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发展现状及演进路径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2-08-02 05:56郭文斌聂文华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残障儿童康复信息化

郭文斌,聂文华

(伊犁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以教育现代化发展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过程。特殊教育信息化指在特殊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及信息化资源,发挥补偿、教育和交流作用[1],提升康复水平,满足残障儿童的教育需求,加快与正常生活相连接的步伐,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2]。2016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力量,促进传统课堂模式向信息化课堂模式的转变,构建符合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的信息化体系[3]。同年,中国教育新闻网《信息技术推动特殊教育方式转变》的刊发,为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强调应从环境、资源、应用、人才培养和管理等方面实现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特殊教育信息化在政策导向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信息化教学环境大幅改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服务平台日趋完善,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和意识逐渐增强,通过网络空间形成了新型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得到有力保障。然而,在取得进展和成效的同时,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依然受三方面的问题所制约:第一,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信息化整体发展较为薄弱[4],如多功能教室和个性化设施设备不达标,课程资源不成体系,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较为单一等。第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不够充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信息技术素养水平较低,信息技术的应用较多停留在技术演示层面,导致教学与信息化“两张皮”现象难以打破[5]。第三,硬件设施智慧化程度较低羁绊特殊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信息化康复系统、设备与软件建设之间智慧互联水平较低,适用于各类障碍学生的辅助智慧设备不仅种类较少,而且数量亦不足,制约了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速度。鉴于此,研究以“特殊教育”并含“信息化”或“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检索词,将中国知网收录的近15年有关文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折线图了解其发文量变化趋势;借助CiteSpace 软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形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了解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以关键词突现频率和时区图为参照,观测其演进路径,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设置“特殊教育”并含“信息化”或“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检索关键词,确定检索时间为2005—2021年(10月8日),共获得文献389 篇,剔除会议、报告和新闻宣传等无效资料,共获得有效文献364篇。

(二)研究过程

首先,以Refworks 格式导出364 篇有效文献,获得研究数据源;其次,在CiteSpace 软件中创建主菜单项目,导入数据源,将控制面板的时间参数设置为2005—2021,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网络裁剪选择精简每个切片,其余参数均采用默认选项;再次,整合关键词,设置参数,得到高频关键词图谱、突现词、时区图;最后,解读和分析图谱,揭示近15年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发展现状及演进路径。

三、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发展现状热点分析

(一)特殊教育信息化文献年度分布

文献年度数量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一领域的发展态势。近15年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时间(横轴)和数量(纵轴)分布见图1。

图1 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年度分布图(2005—2021年)

如图1 所示,2005—2021年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与国家政策导向相一致。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2005—2010年为初步发展时期,发文量少且增长缓慢;2011—2016年为快速发展时期,发文量多且增长较快;2017—2021年为繁荣时期,发文量达到顶峰,但不稳定。不同阶段研究数量的变化主要受我国政策文件的影响,2000—2010年正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初始化时期,国家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文件,大力推动普通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敏感性较强的研究者开始尝试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因而2005—2011年的发文量少且增长缓慢。2011—2016年进入教育信息化1.0 的应用驱动发展时期,国家相继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推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革命性作用。研究者也积极回应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加大了此领域的研究力度,因而2012—2016年的发文量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发文量达到顶峰,进入繁荣时期,同样得益于政策的提振作用。2018年《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详列部署了“互联网+教育”的具体规划,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加快信息化时代变革作为战略任务。总之,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受政策出台力度的影响,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体现出鲜明的政策导向特点。

(二)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关键词聚类是对某一研究领域核心内容的凝练,能够直观呈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首先,设置控制面板上的参数,时间调节为2005—2021年,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Top N 默认为50,调节三组c,cc,ccv 达到最佳阈值范围,剪切方式选择Pruning sliced networks,点击Go 对364 篇文献关键词进行分析,得到高频关键词有信息技术、远程教育、自闭症、特教学校、听障学生、特校教师等。其次,采用LLR 算法标识每个聚类,聚类数量设置为8,获取8 个聚类图形。最后,运行软件,得到Q=0.6856,S=0.9189,具有合理性的关键词网络结构图,见图2。

