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要素对比法、列举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英语新闻中模糊语言的语用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得出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具备提高新闻内容的信息含量、有效概括新闻发生的背景与要素、避免详述新闻细节引发争议、提升新闻报道效率、满足新闻受众与读者的心理需求、有效规避敏感信息等关键功能与价值的结论,结合当下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提出顺应读者需求、丰富模糊语言的语料内容、确保模糊语言的时效性与真实性、遵循模糊语言准则的应用要求等建议,旨在提升和优化新闻媒体英语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应用水准及应用效果,为新闻媒体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供支持。
关键词:英语新闻;模糊语言;语用功能;新媒体时代;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2-0121-03
英语新闻作为新闻报道中一项关键性类别,对编辑语言的运用具有较为显著的要求。英语新闻媒体从业者应当认识到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采编工作中的重要意义,采取合理的手段与措施,全面调节与优化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应用路径,使英语新闻报道更加适应当前媒体市场受众的需求,全面化解资讯风险。
(一)模糊语言的概述
通常来说,模糊语言指的是弹性语言的一种类型,其外延范围广泛,应用角度灵活,在新闻报道等类型的文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模糊语言的主要特点
1.含蓄性
含蓄性是模糊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首要特征。语言作为人类思维模式的首要表达方式,具备人类思维的一定特征,而在英语新闻的报道过程中,受到新闻类型、受众需求等因素的影响,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确保报道的合理性[1]。模糊语言以其含蓄性特征能够有效满足英语新闻报道的相关要求,确保新闻受众群体得到进一步拓展。
2.指向性
指向性是模糊语言的另一项关键性特征,在新闻报道中,一些新闻要素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量化与表述,在这种情况下模糊语言的价值得到了有效展现,可以为新闻受众提供更加全面完整的信息。例如在英语新闻的表述中,“洞”与“较深的洞”相比,后者能够带给新闻受众更具指向性的观感,提升英语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3.概括性
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受到表达参照物差异的影响,语言的表达方式与含义较为不同。而基于模糊语言,表达方能够对新闻中涵盖的信息进行概括性表达,有效减少后续挖掘事件细节的时间成本,有效增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4.连续性
语言所表述的客观世界处于不断动态变化中,因此如何准确描绘事件的动态发展是当前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内容。通过对模糊语言的运用,能够针对不同形态或模式下的事物进行连续性表达,从而为新闻报道质量的全面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全面提高新闻内容中的信息含量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新闻传媒模式的不断改进,人们对新闻资讯中信息的密度及含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2],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采编人员需要罗列资讯中涉及的每个细节。因此,如何在确保英语新闻篇幅适当的前提下,提升新闻内容中的信息密度及信息含量,成为当前新闻采编人员面临的关键性挑战。运用模糊语言表述和传达英语新闻的内容,能够激发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信息的兴趣,为全面提升英语新闻媒体的市场竞争力做好铺垫。
通过对英语中模糊语言的有序运用,能够明确并强化英语新闻中对未指明的时间与数字的表述。例如在表示未来将发生的某一事件时,新闻编辑人员可采用“数天后”“几年后”等具有模糊性质的时间短语;在表示正在发生的某一事件时,編辑可采用“当前”“通常”等时间短语。
而在数字方面,编辑可综合运用“很多”“数百”“千余”等更加多元的概数表达方式对新闻事件信息进行表述,使新闻受众在新闻信息缺乏详细表述的情况下获取更好的信息阅读体验。
(二)概括新闻发生的背景与要素
