾自己》和第5课《我会照顾家人》组成“我在家庭中的责任”小单元,侧重培养聋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其关心家庭生活。第6课《献出我的爱》以及《一起来活动:我的家庭小岗位》构成“感恩教育”小单元,引导聋生理解父母,表达自己的尊敬与感恩。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温暖的学校生活”。第7课《我们的校园》和《一起来活动:为学校画平面图》构成“学校小主人”小单元,旨在引导聋生看懂学校平面图和知晓学校布局,增进对校园的亲切感和认同感。第8 课《珍惜时间》则教育聋生要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并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第9 课《尊敬老师》则引导聋生要从思想和行动上尊师重道。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乐享公共生活”。第10 课《看图识社区》旨在引导聋生识读小区域平面图,熟悉生活场景。第11 课《爱护公共设施》着眼于促进聋生形成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第12 课《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和《一起来活动:劳动者最美》组成“劳动教育”小单元,让聋生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恩并尊重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劳动美。
新教材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常见的生活情景,选取真实的生活事例,因材施教,着眼聋生品德发展,引领聋生价值观的形成。例如《自尊自爱》引导聋生表达自己在追求梦想道路上遇到的种种挫折,并分享自己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故事,以此激励聋生要勇敢面对挑战,形成坚毅品质。再如《献出我的爱》,让聋生阐述自己父母的一天以及他们为自己做过的最令人感动的事情,从而体会父母的辛苦并感恩他们的养育付出。
1.课堂问题的难度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新教材设计的课堂问题侧重考查的能力由一、二年级简单的信息提取能力转为理解分析能力。例如,在《家人的爱》中,教材第一课时“成长的故事”引导聋生尝试回答“在________帮助下,我学会了________”等经验信息提取的问题;而第二课时“读懂家人的爱”则引发聋生深入思考,尝试回答“家人的某些行为让自己产生困惑或不解的原因”。这就要求聋生初步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此外,新教材更加注重问题的延展性和思辨性。在《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走近社区工作人员”里,通过“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保安人员等社区工作人员,我们的生活会怎样?”这一延展问题,拓宽聋生思维,发展聋生想象力。而在《公共安全很重要》“公共安全无小事”中,教材呈现的问题具有思辨性,如:“有人认为公共安全只是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是大人的事情,与我们小学生无关。是这样吗?”这个问题首先引导聋生进行是非判断,然后再让他们阐述自己的理由。这些具有拓展性和思辨性的问题会助力聋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课堂实践活动的梯度显著加强
新教材的实践活动明显多于且难于一、二年级教材,大都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梯度性,注重前后衔接,符合聋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特点。例如,在新教材上册《献出我的爱》“我也付出一份爱”里,教师可以让聋生思考自己是如何为家庭付出的,侧重于培养聋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在下册《我爱我家》“爱的牵挂”中,设计“把你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记录在叶子上”的课堂活动,更加侧重于发展聋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上、下册同一课程目标下的课堂实践活动前后衔接,由易到难,梯度明显加强。
3.单元知识的文化性不断丰富
新教材涉及较多名言警句和丰富的人物事迹,特别是经典古诗词以及名人故事,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聋生文化底蕴。例如,在《我会照顾家人》中引用了苏辙的“慈孝之心,人皆有之”,旨在告诉聋生每个人都要有孝心,要学会感恩。在《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中引用了钱鹤滩的《明日歌》和朱熹的诗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以警示聋生时光易逝,要珍惜韶华,合理分配时间。这些古诗名言不仅能帮助聋生理解知识,更能提升他们的文化综合素养,陶冶性情。而在《自尊自爱》的开篇便详述了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的故事,聋生在听故事学榜样中感受其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在《珍惜时间》中引用了鲁迅见缝插针刻苦读书的事例,强调时间的宝贵。聋生通过阅读,学习榜样的优秀事迹,达到熏陶心灵、丰富文化见识、发展优良品德的目的。
新教材注重引导聋生参与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新教材大部分内容在第二课时设计中都会突出第一课时内容的实践性。例如,在《遵守校园规则》的第一课时引导聋生充分认识校规的重要性,第二课时就教育聋生在现实中遵守学校规则,逐步养成规则意识。又如,在《尊敬老师》第一课时里,让聋生在活动中认识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在第二课时就引导聋生将尊敬感恩老师落实到行动中。而每个单元“一起来活动”更是要求聋生发挥主动性,采取多元方式,积极参与紧扣单元主题的课堂与社会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聋生的生活发展为设计主线。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聋生的生活经验,选取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与之有关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设计,让聋生更乐于参与课堂,更愿意表达自己。例如,在《家人的爱》“读懂家人的爱”里,教师在引导聋生表达家人对自己成长的关爱后,提出疑问:“家人对于我们有很多帮助和关爱,但是为什么有时候他们的行为会让我们感觉不舒服,让我们难以理解?”引发聋生情感共鸣后,鼓励聋生阐述自己的不解,以这一生活经验为契机进行解惑,进而让聋生换位思考,帮助聋生读懂理解家人的爱。
新教材的教学目标来源于聋校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而后者又详细划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与方法目标和知识目标,三维目标相辅相成,因此教师需要在深入理解学科课程标准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从课程目标到新教材的学年目标、从分册学期目标到单元主题目标再到课时目标,都需要教师熟练精准把握课标,立足全局,创造性使用教材,处理好长期教学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聋生具有较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使用新教材时要以学情为依据,遵循聋生认知发展规律,立足整体,整合设计,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三年级聋生思维发展相对缓慢,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教师在教学时要多运用直观教学原则,发挥其视觉功能补偿优势,多创设一些操作实践性强的活动。教师可以鼓励聋生通过讨论、玩游戏、角色扮演、制作记录图表等活动表达观点、分享感受,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生活。
例如,在上册第二单元《一起来活动:我的家庭小岗位》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家里来客人了,作为小主人应该如何待客?而后组织聋生小组合作演一演。这类活动可以调动聋生的参与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体验生活,承担家庭责任,培养家庭主人翁意识。在下册第二单元《一起来活动:感恩学习单》里,教师可以感恩为主题引导聋生制作《爱的调查表》,说说家人对自己的帮助和照顾,而后撰写感恩卡向家人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新教材是培育聋生健全人格、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载体。教师要认真研读聋校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新教材,统筹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帮助聋生正视自我、悦纳自我,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积极地融入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