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国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行德育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修养,让受教育者具备完善的自我修养能力,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和塑造具有真正理想的接班人。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注意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将德育始终放在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针对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因子,潜移默化地将其渗透进常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实现思想品德修养的提升。本文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阐述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与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德育教育;渗透;新课程;教育理念
一、剖析高中地理中蕴含的德育因素
近年来,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该将德育作为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与提升学生品德修养的基本手段。在德育相关的众多课程中,地理课程由于与学生生活高度关联,同时兼具自然与社会属性,具有渗透德育的天然优势。其包含的众多德育内容主要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一)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思想,在高中地理知识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可通过对知识的讲解,逐渐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引导学生用更加客观的方式看待问题。历史上的统治者经常会将自然现象妖化,以此让大众陷于愚昧与被蒙蔽的状态,以巩固其统治地位。高中地理教师需要结合教材渗透唯物主义世界观,让学生正确对待自然的变化规律,客观地评价自然现象,形成正确历史观。
(二)国家观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涉及众多世界要素与各式各类的人文因素,教师教学过程中结合科学的方法开展论证,有利于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并不断增强爱国情怀,最终形成高尚的国家观。中国作为具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坚定学生建设祖国的信念,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可持续生态观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关联。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地理知识与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关联与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为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诸多措施,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配合方能推进。高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理解与内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缺乏德育理念的贯彻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将考试的考点作为教学的核心与重点,奉行提高成绩为主的教学策略。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学科知识教学上,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融入与渗透,对于德育理念的认识不足,导致德育教学活动不能更好地实施和开展,阻碍了德育教育的正常进行[1]。
(二)缺乏德育方式的创新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思想指导时间比较长,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固定,使德育教育在课堂中推进困难。以地图分析与绘制及知识累积的教学方式为主,缺乏有效的德育渗透策略,取得的德育教育效果不佳。
(三)缺乏德育内容的挖掘
地理教师在设计地理教学时,没有对教学内容里的德育元素进行充分的分析与研究,导致德育与地理教材内容没有建立起真实有效的连接,德育内容的渗入比较生硬,给学生一种说教感,从而产生抵触心理。地理德育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与创新性,学生难以理解德育的内容,使得地理德育教学流于形式化。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为落实新高考的德育要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思想与方式,勇于突破,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实现德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充分与高效渗透。
(一)挖掘地理学科素材,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
高中地理教师要认识到“填鸭式”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与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突破方向,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以实现地理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同时,教师要以教材为主、引导为辅,以促进课程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循循善诱,以增加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客观理性认识[2]。
以高中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部分内容为例,教学内容主要有日、地、月三者的相对运动关系,以及月相发生的变化,该部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对太阳系中重要天体运动规律的探究,了解和掌握其中的地理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以下图片:《太阳系结构示意图》、月球照片、电视剧《西游记》中猪八戒戏嫦娥的部分片段。内容生动形像,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再从唯物主义方面结合唯心主义开展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月球上真有住神仙吗?为什么太阳系中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教师再和同学一起探讨总结地球存在生命的内部条件: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再结合太阳系结构图,循循善诱,得出地球又为何有那些其他行星无法同时具备的条件,客观理智的分析和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
(二)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潜移默化地渗透知识
为促进地理学科知识理论与实际的有效整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需要通过对地理课程与德育教育的完美融合,结合生活实際,引导学生将地理现象与教材进行联想与关联。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教授地形地表示意图时,可以结合新闻中关于地震灾害的相关报道,让学生明白地震活动是地壳运动的内力作用导致的,同时,除了地震以外,还有火山、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产生也是类似的原理;教师在进行农业部分的教学时可以结合教材中关于农业生产的相关内容,指导实际生活中的生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的关系,学生不但了解了环境与人类存在的关系,还了解了自然环境赋予人类的美,了解了自然环境对人类未来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3],从而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而树立起人地协调观。
(三)开发地理生活教育资源,涵养学生情操
