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曹颖湖
“活教育”是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教育理论,他提出:“要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儿童的发展和学习,在尊重个体差异基础上努力让所有儿童得到合适的教育。”特需儿童是指正常发展的普通儿童之外的各类儿童,一般指生理或心理发展上有缺陷的儿童。如何运用“活教育”理论对特需儿童实施教育干预?本文阐述了融合教育模式对特需儿童的支持策略。
陈鹤琴先生指出:“要充分利用环境,创设适宜的环境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对特需儿童来说,他们需要怎样的环境?
在班级中,教师不要将特需儿童作为“特别”的个体,而是采取全接纳的方式,为他们营造和谐、友善、安全的心理环境,给他们稳定且积极的情感支持、充分的学习机会,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一是建立信任关系。教师要尊重并关注班级中的每个幼儿,给予他们表达和表现的机会。特需儿童在生活自理上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教师要建立起与他们之间的信任关系。例如,思恩是一名重度自闭症儿童,刚开始对一切都排斥,恐惧陌生人与陌生的环境。通过两个月的努力,思恩逐渐接受教师,放下了戒备心。
二是引导同伴互助。陈鹤琴先生指出:“儿童教儿童存在明显的优势,因为儿童之间可以做到教学相长。”特需儿童在语言、认知、社交等方面与普通儿童存在差异,可能会遭到同伴的排斥,这对他们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教师要注重加强对普通幼儿的教育引导,通过榜样示范、绘本故事、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营造充满理解、包容的班级氛围。
三是肢体接触情感支持。教师有针对性地为思恩设计一些“特别”的亲近活动,为他准备喜欢的食物或者玩具。思恩得到满足后,我就轻轻摸他的头、碰碰他的肩,再顺势抱住他,给他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从内心感知教师的关爱。这时,他一般都很乐意地接受我的“亲热”。此外,同伴之间的握手、拥抱等,也让他觉得被大家的爱包围着。
对特需儿童来说,适宜的学习游戏环境尤为重要,有助于增加他们与同伴互动的机会,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一是直观的图示明确班级规则。特需儿童中的自闭症儿童会出现“视觉优势”等特征,擅长通过视觉来捕获信息和处理信息。因此,教师在教室显眼处将班级规则以图示的方法进行展示,有助于特需儿童对班级常规的理解、内化。思恩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会无意地发出不规则的语气词。这时候,配班教师会指着《集体游戏规则图示》给他讲解。同时,特需儿童也可以用图片,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情况。
二是形象的流程图明确区域功能。特需儿童大多不擅长用语言表达。因此,每个区域的功能和游戏规则需要采用直观性、形象性的图示来标识。这种形象化的区域图示也有利于普通幼儿了解各个区域的功能和游戏规则,更好地达到融合教育的效果。
三是有序的区域设置明确游戏主题。班级不同区域之间有明显的界线,不同区域之间都有序摆放着材料。这种有规则的区域设置会让特需儿童感到安全,促进他们投入感兴趣的主题游戏中。
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对特需儿童来说,他们首先要学会“自食其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一一是一名特需儿童,她在进入中班前一直使用“尿不湿”,有尿意也不告诉教师。如何让一一学会表达如厕意愿,并逐步学会如厕?在语言区,教师给一一讲有关尿尿和便便的故事,如《我会如厕》《我会嗯嗯》等。教师还特意给她准备了小兔子造型的坐便器玩具(她喜欢兔子形象),让她逐步增强如厕意识,逐渐摆脱“尿不湿”。教师还用她喜欢的小兔子进行情景表演,帮助她学会蹲便的方法,并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帮带。通过半年的努力,一一终于告别了“尿不湿”。
特需儿童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遵守规则、脱离集体、影响他人学习等行为。教师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根据特需儿童的不同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进入资源融合教室,开展一对一的教学活动。
游戏是儿童最基本的活动,最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及发展的需要,对特需儿童来说同样如此。特需儿童通过游戏获得快乐、经验、技能,从而发展了能力。在融合教育中,教师根据儿童的能力差异开展适宜的游戏。例如,自闭症儿童有严重的沟通障碍,教师安排他们参与角色游戏,让正常儿童在游戏情景中主动与他们交流,让自闭症儿童体验如何与人交往。脑瘫儿童在肢体动作方面有障碍,教师安排他们更多地参与户外体育游戏,让正常儿童帮助他们参与游戏,体验参与活动的快乐。
陈鹤琴先生强调:“家园要互相合作,幼儿园和家庭一样,都是幼儿教育的场所。”特需儿童的成长需要家长花费更多的精力,呵护他们的成长。
在普通班级里,有的家长不了解特需儿童的“怪异”行为。于是,教师利用班级家长会,分两组对家长进行约谈,一组是普通家庭,一组是特需儿童家庭。对普通家庭来说,教师要让家长了解特需儿童的特点,让他们懂得接纳和包容这群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对特需儿童家庭来说,教师和家长一起寻找教育的方法,让这些“特别”的孩子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
平时工作中,教师较关注特需儿童的出勤情况,并经常利用节假日上门家访。教师会根据儿童的学期表现或者近期情况,提前准备好儿童的案例故事,包括视频、照片等资料,与家长深入沟通,和家长共商教育对策,让特需儿童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