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台记者采编技巧探究

2022-07-22 20:53:55周苏星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采编工作广播电视台记者

摘要:广播电视台报道中,记者采编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工作,既能够为公众还原事件和人物的真相,也承担着舆论的监督和引导职责,所以广播电视台记者必须掌握高超的采编技巧,全面收集有价值、有深度、有吸引力的信息,并且要有娴熟的编写能力,有理有据反映采集的信息,使受众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新闻。新媒体背景下,全新的采编环境和模式冲击了传统的采编方式,广播电视台记者不能局限于此,要顺应环境的变化,了解大众多元化的需求,在整合新技术、新理念中优化自身的采编认知,通过学习培训强化采编能力,更好地服务广播电视信息传播需求。文章以此为主题,分析广播电视台记者在采编工作中面临的挑战,提出具体的采编技巧和能力强化策略,以期为提升广播电视台记者采编工作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播电视台;记者;采编工作;技巧;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2-0166-03

采编是广播电视台记者主要的工作内容,其采编技巧往往决定着信息的价值和节目的关注度。在传统的媒介形式中,广播电视台记者的采编有一定的模式,而新媒体背景下,采编工作有了更多的辅助工具和技术,过程更加灵活高效,同时,对采编的内容质量也有了高标准要求。因此,广播电视台记者在采编过程中面临更多的考验,须审时度势,优化自身的采编知识体系。

一、广播电视台记者采编面临的挑战

(一)行业竞争加剧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广播电视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各类媒介如雨后春笋,从最开始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到如今快手、抖音等主流媒体的涌现,给传统广播电视台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如何在行业立足成为广播电视台记者面临的重大问题。显然,如今的采编工作不再像以往具备统一的指导模式,须开辟新颖、多样的采编技巧,不管是采编的内容,还是制作形式,都不能脱离时代特征和大众需求单独存在。广播电视台记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行业面临的困境,并尽快吸收新媒体的传播理念和技术,创新自身的采编模式,加强培训学习以增强采编能力。

(二)采编环境变化

记者采编过程始终受传播环境的影响,新媒体时代,媒介形式发生变化,借助网络技术,广播新闻可以通过多渠道传播,内容可以实时传播,采编者、制作者以及接收者在联结上更为紧密,界限不再明显。对广播电视台记者而言,采编环境的变化让采编过程面临更多挑战。例如,受众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强调更加快速、更加多元。同时,在内容上,要求具有丰富性、趣味性,不再是单一的价值引领和信息传播,新颖、独特成为当前内容竞争的重要取向。受众在如今的传播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从以往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主动接收和传播信息,比如分享、发表自己的观点,深度参与到信息传播活动中。因此,广播电视台记者在采编过程中,除了要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外,还必须考虑大众的需求,拉近自身和受众的距离,让采编工作具有针对性。此外,传播渠道的拓展同样影响采编过程。新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内容采集平台,新闻内容的采集和传播渠道发生了转变,这对记者采编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

(三)采编要求提升

新媒体时代,灵活、多样的信息传播模式催生了无数有个性、有趣味、有深度的内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大众对内容有了多角度、优质的要求。并且选择面的增加,让大众接收信息的注意力快速分散,导致广播电视台新闻收视率下降,流量减少,这会严重挫伤采编记者的自信心。要改变内容无法得到广泛传播、不能被更多受众接收的局面,广播电视台记者须深入探究采编工作的突破点[1]。广播电视台记者必须把握自身领域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在采编过程中要提升信息传播速度,同时要着眼于信息的真实性与独特性,体现内容深度,以及时性和准确性来提高信息的价值,充分展现记者的采编实力。

二、广播电视台记者采编的基本原则

(一)方针性原则

广播电视台记者是传统新闻工作者,承担着价值引领和舆论引导职责,因此广播电视台记者在采编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职业性质,遵循基本规则,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即采编工作不能脱离大政方针。广播电视台记者要在采编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大局思维,不能模糊自身的政治立场与传播方向,除了在编辑信息中要体现个人的才能外,还要注入智慧和担当,关注受众的所需所盼,从根本上为采编内容注入力量,使其具备实效性。

