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晓盼 刘一鸣 施煜
[摘 要]文献研读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文章通过分析目前国内高校研究生文献研读的现状和意义,提出了对文献研读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主要从课程建设、学术交流和考核评价3个方面进行,让研究生不仅能读、会读,还能思考、会展现,旨在提升研究生的文献研读质量和综合能力,为新时代培养高水平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献研读;课程建设;考核评价;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5-0243-03
研究生是我国科技进步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2020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科技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着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新形势迫切需要高校结合当代学生特点,不断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方式,完善过程教育管理,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文献研读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生拓宽知识面、发散学术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学术动态有着重要意义。文献研读也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研究生通过了解前人研究成果并在此过程中加以思考,能够发现其不足与需要改进之处,从而为自己找到开展学位论文选题研究的突破口。
笔者结合自己所在单位天津农学院(简称“我校”)的工程技术学院(简称“我院”)的研究生文献研读指导模式与经验,对文献研读体系建设进行思考与探索,切实发挥文献研读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新时代输送高水平人才。
一、研究生文献研读的现状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部越来越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旨在为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输送高水平人才。自2002年上海大学开设文献研读课以后,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西南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都陆续开设了文献研读课程,打破了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授课局面。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研究生在开题报告前要认真研读本学科本专业的主要文献,包括本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论文、经典书籍和主要期刊等,填写主要文献阅读报告记录,提交导师审核。但目前有的高校仍未重视培养研究生文献研读能力。就我校而言,目前仅有部分学院在本科阶段将文献检索作为专业选修课,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仍以专业理论课为主(截至2018年,我校共有作物学、果树学、兽医学和水产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仅作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较广泛地阅读相关中外文文献,并以外文文献为主)。我院2018年获批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2019年将文献研读与科技论文写作作为一门学位课程写入培养方案,并将文献研读和学术交流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目前,对于部分考上研究生尤其是来自普通院校的研究生来说,由于从大三甚至大二就开始准备复习考研,长期处于备考状态,对专业课的学习往往局限于所报考专业的指定课程和参考书目,能获得哪些复习资料就学哪些,考试要考什么就学什么,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抱着只要不挂科就行的心态,这就导致他们成了真正的考试型选手。入学成绩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差,缺乏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成为不少研究生的特征。部分研究生在讨论课上完全无从下手,在通过自主研读文献解答疑惑、启发灵感、获取有效信息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导致其科研思路故步自封,论文写作出师不利,重复性研究工作颇多,更谈不上主动思考、探讨或解决学术问题。他们在后续的研究生生活中更是困难重重,面对导师交给的课题任务往往感到压力很大,倍感焦虑,长期如此,不仅会影响研究生的学术生涯,更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也给导师带来培养压力。此外,目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基本上都是单一导师制,即每位研究生只有1位导师,导师在指导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纰漏和局限性。
二、研究生开展文献研读的意义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与本科生的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研究生培养阶段需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导师或课题组其他教师只会从课题整体研究方向的角度进行指点,对于研究过程中具体的实施方案、技术方法、研究可行性和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都需要研究生独立驾驭。因此,需要建立并完善研究生文献研读体系,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并将这项锻炼贯穿研究生培養的全过程。导师要在引导研究生迅速进入科研工作者的角色状态后,不断激励研究生在研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独立思考,并结合自身感悟将问题进行拓展,提出解决思路和解决办法,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一)学生视角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跨学科跨学校考研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大。有的跨学科跨学校考研的学生考上研究生后面临着专业基础薄弱、科研开展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对本专业研究的基础、发展前沿更是知之甚少。研究生开展文献研读是以研究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探索,具有主动性、专业性和持续性,有利于研究生夯实专业基础,了解学科进展,快速进入科研状态。
(二)教师视角
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对导师的指导能力和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2014年获得工程硕士农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2015年开始招生,2018年调整为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类别并获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开始招生。导师从过去每年人均招1名研究生激增到人均招3至5名研究生,研究团队逐渐规模化,这就要求导师建立培养体系,根据课题组研究方向选择本领域的经典方向和前沿方向,通过组织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让课题研究不间断。
三、研究生文献研读体系建设
(一)课堂教学
