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兆美 洪宗海 高荣 汪通悦 李伯奎
摘要:分析了目前“特需”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导师队伍建设、实践培养平台及管理体制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并以淮阴工学院“特需”专业研究生为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多年的实践结果表明,新的培养模式更能够符合“特需”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
关键词:特需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6-0164-02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特定领域应用导向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设置的学位类型,而“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依据“择需、择优、择急、择重”的原则,在2011年10月提出的[1]。淮阴工学院作为第一批“特需”专业[1]获批培养的单位,从2011年至今已有6年的时间。作为一所新兴的硕士单位,培养过程中会遇到较多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探索,提出了适合于应用型高校“特需”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当前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队伍逐渐壮大,有些高校为了创建研究生院,极力地增加研究生招生的数量,从而导致研究生队伍逐年在壮大。因此,研究生的教育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而淮阴工学院作为一所新增的硕士点学校,在突如其来的扩招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越来也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生源方面 由于受到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影响,现在很多学生为了躲避就业压力而被迫考研,然而其在大学期间所掌握知识并不够牢靠,另外,很多优秀的学生大都报考一些“985”、“211”等重点大学。诸如淮阴工学院这种普通学校来说,鲜有学生报名,最后录取的考生基本都是靠调剂进来的,不仅仅分数低,并且很多都是专业不对口的,导致生源质量差[2,3]。
研究生导师方面 对于刚带研究生不久的高校导师来讲,其经验不足,并且很多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没有太多的工程实践经验。很多硕士导师所带研究生仅仅局限于理论的研究,背离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4]。
教学资源方面 研究生的招生及规模的扩大,培养所需的硬件条件和经费逐年增加,对现有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给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提供锻炼机会,使得学生们的论文脱离实践,不能满足“特需”项目的需求,研究生的学术视野狭窄,宏观把握不准,影响了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质量[5]。
研究生论文评价标准方面,“特需”专业由于全国还没有多少蓝本可参考,再加上各个区域的需求不同,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定位及要求不同,至今还难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导致很多高校之间互相模仿,严重地脱离了研究生培养的实际。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特需”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重理论相比,“特需”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更偏重于实践,其课程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以地方需求为核心,淮阴工学院对“特需”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重新进行了梳理与规划,制定了一套更加符合地方需求的课程培养体系。例如对于化学工程专业而言,分别划分了五个不同的方向,为了满足不同专业方向的需求,在专业课设置方面明确了各方向工程领域应用课程选修学分的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形式上,鼓励教师多采用案例分析教学,同时加强案例库建设。例如专门为化工装备设计与制造方向的研究生开设了“化工过程装备”课程,另外一方面,对于研究生的基础课程例如英语、数学等也进行改革,实行分层分类教学,鼓励五个方向的教师依据本方向特点开设相关的英语、数学课程等。
2.以校企合作为导师,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工学院作为首批“特需”专业研究生招生单位,导师队伍建设还不健全。很多新晋升的导师以前没有做过导师,对于如何带研究生没有多少经验,再加上这些导师很多都是从高校直接到高校,没有真正的企业实践经历,因此带出来的学生大多都是偏重理论,与我们的培养宗旨相背离。因此,需要完善导师队伍。通过分析其他一些经验丰富的高校调研并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提出了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联合指导的方式不仅可以解决实践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企业导师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另外一方面,通过鼓励校内导师积极申报横向课题、联合企业申报纵向课题等形式,加强跟企业导师的联合,并将这些项目作为学生的毕业课题。
3.以产学研合作为契机,打造校企联合培养平台。以产学研合作为契机,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特需”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后盾。为此学校采取了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校企平台改造的措施,第一,借助江苏省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申报的机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地申报。并把研究生放到研究生工作站里进行工程实践,尤其是结合学生所做的毕业课题进行工程实践;第二,借助跟企业产学研合作机会,积极申报各类纵向、横向课题,并安排研究生参与到整个课题的申报、研究及结题中去。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对企业产品的设计、开发、研究、生产工艺制定及产品生产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改变过去纸上谈兵的现象,让“特需”专业研究生进行真枪实弹的练习,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4.建立健全“特需”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跟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特需”专业研究生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注重其应用性,为此,课题组成员走访了同类型的高校,结合淮阴工学院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了“特需”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改变了之前只看学位论文的情况。最后的毕业要求包括三部分,第一是学位论文完成情况;第二是企业合作课题完成情况,主要是包括考核学生所承担的项目完成情況,考核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专利、企业标准、应用报告、调查报告等;第三是企业相关人员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新的评价标准更加注重“特需”专业学生的应用性、社会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特需”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
淮阴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从2012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的“特需”专业研究生,其中化工装备设计与制造方向是从2014年开始招生的,如今已经是第四届招生了。为了更好地完成工程实践的培养要求,已经有三家企业成为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分别是江苏科圣化工机械有限公司、洪泽东俊机械有限公司和常州安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几位研究生的课题全部来自这三家企业,并且在第一年学习完学校的课程后,从第二年开始就在企业里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工程实践,工程实践的题目大部分是来自企业的生产一线,几位学生都是带着课题进行研究论文的写作的。2017年3月第一届三名研究生毕业,论文都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并且三位毕业生在企业所做的课题都为企业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其中有一位研究生还被企业直接录用,成为公司的一员。目前,此培养模式已经在接下来的培养中继续采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海玉,李厚杰.“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5,(23):14-17.
[2]张翔,蒋军成,巩建鸣.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07):13-15.
[3]王立东,王晓宇,陈雪波,曲强.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37(03):319-322+328.
[4]张有东,陆中会,王颖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机制研究——以淮阴工学院“特需项目”的实践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3):14-17.
[5]耿有权,彭维娜,彭志越,曹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基于全国14所重点高校问卷数据[J].现代教育管理,2012,(01):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