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及优化策略研究

2022-07-15 01:25徐大伟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缺失原因乡村家庭教育

徐大伟

摘 要:许多乡村家庭存在家庭教育缺失,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受阻等问题。以贵州省六盘水市普古乡的家长、教师为调查对象,经过调查发现在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四个层面上存在诸多问题。为更好地提升乡村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农村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强化乡村社区指导家庭教育的职能,建立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乡村学校要主动发挥家校合作的主导作用,加强家校合作;强化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合理安排工作,丰富乡村教师经验,实现以专带新;家长需通过家校合作增强教育责任意识,提升学习能力,促进自身作为父母角色的成长。

关键词:乡村;家庭教育;缺失原因;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8-0016-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性[1]。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重视、搞好家庭教育,尤其要解决好乡村家庭教育缺失这一突出的短板,提升乡村家庭教育质量。笔者通过对贵州省六盘水市普古乡的走访调查发现,在社会层面上存在乡村社区指导家庭教育职能未充分发挥、未设立家庭教育专项服务机构问题;在学校层面上存在家校(园)合作不够、共育效果不佳问题;在家庭层面上存在乡村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理念、行为偏差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是破解乡村家庭教育缺失难题的突破口,因此本文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乡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

1.乡村社区指导家庭教育的职能未充分发挥。乡村社区是乡村居民的聚集地,是乡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乡村学校的所在地,是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也包括少量高中等基础教育的场所,同时也是家庭教育的场所。社区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宣传、引导家庭教育理应成为社区的职能之一。乡村社区的基层组织是乡村居委会、村委会,因此宣传、引导乡村家庭教育,要由乡村居委会或村委会组织实施。在走访普古乡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里,乡村居委会、村委会少有发布关于家庭教育的宣传和引导,使很多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等并不了解。

2.乡村社区尚未设立专项服务家庭的教育机构。基于乡村教育的薄弱,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乡村迫切需要成立家庭教育专门指导机构,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通过走访发现,普古乡并没有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不仅如此,有关资料显示,目前贵州省乡村地区普遍未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但是,对于地处乡村地区的家庭而言,建立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提供家庭教育专项服务十分必要。乡村地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相较于普通的、正常的家庭,对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培养及疏导都显得更加迫切。但是由于乡村地区家庭教育指导的缺位,使本就不够重视教育的乡村家庭改善家庭教育的道路越发狭窄。

(二)学校层面

1.资源短缺影响家校(园)合作的实施效果。我们调研组在走访普古乡的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校的过程中发现,乡村学校(园)普遍办学经费不足,而有限的资金多用于学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购置或更新教学设备等方面,而家校(园)合作方面则存在人力、财力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这就使家校(园)合作遇到困难。由于教师配备不足,很多教师既要承担教学工作,又要兼顾家校(园)共育的开展。人力不足更是对家委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多数教师在身兼数职的情况下,还要参与家委会的工作,而教师经验和精力有限,这使得家委会的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发揮其真正沟通学校(园)和家长的平台作用和家校(园)共育的作用。

2.学校对家校(园)合作缺乏解决困难的决心。在普古乡调研时,当谈论到家校(园)合作时,校长和教师均表示有太多的外部障碍,因为乡村地区没有合适的机会和地点,如没有家校(园)沟通的合适场所,也没有促进乡村家校(园)合作的具体政策,因此落实家校(园)合作存在诸多困难。调查中还了解到,不少乡村学校在家校(园)合作开展中,常常是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大多数家长把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交给学校教师,使得教师深感责任沉重。由于乡村教育的对象分散、复杂、千差万别,开展家校(园)合作困难重重,许多乡村地区的居委会、村委会乃至学校对家庭教育问题持消极抱怨的态度,缺少解决困难的决心。显然,这是不应该的,正确的态度应是坚定信心,想办法解决矛盾、破除困境。

