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养老保险对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分析

2022-08-01 07:53孔珍杏
市场周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贫困线城镇职工城乡居民

孔珍杏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一、 引言

2020 年2 月25 日,我国宣告消除绝对贫困,这意味着我国劳动人民已经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但是相对贫困的问题仍然存在。 “十四五”规划中对民生福祉的要求更上一个台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是开始为相对贫困的治理做好准备。目前,中国的脱贫攻坚战赢得了胜利,中国自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迈出实质性变化的一步,相对贫困的状况在慢慢显现。 老年人口在晚年生理机能衰退,疾病风险增加,存在陷入相对贫困和返贫的风险,基本养老保险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依靠,包含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 年末全国共有45638 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54244 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连年增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也在不断增加,它是保障老年人生活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经济支柱,对老年人口减贫有重要的作用,在多维贫困面前,基本养老保险对不同主体的作用呈现不同的效果。

二、 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相对贫困线的划分有很多种,各国的研究标准各有差别。 欧盟国家以平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依据划定相对贫困线;英国以家庭收入中位数;日本用分组的形式,以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调整相对贫困线。 中国学者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相对贫困线的划分有不同的看法,孙久文、夏添以美国相对贫困的治理方案为出发点,设定两条不同标准的相对贫困线。 王国敏和侯守杰分析我国相对贫困具有发展性、脆弱性、多维性等特征,认为中位数比例法不适用于相对贫困标准的划分,应该采取分区域、分地区划分,从多维度的层面考虑相对贫困的标准,同时设置过渡性贫困线。 陈梦根发现我国不同地区之间贫困购买力平价有先升后降、然后稳定的特点,而且我国各地区贫困线应该考虑价格水平差异的问题。 以上研究表明,对相对贫困标准的设定主要采用收入比例法和多维度测量的方法,因此相对贫困线是动态的标准,会随着地区、社会状态和经济状况的变化而有所差异。

现有对养老保险与相对贫困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集中在养老保险对相对贫困的缓解作用,边恕等认为养老保险可以缓解绝对贫困的发生率而不能缓解在相对贫困指标下的贫困发生率,俞淑娴同样认为养老保险减贫效应不足。有的学者认为养老保险对家庭贫困起到缓解作用。上官熠文分析数据中得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对缓解家庭长期相对贫困具有积极作用。 王晶、简安琪分析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5、2017、2019 三年的数据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在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减贫作用不同,郑时彦同样得出存在地区差异的结论。 第二类按照多维贫困与养老保险进行研究:朱火云、解垩从多维贫困角度分析。 第三类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辛昞妠认为基本养老保险可以通过绝对收入、相对收入效应和期望效应提高福利水平。 汪连杰从相对剥夺感出发,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对缓解农村老年人的经济剥夺感和社会剥夺感有显著作用。

综上,更多的文献研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忽略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城镇老年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因此,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家庭相对贫困的作用都值得研究和分析。

三、 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2018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数据,CFPS 样本覆盖 25个省、市、自治区,调查对象包含样本家户中的全部家庭成员。 本文保留了60 周岁老年人口的样本,经过剔除缺失值和异常值等,得到有效观测数量为11549 个。

(二)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1. 主要解释变量

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包含了机关或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根据调查问卷中“您参保了哪几种养老保险项目?”的问题,设置主要解释变量。

2. 被解释变量

相对贫困。 相对贫困从收入角度来判断,本文按照家庭纯收入中位数的60%确定为相对贫困线,家庭纯收入低于相对贫困线认为是相对贫困家庭。

3. 控制变量

本文控制变量的个人特征为:年龄、性别、学历、是否退休、婚姻、户口、是否为党员;家庭特征为:家庭人口数量、房产状况、汽车拥有情况、子女经济支持。

根据老年人口对基本养老保险的状况设定三个模型,模型Ⅰ主要解释变量为基本养老保险,模型Ⅱ主要解释变量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模型Ⅲ主要解释变量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控制变量保持不变,描述性统计如表1 所示。