图2 特殊教育信息化聚类知识图谱

在已经获取的聚类知识图谱的基础上,点击 Clusters-Summary Table,获得关键词聚类表,见表1。

表1 特殊教育信息化关键词聚类表

通过图2 和表1 可以看出,共生成8 个标签词聚类,即特殊教育、信息技术、特教学校、自闭症、听障学生、课程改革、盲校、多媒体。各聚类的平均轮廓值S 均大于0.7,聚类结果具有高信度。结合聚类知识图谱及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及紧密性,将8 个聚类结果划分为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研究、特殊教育师生信息化素养研究、康复教育信息化改革研究三大领域。

1.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研究

特殊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残障儿童的学习搭建了桥梁,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以最大程度发挥信息技术对残障儿童的补偿、教育和交流作用。本领域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

其一,互联网的普及促使特殊教育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变革。信息技术为残障儿童搭建了无障碍学习环境,突破了传统时空限制,使泛在学习成为一种可行的学习方式。残障儿童依赖终端设备和无线网络,随时随地就能实现课程学习。无障碍学习环境既体现在物质和资源的无障碍,也体现在交流的无障碍。数字化服务设备扩大了学习资源,促进了学生协作交流。智慧教室的自动调控系统通过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如白板教室、多媒体教室、多感觉律动室、3D 虚拟训练室等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为教学和训练提供优良条件。对于肢体残障儿童而言,慕课和微课新型教育形态的兴起,缩小了因其行动不便带来的学习鸿沟[6],推倒了过去因为时空限制而造成的送教上门的“围墙”。各大教育技术公司借助大数据,开发了符合学生发展水平和个性化需求的云服务平台,教师既可以在线上时时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又可以及时在线下辅助有需要的残障儿童进行个性化学习[7]。云服务系统为翻转课堂搭建了个性化教学平台,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教学视频,既有助于其提前预习知识,又有助于其课后巩固知识,提升了残障儿童的学习效率。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单向传授,翻转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两种模式各有所长。从教学总结性评价来看,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教学形成性评价方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8]。考虑到残障儿童的发展水平及障碍特征,不宜在特殊教育中全盘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线上和线下多元混合教学模式更适合残障儿童。混合式教学没有固定模式,是将单一的、关联紧密的教学模式加以整合,如翻转课堂、个别化教学、自主探究学习、交互式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的线上线下协同发展[9]。

其二,信息技术推动课堂管理模式发展。信息技术既实现了特殊教育教学创新,又达成了课堂管理模式的高效化和自动化,实现了对学生行为和教师教学行为的自动识别和监控。残障儿童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学习行为和破坏行为。教师通过在线监控系统监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消解其破坏行为,强化其学习行为,督促学生遵守纪律并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智慧系统也可以设置监控参数,对残障儿童行为进行自动识别监控,提醒其遵守课堂规则,调整学习状态和进度,及时完成课堂任务。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普遍伴有行为问题,情绪波动、攻击、破坏等不良行为发生率较高[10]。智慧行为跟踪系统对此行为具有较强的适切性,通过系统的智慧管理功能自动实现智力障碍者的破坏行为监管,提高课堂的管理效率。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加以管理,专家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入耳式监听技术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反馈,对于不当的教学行为给予明确的提示,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行为可以及时表扬[11],以此强化教师的课堂效果。可见,信息技术对特殊教育教学模式和课堂管理模式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2.特殊教育师生信息化素养研究

2021年,教育部印发《特殊教育师范生教师能力标准(试行)》将信息素养纳入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必备能力,从源头上对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出了规范要求。特殊教育教师需要了解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清楚信息化设备、软件和平台的基本操作及其对学生的支持作用[12]。同时,残障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本领域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

其一,互联网的发展为特殊教育教学提供了强大支撑作用,丰富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内容,对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伴随着远程教育、微课、线上协同学习、网络教研等热门话题的出现,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被赋予了新内涵。教师既要掌握专业的康复辅助技术知识和一般的教学技术知识,还应具备将信息化知识应用于课程设计的能力,如在课程中应用数字媒体技术,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呈现方式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等。另外,了解不同障碍学生的发展特征、特殊需求及学习需要是教师使用辅助技术的前提。教师要遵循适合、方便和通用设计原则,将辅助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加强课程内容、呈现方式、资源获取、教学方式、知识通道的多样性,以满足学生接受更加便捷性、合适的、个性化的教学。此外,云服务系统的出现是对教师专业化水平更大的考验,线上教学要求教师加强教学设计能力。对于自闭症和语言障碍学生而言,教师应合理使用辅助沟通系统,加强学习交互性;对于智力障碍学生而言,教学内容、目标设置应分层分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在云平台上自主选择阶段性学习内容;视频应有字幕和音频,可调节倍速,盲生可通过低倍速视频声音记录知识点,聋生则可以通过字幕和教师口型进行知识的获取,知识点出现的顺序应与书本同步,学习任务完成后能够进行简单的测评以帮助学生实现短板补偿。