(三)教师层面

1.乡村师资匮乏,工作负担重,影响家校(园)共育工作。许多乡村学校位置偏僻,编制少,招募教师难,所以教师数量较少,甚至严重匮乏。这就使很多教师既负责教学,又兼顾行政工作。如我们调研的普古乡,部分带班教师既要负责教学,又要做行政工作,同时兼管财务,使教师无暇将精力放在家校(园)共育的工作上。

2.乡村教师共情能力不够,影响家校(园)共育质量。教师在和家长交流过程中,能否恰当地理解家长的内心体验和想法至关重要。这直接关乎家校(园)共育的质量。因而教师要有共情能力,也就是善于进行心理沟通的能力,否则难以达到共育效果。当然,家校(园)共育不是教师单方面对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进行的知识输出和心理沟通,而应是教师引导家长积极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但通过对普古乡的调查发现,教师对家长的内心想法了解甚少,说明教师的共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家长也不能敞开心扉与教师交流。究其原因,可能是家长和教师彼此缺少信任,也可能是乡村家长多为老年人而教师多为年轻人,双方有代沟,所以造成不能共情而影响共育质量。

(四)家长层面

1.乡村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不够。基于对普古乡的调查,在谈及家庭教育时,多数家长认为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家长有义务监督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及其他任务,二是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为子女的吃、穿、住、行提供基本保障。他们普遍认为,因为自己幼年没有认真学习或是没有能够支撑自身学习的外部条件,所以自己受教育程度低,以致现在没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因此他们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女,但又力不从心,对孩子的学习提供不了多少帮助,只能将孩子留在家中依靠祖辈抚养。而作为主要抚养人的祖辈,对“家庭教育”这一名词都全然陌生,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仅仅能做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其他方面所有祖辈一致认为自己“既不会,也无法”。

2.乡村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不足。我们在入户走访中发现,乡村多数家长在家庭沟通方面的能力不强,对于子女教育方面的沟通仅局限于学习成绩。他们中有的父亲直言子女的学习与生活基本由母亲负责管理,自己对于子女的成长与发展没有意见或想法。而正是这种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责任,父亲的缺位”的现状,导致父母自身的教育责任意识薄弱,沟通更无从谈起。在乡村,所有家长在以下两方面表现出了家庭教育能力的欠缺:一是家庭教育知识的欠缺,但同时又没有对于家庭教育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家庭沟通能力的欠缺。家长在与子女沟通方面主要分为完全放任型与权威强制型:完全放任型家长对于子女的成长与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与期望,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使得子女在这种沟通中对其自身产生正面影响的效果甚微;而权威强制型家长认为子女年幼,对于自身未来没有规划能力,需要家长全权掌握监督。因此,在与子女沟通中常常出现因地位不平等而导致沟通无效甚至矛盾加深的情况。

二、乡村家庭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社会层面

1.强化乡村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指导家庭教育的职能。社会服务中,社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一定意义上讲,社区即学校,其服务内容包括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以我们调查的普古乡为例,诸多易地扶贫搬迁地都有自己的社区,包括少数民族村落在内的村委会都比较完备。乡村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理应发挥家庭教育的职能,宣传、指导家庭教育工作。例如,邀请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利用社区內宣传展板、海报等方式宣传家庭教育知识;社区工作人员定期走访调查家庭教育情况等,这样一来势必会使家庭教育深入人心,走进千家万户。

2.依托乡村学校,建立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乡村学校是乡村地区教育和文化的中心,是乡村地区实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最佳场所。乡村居委会或村委会,可以考虑在乡村学校建立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这个专项服务机构以学校为主体,客体是作为服务对象的家庭。该组织可与上级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达成帮扶合作,由妇联、共青团指派家庭教育专家或相关工作人员到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对乡村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工作,也可以令其定期直接参与家校(园)互动工作。依托学校建立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是恰当的,既可以充分发挥乡村教师对乡村地区和学生家庭了解的优势,又有利于打造一支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