表1 变量界定及描述性统计

续表

(三)倾向得分匹配实证

1. 倾向得分匹配法

倾向得分匹配(PSM)法是通过将样本分为参保组和未参保组,可以解决样本选择带来的内生性问题,其对每个观测变量和每个协变量进行综合倾向性得分,按照倾向性得分匹配,进行logit 回归,然后根据倾向值处理出平均处理效应(ATT)。

倾向性得分:

根据匹配后样本计算平均处理效应(ATT):

2. 实证结果

(1)影响参与基本养老保险的因素分析

在实证过程中,选取了年龄、性别、学历、婚姻、户口、是否为党员、是否退休、婚姻、家庭人口数量、房产状况、汽车拥有情况、子女经济支持,作为匹配对象,影响老年人参与基本养老保险的倾向得分匹配的估计结果如表2 所示。 可以发现,在模型Ⅰ里年龄、户口、是否退休、家庭人口数量、汽车拥有情况对老年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显著影响;在模型Ⅱ中年龄、户口、是否退休、家庭人口数量对老年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有显著影响。 模型Ⅰ与模型Ⅱ的影响因素大致相同。 在模型Ⅲ中性别、户口、是否退休、汽车拥有情况对老年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显著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在性别和家庭人口数量上有差异,城镇职工的退休人群基本养老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并不会因为家庭人口数量而拒绝参保,也不会受到老年人性别差异的影响,城镇职工老年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学历也存在影响。

表2 logit 回归倾向得分匹配结果

续表

(2)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对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

根据表3,经过一对一近邻匹配、卡尺匹配、核匹配三种匹配方式。 在模型Ⅰ中,一对一近邻匹配的平均处理效应为-0.0435,对应的

T

值为-2.91,在1%的水平上显著,此时的卡尺匹配与核匹配分别为-0.0443、-0.0570,同样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可以防范老年人陷入家庭相对贫困的风险。

表3 倾向得分匹配的处理效应

续表

在模型Ⅱ中,近邻匹配与卡尺匹配的平均处理效应为-0.0371 和-0.0288,在5%的水平下显著,核匹配对应的

T

值为-2.69,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对老年人口来说,加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更有利于规避家庭相对贫困的风险。在模型Ⅲ中,近邻匹配的平均处理效应为-0.0653,对应的

T

值为-1.68 得出的结果并不显著,此时的卡尺匹配与核匹配分别为-0.1127、-0.1651,但是卡尺匹配与核匹配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结果的稳定性有所欠缺,存在偏差,因此需要进行平衡性检验。

(四)平衡性检验及结果

在进行平衡性检验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协变量的标准化偏差都小于10%,说明匹配之后降低了差异,年龄、户口、是否为党员、是否退休在匹配前存在较大差异。 学历在标准化偏差达到了9.5%,但是并不影响主要结论,匹配之后协变量除学历之外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因此,老年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会缓解家庭陷入相对贫困的风险,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上来看,两者的影响因素不同,缴费方式存在差异,对家庭的影响方式不同。 老年人口参与职工养老保险对家庭陷入相对贫困影响的显著性不明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状况则对家庭相对贫困存在显著影响。

四、 政策建议

(一)提高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社会保障水平是减少相对贫困的重要工具,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可以缓解医疗压力,降低老年人发生相对贫困的风险。 医疗保险体系水平提高、保障范围扩大,保障低收入水平家庭劳动力人口的基本健康状况,可以减少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的现象。 养老保险体系是对老年人口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养老保险金发放可对老年人口致贫起到缓解作用。

(二)稳定物价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稳定物价水平,对低收入人群有重要意义,可以保障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降低家庭食品支出的恩格尔系数,缓解食品支出压力。 稳定物价水平,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保障民生问题,实现分配公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缩小区域间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社会财富合理分配和提高农民实际收入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收入分配合理均衡可以解决相对贫困的根本问题。

(三)提高教育质量,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提高教育质量可以提高劳动力水平,在农村地区提高受教育质量,劳动力薪资收入会有明显提高。在农村地区提高受教育质量可以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扶贫对相对贫困的治理有长远作用。 对贫困地区来说,高等人才、资源和技术的投入,可以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增加就业岗位和带动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减少相对贫困的风险。

猜你喜欢
贫困线城镇职工城乡居民
国家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转型期的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及治理
贫困线是如何划定的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