其二,提高残障儿童信息化素养是帮助其跨越数字鸿沟,快速融入主流社会,步入时代轨道的必然要求。残障儿童的信息化素养是其正确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资源的基础,强调使用和操作技术的能力与责任意识。残障儿童信息化素养的培养过程具有多种途径,既可以通过技术培训课程提升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还可以将信息技术内容融入在线课堂中。互联网时代,学生对信息和知识获取、传播的责任意识理应纳入信息化素养培养当中。残障儿童由于障碍程度不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则有所差别,相对于视障、自闭症、中重度智力障碍等学生,听障和轻度智力障碍学生更擅于采用手机、电脑、平板等使用工具获取和传播网络信息,然而对于网络信息的甄别意识较低,所以特教学校应注重规范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行为,并向学生普及互联网的优点和危害。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合理使用互联网的知识,融入信息化责任意识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对现代媒体传播的社会效应反思和责任意识。已有研究显示,失学和低年龄段残障儿童的信息基础能力较低,家长和社区教育服务对于学生信息基础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4],表明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场域和教师单方面力量,应将视野转向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服务。鼓励家长注重儿童的信息化素养的培养,手把手辅导孩子掌握基本信息化技能;充分发挥社区教育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教育文化服务供给量和残障儿童的参与度,呼吁各界积极参加教育助残活动,推动学生的信息化技能学习。

3.康复教育信息化改革研究

《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确立了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为特殊教育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对康复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残障儿童康复教育信息化发展备受关注,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康复环境和信息化康复服务模式两个方面:

其一,信息化康复系统、软件和设备是信息化康复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15]。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康复服务是在硬件结构的基础上,借助专门的软件系统为远程用户提供资源[16]。硬件结构包括服务提供端、接收端、传输端三部分,残障儿童通过该系统获得康复支持,使资源的利用程度最大化。软件结构包括康复云平台、虚拟桌面资源库、服务系统三部分。康复云平台是集“远程教育”“在线教学”“远程康复”为一体的康复平台,通过互联网科技满足筛查、评估、训练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康复教学。虚拟桌面资源库类似于虚拟电脑,是将康复教育所需课件、案例、素材等相应软件和在线康复设备工具组成资源库,借助网络进入康复云就可以获取资源。服务系统是针对资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反馈的传递系统。信息化康复服务对象多为智障、视障、听障、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表现为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存在障碍,其认知和语言能力较差,为改善其语言障碍和认知障碍问题,可借助启发智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信息化康复系统用于检测和训练,如虚拟现实技术、立体动作识别、互动学习系统,共同改善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视力障碍儿童因其视觉通道受损,难以通过视觉获取外界的信息,而目前的视觉康复系统主要通过语言功能检测、听觉训练、听力与残余视力综合训练支持儿童与外界互动,如视听综合训练系统、语言功能检测处理系统、盲人网络远程教学系统。听力障碍儿童指双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听力受损,多表现为听不清周围的声音并非完全丧失听觉能力,信息化康复系统可以通过儿童的听觉通道对其进行功能检测和恢复。虚拟现实技术对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17-18]。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表现出人际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等特征,通过信息技术设置不同的虚拟场景、创设虚拟人物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辅助治疗,对其核心缺陷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表现出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等情绪行为,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三大特征,采用该技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加以维持,从而改善注意力缺陷问题。