(二)学校层面

1.乡村学校要主动发挥家校(园)合作的主导作用。一方面,乡村寄宿学生、留守儿童等居多,长期缺乏家长的陪伴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乃至心理健康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家校(园)主导作用,尽最大能力解决学生的问题,而不是把责任从学校推给家庭。另一方面,学校应帮助家长提高他们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在学校与学生父母沟通时,双方应达成共识,共同担负起抚养孩子的责任。同时阻断乡村家长易产生的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托付于学校的想法,积极引导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家校(园)合作。

2.乡村学校要开拓各种途径加强家校(园)合作。一方面,对于乡村学校家访,可以有三种形式,即附近家访、轮流家访、在线家访。附近家访是指对离学校较近的家长进行面对面家访;对于离学校较远、交通不便的学生家庭,可以分配教师轮流家访。在线家访主要是借助电子通讯技术,通过语音、电话、视频等方式进行线上家访。另一方面,留守学生的抚养人大多为隔代老人,学校在开展亲子活动、家长会等活动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身体、接受能力等因素,精心设计针对性强的活动或沟通策略,以更好地调动祖辈家长的参与度[2]。

(三)教师层面

1.强化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合理安排工作。职业认同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改进和提升保教工作质量的心理基础,也是影响职业幸福感的中介[3]。虽然目前乡村教师数量不足,但是必须分清主次,明确教师的本职工作,合理安排其工作时间,避免工作冲突。无论工作多忙,有职业认同感的教师,总要在家校(园)互动中投入必要时间和精力。因此合理安排工作,也包括挤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与家长互动。

2.丰富乡村教师的经验,实现以专带新。一是以专带新,少走弯路。应该让每一位年轻教师都参与到教学研究的团队中,充分利用本校内的优秀教师资源,形成“专带新”的互助小组。定期召开工作研讨会,探讨年轻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秀教师遇到过的问题,促进年轻教师更快适应工作节奏,找准工作状态。二是开展教师的泛在学习。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教学需要借助更多的信息设备,教学形式也是复杂多样。照相、摄影、制作视频、在线交流等这些信息技术无不存在于乡村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尤其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家长来说,能够看到自己孩子的精美视频、照片,对远在他乡的他们也是极大的心理安慰。并且通过网络,乡村教师可以线上观看专家的讲座、视频,这为破解他们在教育方面的难题增添了又一渠道。

(四)家长层面

1.家长需通过家校(园)合作增强教育责任意识。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角色,其教育责任意识在整个家庭教育体系中居于最重要、最核心的位置。对于普古乡家长而言,首先最需要的便是树立教育责任意识。家校(园)合作不应局限于将学校与教师置于主动性、主导性地位,而应该将家长放在首要位置,提高家长在家校(园)合作中的主动性、主体性地位,提高家校(园)合作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因此,家长在家校(园)合作中应积极向学校与教师反映自身在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主体性地位,从学校与教师方面获得帮助,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帮助和引导子女实现身心全面发展,引导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从而助力子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家长需提升学习能力,促进自身作为父母角色的成长。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制教师[4]。首先,家长要提升自身主动学习教育知识的能力,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掌握父母需要在各个阶段需要作哪些准备,帮助子女顺利过渡每个阶段的敏感需求点,促进其健康人格发展。其次,家长应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升家庭沟通能力,一是提升自身与配偶之间的沟通能力,二是提升自身与祖辈之间的沟通能力,三是提升自身与子女之间的沟通能力。其中,配偶之间的沟通是家庭关系沟通中最重要的部分,只有配偶之间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观点达成一致,才能有效促进家庭中其他关系的沟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教育部网站,2015-10-20.

[2]  孔露,邢春娥.农村留守幼儿家园合作的现状与思考——基于四川省阿坝州394名农村幼儿园教师的问卷调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66-71.

[3]  田爱香,庞淑慧,孙丽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支持体系构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9):101-108.

[4]  刘晓.农村社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及策略研析[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4):5-9.

猜你喜欢
缺失原因乡村家庭教育
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策略
谈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缺失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话剧《乡村》
对小学中年级学生作文兴趣缺失原因及对策的探讨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