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花
摘要: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了课程的现代化,使教学成效有了显著的提高。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为基础的计算机知识,教师在课程的实际教授过程中有效地融合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教材内容活灵活现地演绎为信息技术的实践演示操作。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引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不仅是教学形式的改变,还是信息技术手段渗透进教学的过程。为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应当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专业素质,再精心地准备与设计课堂内容。信息技术不仅是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应成为教师惯用的教学手段。当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真正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渴望,教师才能顺利地完成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现代信息思维
素质教育提倡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其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当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会迅速提高认知水平、接纳并理解新知识。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機知识较为复杂,需要学生亲手操作体验,才能转化为实践的经验[1]。因此,教师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课堂的主导权归还给学生,使其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迅速发展出现代的信息思维、提升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键盘作用大》这一单元时,教师不催促学生死记硬背键盘的分区和各个功能键的作用,而是在多媒体展示键盘分区图及功能键名称图,让学生自由探究、触摸并使用键盘。学生在高自由度的操作环境内近距离感受了键盘的作用,掌握了有关键盘的知识点。同时,学生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现代化的信息学习思维。
二、情境导入,促使学生高度参与课堂
较传统课堂而言,融入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音频、图片和动画等丰富的学习资源,极大地提升了小学生学习的代入感[2]。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能够营造出一个真实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情境导入消除了小学生对枯燥、晦涩的信息技术知识的抵触性,使其在课堂初始时便高度集中注意力,迅速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写封邀请信》一课时,教师在屏幕上展示童话故事中王子与公主的形象,让学生尝试写一封舞会的邀请信。学生被鲜活的卡通图片吸引,会积极地在写字板中尝试录入内容和标点。随后,教师再让书写完成的学生继续查看教材中的任务,写一封森林晚会的邀请信。精彩的课堂导入结合了小学生感兴趣的角色和事物,促使学生提升专注力、高度地参与课堂。
三、小组合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展现在教学实践上,教师需要布置目标明确的教学任务,学生才有驱动力学习知识。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进度都不相同,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使其在小组的合作和交流中探讨问题、克服困难,最终完美完成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例如,在教授《开心要表达》一课时,教师布置应用特殊功能键设计表情的任务。小组内的探讨激发了学生创新和设计的欲望。集思广益之下,每个学生都开拓了思维,发挥了联想想象能力,并在设计过程中复习了常用特殊功能键的作用。最终,学生在表情的创作实践中提升了解决问题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升了综合的信息素养。
四、播放微课,提升学生吸收新知效率
微课是教育现代化的产物之一,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将关键的知识点进行浓缩与总结,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到重难点的本质与核心。教师让学生观看微课教学视频,并在播放微课时同步进行讲解,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间。例如,在学习《贺卡献妈妈》时,为使小学生适应画图程序和录入中英文的多线程操作,让学生明晰用计算机软件制作贺卡的步骤和顺序,教师可以提前播放设计制作贺卡的微课视频。学生在微课视频中掌握了制作边框、设计字体和导入图片的关键操作,并在教师的提点下着重注意如何标明日期与姓名,迅速掌握了制作贺卡的流程。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也是教师教学时应充分利用的手段。教师需要迎合小学生的兴趣与天性,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效率,并推动教学课堂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廖敏群.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8(8):1.
[2]王芝华.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分析[J].生活教育,20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