其二,远程服务成为信息化康复服务模式的重要途径。送教上门的对象主要为重度残障儿童,其数量多、分布广,然而特教学校现有的师资数量难以满足其康复需求,远程服务成为送教上门的有效途径。远程送教上门是指通过互联网对残障儿童进行康复教学,将信息化技术与康复相结合,学生通过网络就能获得专业化的康复训练,构建起了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互联网+康复”模式系统,打破了传统的师生面对面的个别化康复训练模式,使得教学内容更具有弹性,既而达到优质且高效的教育目的[19]。远程服务在巡回指导中发挥了便利性优势,提高了指导效率。巡回指导指由特教学校或特教中心利用专业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专业教师对随班就读的儿童、教师、学校进行指导和咨询。传统的巡回指导受经费、师资、地区等影响,效率低下,而远程服务避免了时间和距离的问题,将现场指导搬到网络虚拟空间中,既能提高指导频次,又消除了时间、人力、物力等因素的阻碍。目前关于在线送教上门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对于西部偏远山区来讲,多数家庭没有电子使用设备、家长尚未掌握在线设备使用方法[20]。因此真正实现优质教育目的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相应的经济和物质支持,以解决设备短缺、网络条件不足、网络教学资源贫乏等问题。

四、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演进路径

突现词指特定时段内出现较多或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根据突现词可以判断研究领域的前沿。为进一步探究2005—2021年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演进趋势,在原有关键词知识图谱的基础上,进一步运行CiteSpace,点击控制面板上的Burstness,调整阈值为0.5,得到关键词突现图,如图3所示。

图3 特殊教育信息化关键词突现图

图3 显示,2005—2011年间的突现词为“聋哑学校”“特教学校”“特校教师”“综合能力”“智障教育”,2010—2013年间的突现词为“视障”,2012—2014年间的突现词为“自闭症”“教学方法”,2015—2016年间的突现词为“翻转课堂”,2018—2019年间的突现词为“听障学生”。其中,“特校教师”延续时间较长,“翻转课堂”和“听障学生”近几年内出现频率较高,可推测三者为近几年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

时区图是在知识图谱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因素,又叫主题路径图,能够反映某一领域随着时间变化其研究主题路径的走向,在原有关键词知识图谱的基础上运行CiteSpace,点击控制面板上的Layout,选择Timezone Views,得到时区图,如图4所示。

图4 特殊教育信息化关键词时区图谱

图4 显示,从2005—2021年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大致经历了初步发展时期(2005—2010)、快速发展时期(2011—2016)、繁荣时期(2017—2021)。从关键词突现图和关键词时区图可以看出,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不同时期关注的重点不同,其演进路径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特殊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作为有效的辅助手段被运用到特殊教育中,通过高超现代化技术手段辅助残障儿童的课程与教学,保证障碍环境最小化,补偿作用最大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特殊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问题受到关注。2009年《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指出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此阶段研究主要从信息化内容、信息化传递方式、残障儿童发展性评价三个角度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21];2011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未来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点任务[22]。然而在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足:第一,信息化教学理解简单化,把信息技术简单运用到传统教学模式中作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第二,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简单化,认为简单复制成功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未充分考虑背景、条件、学生等因素。第三,信息化教学方式选择简单化,将一种教学方式贯穿课堂的始终并运用于所有类型的残障儿童,忽略了教学的复杂性和学生的多样性,僵化了教学过程[23]。

为了促进特殊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研究者主要从课程活动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聚焦于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问题。课程活动设计方面,基于学习通用设计理念,将活动设计定位于公平和弹性角度,以多元表征的方式,使学生获得预防式、包容式的学习支持。在该理念的作用下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情境或虚拟环境中,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学习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24],如自主学习、参与式学习、深入体验学习等方式。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将课程标准对残障儿童信息化素养的共性要求与其身心发展特征相结合、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相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别化教学相结合,构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特殊教育信息化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面,按照残障儿童的特殊需求及发展特点,提高对信息化环境下合作式、参与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的协同应用意识,强化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评价体系方面,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注意信息化教学应用的绩效考核评价,客观公正地对信息化教学效果予以评价。总之,特殊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最终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身上,特教学校在实现该过程时切勿急功近利,应从课程活动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稳扎稳打进行改革,深度融合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过程,也需要研究者们不断探索、不断反思。

(二)信息化环境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新要求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受到了广泛关注,特殊教育教师也不例外。2015年,《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特殊教育教师要具备整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及辅助技术的能力,以帮助学生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25]。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还应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素养。《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26],进一步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面对信息技术的浪潮,特殊教育教师只有拓展专业学习渠道,充实自己的信息化理论知识,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才可能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具有立足之地。然而,特殊教育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比较模糊,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能力、优化教学过程,依然持有无所谓的态度,导致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化水平成为特殊教育事业建设的短板[13]。

