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璐
【摘 要】 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成为了中职教育工作的重点,中职物理课程运行要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实践能力.在本文中,笔者深入探讨了在中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意义,并分别从课上教学、课外教学两个角度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中职物理;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传统的中职物理教学多围绕着基础理论授课,教学模式单一,且实验课程的比例微乎其微.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也不符合当下中职物理教学的具体要求.
教师要及时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做好实验演示、实验探究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意识、观察能力与操作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中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意义
实践能力是一种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难题、工作中困难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普通高中教学不同,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其中就包含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实践型人才.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的学科,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电信、航天等领域.中职学生要想在毕业后深入钻研以上学科,必须具备扎实的物理基础[1].
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夯实其学习基础、促进其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物理实践操作需要以具体的知识、技能为依据,要想独立完成某一个或某几个物理实验,需要扎实掌握较多的理论知识.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教师会主动回顾相关知识,并对某些理论展开讲解,解决学习基础不扎实的问题.
另一方面,物理学科的应用范围较广,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典型的物理现象.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客观观察生活实际中的物理现象,并对具体现象展开深入探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科学学习精神,从而使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2 中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2.1 加强理论知识教学,夯实实践教育基础
理论基础知识薄弱是实践教学开展难的关键因素.由于中职物理课程中理论知识较多,且有点枯燥,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同时,理论教学时教师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课上教学氛围过于沉闷,无法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自然难以获得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
教师要对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加以改变,通过引入互动讨论的方式激活其学习思维,使其能够对相关理论展开分析,并想象其应用情况,为日后的实践教学夯实基础[2].
例如 在《重力弹力摩擦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展开讲解“力的定义”、“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基本相互作用”等具体知识时,要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通过提问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参与到问题探究、联想发散的过程中.先对基础知识展开提问:“重力要怎样表示?”“弹力的大小与弹簧长度有什么关系?”“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怎样表示?”
通过以上问题使其联想到G=mg、F=kx、Ff=μFN,并使其回顾基础教学部分的小实验,加深对以上内容的认识.接着,教师用两根绳子将一个物体挂起来(一根绳子横挂物体,一根绳子斜挂物体),让学生分析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并提问:“这个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加深其对受力平衡等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并使其产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理论与实践是互为共融的,教师要把握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理论中探究,在探究中验证理论,使学生形成辩证看待事物的物理学习观,为其实践学习打下基础.
2.2 引入科學探究问题,激发实践学习兴趣
“实践出真知”,纸上谈兵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也无法使其产生验证的想法.
教师要注意在课上提出针对性的探究问题,通过问题调动学生对验证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主动参与到实验教学当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播放课外拓展实验视频,让其探究实验的内涵;也可以就教科书中的具体内容展开提问,使其对实验教学产生学习兴趣,生成动手实践的潜意识.
例如 《牛顿运动定律》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上展示伽利略的球在水平面滚动的虚拟演示实验,引出牛顿第一定律,探讨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状态,从而引出物体受到外力时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牛顿第二定律的内涵.
期间,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的高速列车在经过路口时需采取提前减速的措施?”此后为其出示F=ma这一公式,让其分析物体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惯性的影响因素,使其通过独立思考构建物理模型,分析列车提前减速停车问题.
在学生的探究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教师提出难度更高的问题:“吊车在10s内将地面上的货物吊到10m高,已知货物质量为2.0×103kg,假如货物被匀速吊起,吊车缆绳对货物的拉力是多少?”以此问题,激发学生探讨牛顿第二定律构建了运动学与力学的桥梁模型,从而训练学生关于s=v0t+12at2、F合=F-G=ma等公式的应用能力,使其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深入学习产生兴趣,引导其主动探究更多的类似问题.
中职阶段的学生对未知的科学事物有着较强的探索心,教师要把握好该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通过引入相关问题引发其科学探究意识,使其对解决问题、构建模型、做实验产生兴趣[3].
2.3 突出实验演示细节,培养实践观察能力
实验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要先使其学会观察,懂得观察,帮助其积累较多实验操作知识,引导其学习更多实验操作技能.授课时,教师需详细讲解实验流程,并突出对重点环节的细节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完整的物理实验流程[4].
教师也可在实验过程中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参与实验,使其在近距离观察实验情况的同时为其他学生讲解实验细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与客观讲述能力.
