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日迪古丽•艾比布拉
摘要:基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进行改革,能够增效的效果,因此可以推陈出新,创设许多的新策略,如可以利用课本引出问题,再组织学生自学研究,还可以从生活视角切入,引导学生互相辩论等,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策略
引言:道德与法治是中学阶段的必学课程,会起到思想明灯的作用,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既可以逐步地培养更为健康的思想人格,又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最终可以提升中学生的思想水准。
一、引出问题,自学研究
在一般情况下,中学生会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诸多的疑惑,以往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明白课本中讲述的内容,但是从效果来看,许多人的学习记忆逐渐减少,说明未能深入内心。因此,需要改变策略,可以通过引出问题的方式,促进学生能够保持研究的心态,自主思考课本内容,一方面有利于培养自学意识,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课程《集体生活成就我》时,可以用集体话题引导学生讨论,如以经典小说《西游记》为例,先让想象小说中的四个主人公,即孙悟空、唐僧等人,通过讨论总结每个人物具备的性格特点,如唐僧较为温和、孙悟空较为暴躁等,随后提问:“到最后师徒四人取得了真经,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彼此性格不同,却能一起走到最后呢?”,需要学生围绕集体进行讨论,使其慢慢地明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讲解课程《根本政治制度》时,根据课本内容,可以分别提出许多问题,再组织若干小组互相探讨,如在阅读过关于人大代表制度的内容后,可以提出若干疑问,包括“你所知道的中央国家机关有哪些?分别有什么职能?”、“为什么全国人大需要为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报告审议?”等,在联系课文内容后,可以慢慢知晓我国人大代表制度的职能及意义。
二、互相辩论,活跃课堂
在以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由于课本内容多为文字内容,教师实施的方法是较为封闭的,即仅顾着讲内容,未能充分延展,并且让课堂气氛变得较为严肃,进而导致学生的活跃性较低。因此,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互相辩论,始终围绕课本內容,不断地延伸思考,在激烈争论的过程中,能够提升活跃度,从而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解课程《敬畏生命》时,核心是让学生懂得敬畏每个生命的重要性,可以在课堂中组织所有人参与辩论,首先可以抛出论点“生命是什么?为什么要敬畏生命?”,让学生尽其所能,说出一切关于生命重要性的观点。然后分别从他人和自己视角提出论点,即“敬畏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敬畏他人的生命更重要”,让支持某一种观点的同学互相发言,彼此争论,在此过程中,使其能够逐渐明白生命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敬畏他人的生命等同于自己,从而认识本节课的核心思想;在讲解课程《合理利用网络》时,核心是让学生懂得网络的两面性,并且由于当前许多学生都已有接触互联网的生活经验,可以令其从自己的体验中得出想法,由此展开辩论,如以“网络究竟对当代人有没有好处?”为论题,让学生分别从“有好处”和“无好处”两个方面进行思考,然后在课堂中组织辩论会,各方每轮指定一名学生发言,可以让所有学生听到关于网络的两面性观点,最后可以进行总结,充分阐述网络的优劣势。
三、加入多媒体,充实课堂内容
在讲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过程中,有时会因为课本图文信息的有限性,无法让学生较为真实地感受某些事情的严重性,导致教学成果较浅,因此可以加入多媒体工具,用更为丰富的形式展示课本内容,一方面便于理解讲解的哲理,另一方面便于指导学生,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课程《公民基本权利》时,从课本可知内容较多,为了便于认识各种公民基本权利,可以在多媒体中创建文档,加入思维导图,在图中分别填入各种权利名称,再分别具体阐述每种权利的类型等内容,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讲解课程《遵守规则》时,本节课会让讲述社会中常见的各项基本规则,让学生能够产生敬畏规则的思想,若是仅单纯地说文嚼字,难以让学生信服,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屏幕中分别演示多段视频,让学生亲眼所见,产生较为直接的观感,再行思考,如在屏幕中播放关于某次交通事故的视频,A在醉酒状态下驾驶车辆,未顾及红灯,快速穿过马路,直接撞向街边,导致3人受伤2人死亡,其中包括驾驶司机本人。在看过后,可以让学生思考引起该次事故的根因,再联系社会规则思考,说一说能够避免此次事故发生的方法,进而较为深刻地理解敬畏规则的重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可以应用多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让原本较为安静的课堂更新面貌,学生会对课本中的内容产生较为浓厚的探究兴趣,有利于充分讲解课程内容,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昌玉.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路径[J].名师在线,2022(15):25-27.
[2]张悦.情景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公关世界,2022(08):129-130.
[3]李世明.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成效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2(2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