更新教育观念,提升特殊教育教师自身主动性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信息化时代,教师既要掌握信息化知识和技术,也应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实践活动,更新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多参加培训或知识讲坛,充分认识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将新的教育观念与原有的观念相融合,加强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下教师的主动性。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助于提升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动机,学校应积极为教师创设学习空间,创造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学习环境,满足教师的个别化学习需求。同时,校内与校际均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活动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创建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间的沟通交流机会和协作学习的强度。此外,校内应专门针对信息技术设施设备为教师开展信息化专题培训,比如基础应用能力的培训,包括办公软件、课件制作、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视频制作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这些软件的作用,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再者,网络学习支持系统能够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由此可以为教师创造网络学习环境,加强教师信息化设施设备使用和维护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多渠道培养信息化素养,提升专业知识与能力,促进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深入推进特教学校信息化康复环境建设

《“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指出为推动残疾人教育事业向现代化迈进,加强特教学校及其他组织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残障儿童得到优质且高质量的康复教育[27]。随着国家对信息化康复环境建设的日益重视,有关该领域的研究不断丰富,其中残障儿童的康复训练需求难以满足成为热点问题。虽然特教学校在医教结合的理念下积极引进现代化康复设备和系统,但由于经费、宣传、应用能力等问题导致各类多功能教室、个性化辅助系统难以匹配康复需要,康复训练设备短缺,配置率不高,且使用率较低[28],致使信息化环境下康教一体化的硬件支持成为迫切需求。

不同类型残障儿童的功能缺陷矫正的专项训练不可缺失,如听障的语言训练、视障定向行走训练、智障的认知能力训练、自闭症的语言及社会交往训练,这就对康复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建设要具备充分的条件,满足各类学生专项训练需求。然而,特教学校由于信息化康复训练设施设备的缺失,忽视各类残障儿童的康复训练环境建设,因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建设特殊教育无障碍信息化环境成为当今趋势所在。首先,国家制定有关康复环境建设标准、软件系统、设施设备的政策文件,突出特殊教育康复教育的重要性,明确规范特教学校的康复环境建设、信息化设施设备、信息化系统软件等要求,着力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康复训练环境建设。其次,政府加大信息化经费在康复配置中的投入,逐步向特殊教育领域倾斜,为多功能教室和个性化康复设备诊断和训练功能打造坚实的基础,保障残障儿童康复训练得到积极的支持。最后,加快数字校园建设,着力构建有利于残障儿童康复训练的信息化环境,既要建设教康结合的信息化环境,又要充分发挥多功能教室的作用,注意个性化辅助软件的支持作用。总之,按照“分批分次、重点扶持”原则依次推进信息化康复环境建设,借助现代化科技为残障儿童提供优质的康复教育,帮助其实现缺陷补偿。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通过对2005—2021年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演进路径分析,发现研究主要聚焦在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特殊教育师生信息化素养、康复教育信息化改革三个领域,呈现出三方面特征:首先,信息技术为残障儿童搭建了无障碍学习环境。云服务系统促使慕课、微课等新型教育形态兴起,为翻转课堂搭建了个性化学习平台,使得泛在学习成为可行的学习方式,课堂管理模式更加高效化和自动化。其次,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对师生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专门的康复辅助技术知识和一般的教学技术知识,还应掌握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学生既要掌握信息化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要具备信息化责任意识。最后,信息化康复环境包括硬件结构、软件系统和虚拟桌面资源库。远程服务成为信息化康复服务模式的重要途径,康复服务对象较广,智障、视障、听障、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受到热点关注。

(二)展望

未来研究者还应关注以下三方面趋势:第一,关注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教师可从课程活动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学习通用设计理念,帮助学生选择学习方式。第二,信息化环境下特殊教育教师信息化素养具有新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应充分认识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多参加专业化培训或知识讲坛,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拓展专业学习渠道,充实自己的信息化理论知识,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第三,按照“分批分次、重点扶持”原则深入推进特教学校信息化康复环境建设。国家颁布相应的政策文件进一步加强其规范性,加大信息化经费投入,增加康复设施设备数量,学校应加快数字校园建设步伐,构建有利于残障儿童康复训练的信息化环境。

猜你喜欢
残障儿童康复信息化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尝试“融合教育”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美国拨款250万美元建设残障儿童家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