(二)内容性原则

媒介形式在当代发生巨大变化,传播渠道拓展,传播速度加快,传播形式多样化,但无论技术如何升级、方法如何变化,对广播电视而言,内容始终是核心。作为采集内容、传播内容的人员,广播电视台记者要避免新媒体等新型传播方式带来的冲击,而放弃对优质内容的追求,发生本末倒置的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谨慎策划采编的主题和内容,严格审核,搜集细节、真实性的内容,规范书写方式,确保编写的内容具体、流畅、深刻、感人;另一方面,对所选的素材、内容要加大审核力度,使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具备震撼力与感染力,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提升关注度与可看性[2]。

在新媒体传播方式盛行的今天,广播电视台记者无疑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采编的部分内容显然没有新媒体上新颖、有趣味的内容有吸引力,这不仅会损失流量,也会降低广播电视台记者采编信息的价值。但作为经验丰富、专业性强的媒体工作者,權威性与可靠性是广播电视台记者的突出特征,所以广播电视台记者要始终把握自身的优势,采集的故事和选择的素材要具备独特性和代表性,避免遭到受众质疑,最终借助高质量的内容提升在传播领域的公信力,增强受众黏性。

三、广播电视台记者采编技巧

(一)综合策划,构建成熟的采编流程

广播电视台记者亲自投入空间情景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以规范方式进行编辑,最终呈现有深度、有看头、有热度的内容。要达到这一目的,综合策划成为前期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前期未雨绸缪,准备充分,之后的采访和编辑才能顺利开展。

在具体实践中,记者要从行业特征出发,以目标和主题为引领,对采访相关事件作出详细的分析、预判和研究,体现策划的前瞻性和逻辑性[3]。在这之中要形成三大标准。

首先,策划要切实可行,完善且详细,能够保证采访工作相关内容有一定的关注度和价值,同时记者采访的问题要精准,有足够多的材料支持,避免主观臆断。针对性的采集往往可以获取有深度、准确的信息。

其次,广播电视台记者开展采访之前要进行深入的调查,不管是设计的问题,还是提问流程,必须有翔实的研究、分析材料支持,规避不透、不实、不深的语言,从多种复杂信息中捕捉新颖、新锐的传播内容,借助专业经验进行阐述,让受众接收有价值的内容。

最后,在采访中,广播电视台记者要体现针对性。站在专业角度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快速归纳整理,与具体的事情、采访对象的状况、环境等要素组合,提炼出高质量、有意义的信息[4]。采编工作尽管有相应的流程,但记者面对不确定的人与环境,在收集信息、采访过程中要避免出现逻辑混乱、避重就轻或者浮于表面等问题,必须在前期策划准备工作中投入足够的精力,从源头保证采编工作可以顺利开展,信息具备逻辑性和条理性。

(二)谋篇布局,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为进一步增强传播信息的意义,广播电视台记者要在采编中谋篇布局,依靠生动的语言吸收受众。除了要在语言结构上运用专业经验,还必须了解受众群体的特征和需求,在语言上贴近受众心理,让编写内容具有亲切性和感染力,更接地气。

例如,记者在一些场景中才可以加入地方通俗易懂的语言,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或者适当融入网络流行语,体现广播电视信息的时代特色。要强调的是,尽管新媒体带来了诸多网络用语,但并不是所有的词都适用于广播电视新闻信息,记者在采编过程中必须保持行业定力与客观理性的一面,以高质量的信息为大众服务,正确引导舆论。

四、广播电视台记者提升采编能力的策略

(一)适应融媒体环境,创新采编技巧

融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打破了相关岗位的界限,记者、编辑、摄影等职业在相互协作、融合中共同创造出个性化的内容,记者不再是单一采集信息,而是站在采编发一体化的角度开展工作[5]。

一方面,在前期新闻信息的采集策划中,广播电视台记者就选择的主题须融入策划思维,将启发意义、教育指导作为原则,把握自身在媒体领域的话语权,让编写内容始终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在整理采编内容中,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避免单打独斗,加强团队协作,内容的呈现需要有价值、有反思,在多人把关下突出深度和广度,确保广播电视传播信息保持吸引力[6]。

另外,记者要提升把控现场的能力,把控现场的能力对记者能否更好地开展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在采访现场,记者只有把控好现场,工作才能顺利开展。除此之外,在节目的后期编辑过程中要有导播意识,提前介入前期的采访环节,及时筛选相关信息,和前方记者互通信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采访方向,随时补充采访内容,提高记者工作质量。

