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杏花岭区后小河小学教育集团:“一体两端三动四法”助力教科研型教师梯队建设

2022-07-28 07:57解红云
山西教育·管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教科研教师队伍课题

文|孟 丽 解红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基础教育肩负着时代重任,迫切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2022年4月2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强调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系统提升我国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太原市杏花岭区后小河小学教育集团把加强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重要途径,提出并实施了“一体两端三动四法”教科研型教师梯队建设策略,促进师生全面、主动、和谐成长,以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体”:以提升教科研能力为核心让教师充分体验职业幸福感

目前,我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依然存在,表现在教师研究意识不强、研究策略比较匮乏、教科研能力不足等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型教师是相对于经验型教师(即“教书匠”)而言的,指的是在教育领域中能积极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职业敏感性、反思意识、合作精神和科研意识,并能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积极探索研究,主动吸收教育科学理论和同行经验,不断地改进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研究型教师是不会产生职业倦怠的,他们通过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来明确教育的意义,从教育事业中获得了巨大的心理满足和社会认可,由衷地体验到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我校聚焦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层次问题,以提升教科研能力为核心,构建了一套针对性强、链条完整的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体系。

“两端”:以打造成熟型、成长型教师为两翼

根据教师教科研现状,结合教师教育教学情况,我校本着“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重点抓好成熟型教师、成长型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对于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成熟型教师,学校设立“精英工作室”,由这部分教师担任主持人,基于项目驱动,给予资金支持,努力构建教科研共同体,为中青年优秀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品牌教师通过分享反哺、品牌打造等方式突破成长瓶颈期,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体会自我成长的幸福。对于成长型教师,学校落实“周反思、月分享”“会复盘”等举措,各备课组、工作室将研究重点与课堂主阵地相结合,让青年教师从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中不断获取经验,互相促进。这是一种基于“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反思成长”的研训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入职3年内的新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规范教学,通过榜样引领步入科研成长的快车道。

“三动”:课题驱动、先进带动、团队互动,畅通教师成长路径

课题驱动。课题研究是教师获得较快专业发展的良好途径。为了让每一位教师真正介入、主动探索,教师分组承担校级课题的子课题研究。我们对学校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进行分解后确定若干子课题,由教师分组合作承担,激发创造潜能。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有共同研究意愿的教师建立研究小团队,分步实施、长期坚持,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显著提升、学术底蕴逐渐丰盈。课题研究已成为我校教师的一种工作常态。

先进带动。教师以个体带动教研组,以先进教研组带动兄弟教研组,实现教科研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梯队建设和提升。以我校科学教研团队为例。科学组现有7位教师,其中省教学能手1名,市教学标兵1名。在这两位学科骨干的带领下,通过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优质作业设计分享活动、学科思政展示活动等,科学教研团队脱颖而出,多次参加省、市公开课和教研活动展示,全体科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快速提升。在科学教研团队的引领下,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被点燃,越来越多的教研团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共同成长。

团队互动。团队合作是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有效抓手。在推进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精心设计团队互动内容及形式,产生了分享、互鉴、提升的明显效果。包括阅读教育专著后的沙龙活动、同课异构磨课活动、作业设计展示活动、思政集体备课展示活动等,互动前抱团准备,互动中互学互鉴,互动后反思成长。

“四法”:读书、研究、共享、应用,进一步拓宽教师视野

读书法。这里的“读书”主要是指教科研型教师必须扩大自身的认知领域,去接触更多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知识,学习新时代教育理念,这样才能确保自身的研究更有实践性、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等。我校倡导教师做到“三读”:一读新闻,关注国家大事,提升政治素养,涵养大视野、大格局;二读学科类专著,培养自己深厚的学科素养;三读涵养人格、充盈心灵的著作,学会陶冶情操、提升修养。

我校构建了“自主学习、集中领学、话题导学、案例撰写、定期分享”等阅读模式,引领每一位教师深刻思考、深入理解教育本质,强化自己的教育观,传递对教育使命的坚持和教育信念的坚守,使教师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和充实,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意识的觉醒。

研究法。我校遵循“科研引路、项目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秉持“内容有新意、推进有计划、方法可操作、成果可转化”的思路,提倡第一梯队教师承担个人课题,不断提升科研能力,第二、三梯队教师以学校课题为抓手,分组承担子课题的研究,形成每个教研组研课题、每位教师研课题的局面。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找到了“双减”背景下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学习轻负高质的抓手,学生受益;教师在学习、实践、探索、反思中,发生质的蜕变和飞跃,走上了研究的幸福之路,教师受惠;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积极投身学科研究,教师的科研意识得到培养,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进而推动学校基础教育内涵发展与品质提升,学校得到发展。

共享法。共享是指要及时将好的教科研方法、教科研成果在教师中进行分享,让更多的教师学以致用。我校坚持“小切入、定主题”的周教研活动,全组教师都能受益;定期组织“小河研究者”专业教育科研沙龙,分享最前沿的教科研案例;坚持“课例共享”系列活动,精心策划多样课例研讨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引领教师从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师生互动、预设生成、及时评价等多个层面解读教材,打造高效“得水”课堂。

应用法。应用是指将学校“一体两端三动四法”教科研教师梯队建设的实践策略在学校其他工作领域、大学区内各成员校进行推广。学校的党建、德育、安全等工作从实践策略中受到启发,也都采用其中的优秀策略推进工作,取得实效。学校的实践策略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推广性。同时,作为大学区组长校,学校将实践策略推广到各成员校,带动成员校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只有依靠教师,重现教师队伍的成长需求,努力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才能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教科研型教师梯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我校未来将从以下四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成长后劲。

一是提升教师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教育必须紧跟新时代要求,教师只有潜心钻研,提升思想素养、学术素养、成果转化素养,才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教师应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自己的职业目标相结合,合理规划职业发展路径,专注研究领域,形成教学风格,不断优化知识和技能结构,从而实现有效的自我发展。

二是营造良好的教师专业成长氛围。和谐稳定的职业发展环境对教科研型教师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我校将开展团建活动,增强凝聚力,提升教师归属感、幸福感;开展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让教师积极融入学校的教学研究中,破解难题,形成教学合力;关注教师心理健康,让教师的正能量传导给学生,引导教师做好学生成长中的学业良师和人生导师。

三是保障领军团队专项研究投入。我校进一步践行“人才强校”战略,鼓励领军教师组建研究团队。每年为每个团队拨付3万元研究经费,在符合财务制度的前提下,团队负责人拥有资金分配权和使用权。学校定期为领军教师召开教学思想研讨会,鼓励教师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行为。

四是深化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后小河小学校是后小河学校学区发展共同体的组长校,我们致力于将教科研型教师梯队建设的实践成果在各成员校及更多学校推广应用,让更多学校有具体实施策略,整体提升学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进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不同学校获得更多的实践案例,不断丰富研究成果,达到教师成长、学生受益、学校发展的良好效应。

总之,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人力资源,是保持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教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学校办学品质的重要举措。抓好教师梯队建设,有效落实各项举措,打造教科研型教师队伍任重道远。我们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猜你喜欢
教科研教师队伍课题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我的微课题研究
秉持“多元一体”原则推进“目标管理”实践
——小学教科研管理策略探析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擦亮初心: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关于多维联动教科研共同体的行动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