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阳 王晓静 尚惠 何青峰
摘要:平时成绩加上期终考试成绩作为课程最终成绩,这种评价模式是高校课程成绩评定中最常见的方式。平时成绩的科学考核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大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增强大学课程教学效果。本文尝试提出构建“3+X”的平时成绩考核机制,以促进大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课程考核;平时成绩;评定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6-0009-02
平时成绩加上期终考试成绩作为课程最终考核成绩,这种评价模式是高校课程成绩评定中最常见的方式。平时成绩是高校现行课程考核模式下学生成绩评定最重要的补充。平时成绩的科学考核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注重在课程考核环节中学生平时成绩评定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公平性。目前,期末考试以及试卷的评阅一直被高校高度重视,但对平时成绩的评定却被相对忽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仍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同时,目前所用的一些平时成绩考评手段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此需寻求更合理的考核方法。
基于当前高校课程平时成绩考核存在的种种弊端,为促进平时成绩考核方法的科学化,本文构建了“3+X”平时成绩考核机制,对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学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平时成绩考核存在问题
平时成绩侧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个作用运用得当不仅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发言、遵守纪律等,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大学课程的自主学习。据调查,目前学生平时成绩考核主要采用如下方法:在主干课程中,平时成绩占30%;在各类选修课程中,平时成绩占50%。目前许多课程的平时考核存在以下问题:
1.方法简单。在大学平时成绩考核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考核平时成绩是以学生上课出勤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为依据,这种方法形式单一,依据片面,不能表明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虽能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但是如果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存在抄袭行为,教师就很难发现,所以课后作业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2.评定随意。课程开始時,教师只是简单地说明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及要求,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并不知道平时考核的具体情况,课程教学结束后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平时成绩。因此,平时成绩的评定形同虚设,实质上教师变相调高了学生课程的总成绩,提高了课程的通过率。
3.淡化考核。大部分高校在课程学期总评考核中,期末考试往往占学期总评的70%,平时成绩占30%,有些课程甚至设定期末考试占学期总评的80%,平时成绩占20%。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会淡化平时学习,平时作业也应付了事。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平时不把精力投入到课程学习中,仅在考前突击复习一周,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二、改革平时成绩考核的体系
通过近年来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围绕平时成绩考核机制科学化,笔者提出一种“3+X”模式的考核方法。其中的“3”为3个“1”,即:在本课程教学期间至少举1个实例;至少写1份读书笔记;至少录制1次学生本人10分钟的讲课视频或独立制作课程某一章的多媒体课件。“X”是由其他量化考核指标组成。
第一个“1”要求至少举1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例,考察学生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不能与其他学生所列出的实例重复。因此,学生在举例之前要看其他同学列举的实例,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
第二个“1”要求至少写1份读书笔记。通过写读书笔记,学生主动阅读课外资料,提高了写作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个“1”要求至少录制1次学生本人10分钟的讲课视频或独立制作课程某一章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录制讲课视频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意识,自主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查阅文献,录制视频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更加能体会到教师上课的付出和辛苦,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等。
“X”是由其他量化考核指标组成,包括上课表现,参加学科竞赛,听学术报告等多项指标。例如上课表现包括3个部分,一是课堂点名,通过签到或者点名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到课和缺勤情况。学生缺勤的原因有多种,应该区别对待:对于事假、病假、公假要求出具学生管理人员开具的假条,否则一律按旷课处理。二是课堂表现。对于上课睡觉、玩手机等与上课无关的行为可按情节酌情扣分。三是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正确或错误反映学生听课的认真程度,但是不能绝对地以回答问题正确作为判断标准,对于那些认真思考但由于观点不同而给出不同答案的学生应当鼓励。另外,教师要把握提问的覆盖面,争取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考核内容。学生听学术讲座可由学生听相关学术讲座的笔记等内容进行评定,学生参加相关课程的专业竞赛也应根据情况给予加分。
完成3个“1”是平时成绩评价的基本要求,即3个“1”完成意味着至少能得到平时成绩60%的分数,剩余40%分数量值由余下的X组成。需要注意的是,3个“1”的分数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要遵循一个简单易行的评分原则。就以《地质学基础》这门课程来举例,这门课程平时分占30%,期末考试占70%。那么3个“1”模块的分数计算就要占到平时成绩的60%,但最后的X评分模块要占到平时的40%。例如某学生三个“1”得分分别为80、90和100,其他量化得分为80分。那么该生平时成绩为:(80+90+100)/3×60%+80×40%=86分。
三、结语
平时成绩考核体系的具体应用还要综合考虑本课程性质、课时量、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学班级人数以及学生学识背景等因素。总之,在教学实践中,不存在一套适用于任何课程的平时成绩考核指标体系。构建“3+X”的平时成绩考核机制,可以促进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化为主动式学习,实现课堂学习和课余学习的有机结合,实现授课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和课堂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平,徐凌子.构建“三位一体”的平时成绩考核机制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12):45-46.
[2]廖建凯.本科生平时成绩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4):227-228.
[3]许成安,王家新.大学课程平时成绩评定依据的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05,(7):39-41.
[4]罗忠,刘士卿,王菲,柳洪义.大学课程平时成绩的评定方法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1,34(5):31-34.
[5]赵德钧.大学课程考试与成绩评定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47):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