现阶段,我国的国民素质培养要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习人类活动与社会之间的依存关系,能让国民具备一定的素质,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服务于社会。高中地理知识涉及资源保护、环境保护,以及法治意识,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逐步养成爱护环境和关心环境的良好习惯,促进环保教育质量的提升。环保教育可以通过课堂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当学生掌握了环境方面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将环境价值观及环保意识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渗透。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外实践,通过调查分析实现对环境问题的直观认识,进而探讨如何解决相关问题,有效保护环境,从而让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究中逐渐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在生活中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等主动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四)结合人文地理教育,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国家间发展不同步的主要原因是地域资源分布的不平衡,进而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差距。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产消费观以及价值观都有差异,有的国家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大部分的粮食都要依靠进口,在粮食方面对外界的依赖较大。而一旦所依赖的粮食出口国在对外经济政策发生变动,这些粮食资源短缺的国家就会受到影响。在人文地理教育中,学生通过对国家地区差异的学习,理解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中,生存权利的人人平等是每个国家的公民都需要具备的。
高中地理知识的人文教育,让学生了解到地球上资源与能源的有限性。学生由此认识到想要持续利用资源,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例如:学习“水循环”的相关内容之后,学生能够了解到地球上尽管分布着水体不断交替的河流、湖泊、海洋,但平时生活使用的淡水却仍然非常有限。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不仅大气遭到了污染,水资源同样也受到了污染。教师需要通过科学的德育指导,要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具备的战略意义,同时需要通过不断地价值渗透,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五)科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为提高教育质量,高中地理的德育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充分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视频、图片等形式,地理知识会更加直观形象,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提升。
例如:进行“宇宙中的地球”教学前,教师可以制作微课视频,全方位展示天体的类型与系统层次,对地球的宇宙环境进行充分描述,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本节课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在课堂上,教师进行课本知识教学的同时,还需要给学生预留时间来讨论地球在天体众多的宇宙中的位置,从而引出地球的普通型,接着讲述地球作为我们唯一的家园的特殊性,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与保护地球的决心。随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命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上有生物”这一问题,进而讨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如温度、海洋、大气、水等,最后教师提出地球以外的生命探索问题,让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及人类为了探索外太空生命所做的努力。在课后,教师可制作课后延伸微课视频,引导学生依据地球存在生物的各项条件,探索外太空存在生命的依据,并向学生展示我国探索宇宙的各阶段历程,在视频中结合地球相关的地理知识,充分解读我国航空航天的精神内核,如航天人勤于探索、追求超越的进取精神,以及科学严谨、团结协作的意识,引导学生理解航天员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境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利用信息化技术有利于更有效地延伸地理课堂教学,提升地理教学的德育空间,丰富德育教育手段[4]。
(六)打通学科壁垒,推动地理德育教育创新
依据高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身心特点,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要主动推进地理教育内容的创新,充分挖掘与拓展地理学科德育资源,设计立体与生动的高中地理教育内容体系,培养学生的自然与人文知识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灵活巧妙地打通高中学科之间的壁垒,与其他学科一起发挥德育作用,实现跨学科知识整合,让学生在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究中,充分理解德育的重要意义,对德育形成深刻的体悟。例如:教师在对“长江流域经济状况”的内容进行讲解时,将涉及长江航运潜力巨大的原因——京杭大运河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钱塘江等,沟通南北,形成了密集的城镇居住点,带动了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历史学科中隋朝大运河、元朝运河等为背景材料,将其与地理学科中的现存运河及南水北调工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自主搜集历史课本与地理课本中运河相关的内容,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与中国现代水利工程联系起来,结合大运河的自然知识与人文知识对该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再联系当下我国开展的保护大运河活态文化遗产行动,让学生充分了解大运河的作用,以及保护大运河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理解大运河历史中凝练的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拼搏精神,以及大运河开发历史中蕴含的因地制宜,顺地理地势而为的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传承与弘扬大运河工程与文化里蕴含的科学精神、拼搏精神、牺牲精神、创新精神与开放精神等,从而浸润学生的思想情操。学科之间的知识迁移与重组,能够有效创新地理学科的德育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思考的习惯。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根据新高考改革的要求,挖掘地理学科素材,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促进理论与实际知识的相互渗透,将生活教育资源与人文地理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应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制作微课视频,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延伸,以拓展德育教育空间。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打通学科壁垒,让学生获得深刻的德育理解和领悟。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人类与社会环境的紧密关系,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德育渗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促进地理教育目标价值的实现。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兼具人文和自然双重属性的学科,内容丰富多彩,综合性比较强,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能不断地形成健康的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高尚思想品質与道德情操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玲俐.关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J].散文百家(下),2020(13):39.
[2]安淑霞.新课程改革中德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考试周刊,2019(15):130.
[3]张玉俊.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20(40):311.
[4]蒋敏链.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J].华夏教师,2020(34):63-64.
作者简介:魏木春(1977— ),男,汉族,福建翔安人,福建省厦门市新店中学,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