例如 在《万用表的使用》一课的实验教学中,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出示万用表操作注意事项:
(1)测量前先检查红、黑表笔连接位置是否正确,将红表笔接入到“+”号的插孔内,黑表笔接到黑色接线柱或“-”号插孔内,不能接反.
(2)观察所选挡位与测量对象是否相符,确定相符后才可使用表笔连接被测电路.
(3)测量操作时需用右手握住两只表笔,注意不要触碰到表笔的金属部分或被测量元件.
(4)根据测量任务精准选择量程.
其次,教师亲身演示万用表的测量操作,并让学生逐个上台观看测量结果,使其在观察过程中领会万用表8个直流电压档、5个直流电流档、5个交流电压档的具体用法和读法.最后,提出问题:“如果量程选择挡位为0~2.5V,其标度尺上的50、100、150、200、250这组数字应该怎么读?”
按照讲解具体操作步骤、演示实验操作细节、提出实验反思问题这一步骤进行课上实验教学,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新知理解和试验探究能力,使其拥有良好的实践观察能力.
2.4 强化信息教学效果,增强实践探究意识
传统的物理教学手段多为灌输式教育,容易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境地当中,使其思维受限.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到中职物理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物理探索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思维提高、物理探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独立探究意识.
教师应以课上教学内容为基础,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拓展教学,实现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提升其思维水平的教学目标.
例如 讲解《分子动理论》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本课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播放Flash动画视频展示石墨粉受高压操作形成墨块的演示视频、一团棉花无法被无限压缩的演示视频.通过视频对比引发学生的质疑与反思:“是什么造成这两种物质截然相反的结果呢?”使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微课接下来播放的模拟实验展开探究:
(1)墨粉分子具有分子引力,其在高压作用下分子的距离会不断缩小,最终结合成墨块;
(2)棉花分子具有分子斥力,其在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分子之间产生排斥作用,无法被持续压缩.
在微课教学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其构建分子实验模型:“为什么固体不同意被压缩和被拉伸?”
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效果明显的技术优势,通过播放模拟实验视频、拓展实践教学资料等方式展开信息化实践教学,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实践探究意识[5].
2.5 重视课上习题教学,提升实践分析能力
问题分析能力也属于实践能力的一种,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分析能力可以提升其做题准确率,使其掌握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应用思想.
教师要意识到课上习题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将多元化的习题引入到课程当中,在分析理论题、探讨应用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物理抽象能力.
例如 在完成《电场 电场强度》这节课基础知识的讲解后,教师提出简答题考察学生对e=1.6×10-19、电场在空间分布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元电荷的电荷量是多少?”“单个电荷的电场线分布图是怎样的?”
在夯实理论基础后,教師带领学生攻克典型例题:“在电场的某一点放入电荷量为5.0×10-9C的检验电荷,受到的电场力为3.0×10-4N,这一点的电场强度是多少?如果改用电荷量6.0×10-9C的检验电荷放在该点,其受到的电场力是多少?”
该问题考察了学生对电场性质、电场强度定义的掌握情况与自身的逻辑分析能力.教师出示E=F1Q1、F2=q2E等公式,引导其理顺问题中的逻辑关系,使其按照自己的想法将数据代入公式,从而得到准确的问题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出示难度更高的练习题让学生独自思考完成.
习题教学要由简入难,教师需根据回顾基础知识点、典型例题分析教学、课外习题拓展提升的教学思路展开习题教学,以此来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增强其实践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中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对于提升其核心素养、养成实践应用习惯有着重要意义.
教师要立足于实际,不断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上教学与课外探究的深度融合,通过变换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等方式构造出趣味、新颖、实践性较强的物理课程,使中职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良好培养.
参考文献:
[1]邵明霞.中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36):143-144.
[2]秦平.中职物理新课标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能力培养研究[J].广西物理,2020,41(04):56-58.
[3]王佳萍.刍议如何提升中职学校物理教学的实效[J].才智,2020(34):87-88.
[4]汪良栋.试论信息技术与中职物理实验的有效整合[J].信息记录材料,2020,21(12):106-107.
[5]王莉. 中职物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A]. 新课程研究杂志社.《新课改教育理论探究》第三辑[C].新课程研究杂志社:新课程研究杂志社,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