在概述新闻背景的过程中,一些采编人员未全面调整与优化新闻背景与新闻主体之间的详略安排,导致新闻篇幅与布局呈现出头重脚轻的情况,影响了读者与新闻受众的阅读体验。
在英语新闻的采编过程中合理运用模糊语言,能够使新闻发生的背景与要素得到更加有效的概括,提升新闻资讯中的信息密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新闻事件的发生背景愈发复杂,如何在确保信息准确有效的前提下控制好新闻背景的描述篇幅,是当前英语新闻采编人员面临的关键性挑战。
现阶段,在英语新闻的采编过程中,常见的背景描述大多安排在导语部分,采编人员可以基于新闻主要人物、新闻发生时间、新闻发生地点、新闻发生原因以及新闻发生过程这五个重点角度,利用模糊语言对新闻背景进行高度概括,从而使新闻简洁流畅,并且还能确保信息密度[3]。
在使用模糊语言对新闻背景进行概括的过程中,采编人员应当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简洁性原则。对概括语言的选择应当确保简洁精炼,将新闻发生的背景压缩在最短的篇幅中,同时还要确保新闻受众可以清晰地梳理出新闻的主要脉络,为后续新闻内容的表述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准确性原则。作为新闻资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背景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采编人员应当做好对新闻背景的调研和分析,并针对背景介绍进行反复查验,从而确保背景介绍中模糊用语的准确性。
第三,生动性原则。作为新闻资讯的介绍前提,英语新闻的背景大多位于导语部分,这一部分直接影响着整篇新闻资讯对读者的兴趣吸引程度,因此采编人员在选择模糊语言的时候,应当全面评估和优化其生动性,从而增强英语新闻对读者的吸引力。
(三)避免详述新闻细节引发争议
在一些特定类型的新闻资讯,例如刑事案件报道、自然灾害报道、意外事故报道中,为了确保新闻资讯采编与传播的合理性与规范性,运用模糊语言对一些内容进行概括是不可或缺的[4]。
例如在报道案件或灾害新闻的过程中,新闻采编人员可以利用模糊语言概括案件的基本细节、案件受害者的情况或自然灾害受难者的情况,避免细节的深入挖掘对新闻整体内容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能避免新闻报道资讯在社会中引发争议。
在中国日报的海外版,针对暴力凶杀等严重刑事案件进行报道时,常用“案件正在调查当中”等类似的模糊性表达进行概括,避免案件细节对社会公众心态产生刺激与负面影响,还能有效规避“模仿犯”现象的发生,为全方位提升英语新闻采编与传播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提升新闻报道效率
新闻报道最关键的一项原则即时效性原则,由于社会事件是不断动态变化的,所以新闻采编人员需要按照新闻报道的相关原则,对社会新闻进行迅速、及时、高效的报道,使新闻的社会效益得到显著体现。然而,受到新闻报道形式、社会事件发生形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新闻采编人员均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对新闻资讯的每个细节进行深入挖掘,不利于新闻报道效率的提升。基于模糊语言的有效运用,采编人员能够更加及时快速地将现阶段已掌握的资讯信息进行概括并发表,使新闻受众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资讯,体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特征,为全方位提升新闻报道效率作出贡献。
(五)满足新闻受众与读者的心理需求
一些读者与受众在阅读英语新闻的过程中,对新闻资讯中相关细节的关注度较低,其主要诉求是理清社会新闻事件的脉络,因此运用模糊语言对社会新闻事件的细节进行表述,能够调整与优化社会新闻的布局,使其内容的详略分配更加得当,以充分满足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及阅读需求。例如,在针对某些政策解读进行分析和报道的过程中,新闻编辑可以利用模糊语言将其细节略过,优化新闻受众的阅读观感,强化新闻材料对读者的吸引力。
(六)有效规避敏感信息
随着媒体传播形式及傳播路径的全面优化与改进,新闻资讯与敏感信息内容之间的联动更加密切,新闻采编人员应积极提高职业素养、摆正职业态度,采取合理的手段全面规避敏感信息,从而减少对个人、集体乃至国家利益的损害,提升新闻媒体的社会价值,强化媒体的责任担当。
一般来说,现代社会中常见的敏感信息涵盖个人隐私类敏感信息和国家秘密类敏感信息两个层面。新闻采编人员应当认识到这两项敏感信息内容的关键性,积极运用模糊语言对其实现全面规避,提升新闻报道的合理性。
例如,在英语新闻报道涉及个人隐私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个人住址、电话号码等时,可以利用模糊语言,尊重新闻当事人的个人隐私,确保新闻报道合理合法合规。而在涉及国家秘密类敏感信息的情况下,在运用模糊语言的同时,采编人员还应当与新闻审校人员进行交流与互动,确保英语新闻资讯内容符合相关法规制度如民法典等的相关要求,进一步体现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价值。