(二)注重多方整合,增强记者的采编能力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崛起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领域的编辑手法和制作技巧增多,信息的采编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大数据、数字化技术等,使信息的收集不再是单一的人工选择和处理,还有技术辅助下的精准定位与快速选择,所以广播电视台记者除了要保证采编信息的质量外,还要依靠丰富的经验和专业能力提升采编效率。为实现这一目标,记者要尽快吸纳新的采访理念与编辑手段,与时代同频发展,与行业同步创新发展。例如,在采访主题的选择上,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要拓宽视野,借助新媒体、大数据等多样化技术,收集短视频、微博等各个平台的热门话题,或者隐藏在受众评论下的关键信息,将其作为采访、编辑的重大线索、补充素材,在和大众建立联系的同时,提高采编效率,并通过展现独特、有亲和力、实用的信息引发关注[7]。

另外,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各项新兴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在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广播电视台记者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记者可以采用手机拍摄、运动相机拍摄、单反拍摄等方式,这些新的拍摄设备与传统肩扛式摄像机相比非常便携,拍摄的质量也比较高,记者可以学习新的拍摄技术来提高拍摄质量。例如,GoPro是美国知名的运动相机品牌,其防水性能好,在有水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清晰拍摄,对天气的适应能力也更强,在下雨天或者是拍摄水环境等方面表现得非常优秀。

综合来看,作为传统行业,广播电视台记者面临新媒介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故步自封,要摒弃以往生搬硬套的采编模式,充分利用新的采编技术和工具,从而实现采编能力的突破。

(三)加大培训学习力度,适应采编环境变化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台记者在采编过程中面临多重考验,要提升个人的竞争力,在报道中展现采编实力,就必须加强培训学习,学习新理念和新技巧,更快地适应采编环境的变化。

例如,广播电视台记者受传统采编方式的影响,在表达上更为严肃,内容规范但枯燥乏味,如今受众在短视频传播手段的影响下,更多关注轻松、幽默的表达形式,因此广播电视台记者要在采编过程中了解大众的审美需求和阅读方式,适当融入流行用语,在采访中和受众亲切互动,突出他们的地位,从而获取更多的关注。

除此之外,广播电视台记者要通过学习培训提升采编综合素养[8]。通常好的采访选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作支撑,同样采访和编写也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

所以,广播电视台记者始终要保持学习思维,更新个人的知识结构,在采编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展现职业功底,体现个人的思想内涵。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台记者无疑面临严峻的考验,转型迫在眉睫。以往的采编技巧显然不符合当前的媒介传播形式,同时也无法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广播电视台记者要整合以往经验和新的采编技巧,建构全新的采编理念,突破职业局限。除了在前期综合策划,为采访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外,还要在编写中优化语言的阐述技巧,体现时代性和深层的传播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广播电视台记者要快速适应融媒体环境,应用新的传播手段,加强培训学习,整合多种采编技巧,从而提升个人的采编素养。

参考文献:

[1] 林地.培育“五心”锻造铁军:葫芦岛日报提升编采队伍素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报业,2018(17):48-49.

[2] 白振祥.浅析广播新闻编采所要重视的因素及具体措施[J].采写编,2021(2):79-80.

[3] 张虔.浅谈如何减少编采业务环节差错[J].记者观察,2020(24):50-51.

[4] 賈魏巍.融合媒体背景下新闻编采如何流程再造[J].理论观察,2020(7):115-117.

[5] 王淼.创造性思维成就编采新格局[J].记者摇篮,2020(7):70-71.

[6] 李晓波.撸起袖子加油干:论一线编采人员的拼命三郎精神[J].科技传播,2019,11(21):23-24.

[7] 刘飞.媒介转型发展中电视编采人员的感知与嬗变[J].科技传播,2019,11(20):12-13.

[8] 韩维玮.新闻编采人员怎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J].记者摇篮,2019(3):111-112.

作者简介 周苏星,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电视新闻传播、新媒体传播、媒体融合。

猜你喜欢
采编工作广播电视台记者
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未来影响探析
东方教育(2016年9期)2017-01-17 21:03:38
广播电视发射机数字化改造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2:03:20
电视编导与记者的区别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9:14:10
多媒体时代行业报纸编辑记者的素质分析和探究
县级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分析及阐述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34:07
全媒体背景下的党报记者职业道德建设
抚州市广播电视台非编制作系统网络探究
电视新闻采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中文信息(2016年1期)2016-01-15 00: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