文献研读课程分为两段式教学。第一阶段以教师教授为主。任课教师首先要引导研究生掌握文献研读的范围以及期刊或书目的选择方法,明确要求研究生将阅读和批判性的思考结合起来。其次要求研究生学会按主题研读文献,善于归类,从同类研究中总结出其相通之处与不足之处,确切抓住同类研究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技术点。最后需要给研究生传授文献研读技巧。比如不必每篇文献都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去读,而应该从其标题和摘要入手,并将文献分为精读和泛读两种。需要精读的文献再接着按照引言、文章总体结构、结论、文章主体通读的顺序进行学习;需要泛读的文献可以通过浏览全文画出重点部分进行选择性研读。
第二阶段以“研究生研读+分享”形式为主。充分发挥研究生研读主体的作用,要求研究生每节课提交一篇文献研读作业(作业具体格式与要求如下表所示),并以文献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与师生进行分享交流。交流的形式为运用PPT作研读报告,精选2~3篇本领域高水平的文献,汇报其主要研究成果。这个过程不仅能够检验研究生的学习效果,更能提升研究生文献整理思路、展现其综合能力。通过任课教师和同学的点评提问,促使研究生不断思考,逐步成为一名既能埋头做科研又会展现科研成果的新时代科研工作者。
(二)学术报告
采用“学生汇报+导师组点评+全员探讨”的形式在全院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报告会,报告会具有连续性。2.5年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开展4次学术报告,每学期开展1次。第一学期需要以研读、了解国内外相关主要文献综述为主,引导学生踏入农业工程领域,全面了解学科发展主要脉络;第二学期需要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挖掘问题,提出设想,为开题工作瞄准方向,做好准备;第三学期需要构建论文框架,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阐述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对策,对照前人研究成果,探索新发现,为通过中期考核打好基础;第四学期以全面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主,完善论文各部分内容,及时发现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及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明晰思路,优化方案,为学位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3年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学硕”)同样分4个学期进行,开展4次学术报告。第一学期汇报的内容及要求与专硕的相同。由于学硕与专硕的培养目标不同(专硕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教育和应用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而学硕是以学术研究为导向,注重理论研究,旨在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因此从第二学期开始,要求学硕在大量研读国内外相关重要文献的基础上来完成专题汇报,要有高度和深度,充分体现学术前沿性和理论研究性。
(三)考核评价
目前对研究生理论学习的考核方式仍以标准化考试或课程论文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对考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拓展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一定局限性,难以真正选拔出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考核评价是检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调查学习,我们设计了文献研读考核评价方案,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考核,具体为研究生查阅文献的质量、作业完成度、学术报告内容、PPT制作质量、汇报逻辑思维、现场回答问题表现以及综述报告质量等多个维度,不仅能考核研究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更能评判研究生的科研思维水平、科研态度和写作能力等。考核通过者,方可获得相应学分,进行开题报告。
除了对研究生进行考核,对导师进行考核评价也是保障研究生文献研读质量的关键环节。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可建立网络评教体系,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分2次就导师指导频率、指导方式、指导方向、指导态度等方面开展问卷调查。在做问卷调查设计时提高标准化要求,针对不同方面的评价指标增加程度性描述,以便于学生在评价时能找到符合自己实际想法的选项,提高调查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为提升导师队伍的指导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新思路和新目标。
为了弥补研究生网络评教的不足,我院还开展导师之间互评或邀请同领域专家指导评价,从课题研究方向、课题开展思路、课题实施可行性、文献选择要求、文献研读方式、导师指导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价,确保每学期的文献研读得以有效开展。
(四)建立文献研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文献研读贯穿研究生整个学术生涯,导师作为直接管理者扮演着重要角色。我院制定《天津农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管理办法》,明确导师职责,健全导师考核机制,打造一支德高望重、责任心强、热情饱满且乐于并善于与学生同成长、共探索的导师队伍。
健全奖励机制也是激励研究生主动学习、提升文献研读质量、促进文献研读学术活动蓬勃开展的重要保障。我院的每场学术报告需由现场指导教师从研究生的报告形式、报告内容、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打分,加权平均后作为研究生此次汇报的最终成绩。4个学期的学术报告完成后,组织学院导师组对学生提交的读书报告进行评分,并将每学期的成绩纳入研究生评奖评优中,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文献研读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总结与展望
文献研读要求研究生去学习研究如何发现新知识(结论),学习提出问题的科学方法,学习对问题进行科学表述的方法,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本研究探索通过课堂教学、学术交流报告结合全方位考核的模式建设文献研读体系,促使研究生提升文献研读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把握学科发展主要脉络,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引导研究生成为新时代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当前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严峻形势下,我院下一步将积极探索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献研读模式,完善并改进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与考核机制,有效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颜道民,尹金晶,吴卫国,等.地方农业院校食品微生物学标准课堂建设的探讨[J].轻工科技,2019(5):167-168,170.
[2] 吉雪菲,董小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生主文獻研读机制:以西南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4):46-51.
[3] 冯励,谭超,龚加顺,等.西部农科院校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46):207-208.
[4] 周凯,沈守枫,金永阳.一种数学建模课程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型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20(2):202-206.
[5] 蒋开屏,周兰.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创新与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3):55-56.
[6] 蒋云斗,刘杨.研究生外文主文献课程建设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31-133.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