(一)顺应新闻媒体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全面发展,媒体形式与内容同样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了提升和优化英语新闻报道中对模糊语言的运用水平与运用效果,需要英语新闻媒体从业者结合相关要求,针对当前新闻媒体市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梳理与分析,使其与新闻媒体发展趋势相适应,为优化新闻受众的阅读观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具体来说,在使用模糊语言对英语新闻资讯进行修饰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两个原则。
第一,因地制宜的运用原则。当前新闻报道资讯类型较为多元,主要内容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应用模糊语言,能够在确保新闻报道篇幅适当的前提下,提升模糊语言使用的准确性,使其与新闻媒体发展趋势相适应。
第二,灵活性的应用原则。受到文化、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英语新闻报道与中文新闻报道在表达方式与情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因此在选择模糊语言的过程中,应当更加灵活得体,有效避免文化差异给读者心理带来的冲击与影响,增强英语新闻的适应性。
(二)丰富模糊语言的语料内容
模糊语言作为英语新闻资讯表述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性手段和方式,其语料内容对最终呈现给新闻受众的阅读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英语新闻采编人员在日常新闻资讯采编工作中,应当全面梳理与分析模糊语言的基本形态、主要类别,并针对性地总结和积累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语料,确保“言之有物”,使新闻内容更加生动,增强新闻内容对受众的吸引力。在总结和积累模糊语言语料的过程中,媒体从业者还应当关注实践,将模糊语言引入新闻内容,并对其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审读,从逻辑、意义、观感和语感等方面评估英语新闻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情况,充分展现英语新闻资讯的采编成效,为英语新闻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确保模糊语言的时效性与真实性
虽然模糊语言具有外延范围广、指向不明确等特征,但受到新闻报道这一特殊文体的影响,在特定情况下使用模糊语言,同样能够确保其时效性与真实性,有效体现新闻报道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效益。因此在新闻采编过程中,编辑人员应当对已掌握的资讯信息以及未挖掘出的资讯信息进行归类,并采用合适的模糊语言描绘和概括该类信息,使英语新闻资讯的详略更加得当,信息内容更加完备,有效保障新闻资讯的时效性与真实性,进而提升新闻资讯的采编水平。
(四)遵循模糊语言准则的应用要求
一些学者的研究和分析指出,在英语新闻的采编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准则涵盖量的准则和质的准则两个方面,采编人员应当综合考量这两个方面内容,选择更加合理的模糊语言。例如在量的准则方面,采编人员应当结合新闻内容的实际需要,灵活使用概数表达方式,使新闻资讯在尚未获取详细参数结果的情况下得到读者与受众的认可,确保英语新闻采编的可靠性;在质的准则方面,采编人员可以在未来预测等类别的报道中灵活使用“可能”“也许”等模糊语言,保障未来预测的科学性,提升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采编中的应用成效。
在英语新闻采编过程中,受新闻文体以及事件发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准确性与新闻时效性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制约了新闻采编工作的全面发展。媒体从业者应当认识到模糊语言的意义与价值,优化新闻采编过程中模糊语言的应用,使英语新闻得到媒体市场的认可,提升其影响力与号召力。
参考文献:
[1] 严宁.英语新闻标题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及跨文化教学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9):65-67,125.
[2] 吴继娟,司伟荣.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新闻模糊语言的分析[J].英语广场,2020(21):33-35.
[3] 杨艳芳.英语交际中模糊语的语用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4):370-371.
[4] 段钰.试论英语新闻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J].西部学刊,2020(19):39-41.
作者简介?郝晓俊,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