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代户主婚姻状况与家庭相对贫困研究

2022-07-15 01:25张美雪张雪冰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8期

张美雪 张雪冰

摘 要:为应对后扶贫时代的家庭相对贫困问题,利用2016年CFPS数据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就户主不同婚姻状况对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未婚或离婚、丧偶更容易引起家庭贫困;户主年龄、农村户籍、家庭规模对家庭贫困的影响为正向的,户主的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家庭储蓄率、总支出、重大支出对家庭贫困的影响为负向的。因此,从家庭福利角度出发,注重基层教育建设,加快城乡融合脚步是减少家庭相对贫困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后扶贫时代;户主婚姻状况;家庭相对贫困;CFPS数据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8-0023-03

引言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新时代新背景下,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心由生存型贫困向发展型贫困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贫困治理中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2020年,中国的扶贫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尽管我国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治理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扶贫过程中过于注重个人层面的收入脱贫,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相对贫困家庭情况的关注,那么户主不同的婚姻状况会对家庭相对贫困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研究发现,户主的教育水平等人力禀赋情况会对其家庭贫困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时,对贫困标准的研究也从绝对转向相对贫困标准,但是以户主的婚姻状况为切入点研究家庭相对贫困问题的文章仍然较少。婚姻对整个家庭的收入、支出及人员规模都有较大影响,而户主的婚姻状况更是对整个家庭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本文从户主的婚姻状况出发,研究户主不同的婚姻状况下家庭相对贫困情况。

一、文献回顾

户主的个人情况和所处的家庭情况会对整个家庭的相对贫困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家庭生产制度下,户主作为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对整个家庭是否相对贫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户主的个体特征会对家庭不同成员产生影响,而整个家庭的情况会决定家庭是否贫困。

最早将经济学研究延伸到婚姻领域的開创者是贝克尔(G.Becker),他将经济学理论及研究方法应用于人类的婚姻现象。现有文献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户主婚姻状况与贫困的关系的。

(一)户主个人情况会对整个家庭致贫几率产生影响

白菊红(2004)利用抽样调差数据,实证发现户主文化程度越高,其家庭收入来源越广,越不易陷入贫困。周逸先、崔玉平(2006)基于调查问卷结果发现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户主,主张子女上普通高中以便考上大学的比例明显增加。陈银娥(2014)等利用核密度函数和logistic模型对婚姻与女性贫困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发现与非在婚女性相比,在婚女性致贫的概率会降低;并且女性初婚年龄越大,反贫困的效应越强。男、女性在婚姻选择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白菊红(2004)利用抽样调差数据,实证发现户主文化程度越高,其家庭收入来源越广。

(二)不同家庭特征对贫困的影响

赖凯声、孙晓冬(2016)通过CGSS2010对中国家庭人情消费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农村家庭人情消费高于城市。徐小言(2018)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出发,发现家庭遇到的第一个贫困时期在夫妇生儿育女的阶段,家庭成员需要大量支出来支撑新生儿的资本投入。刘成良(2018)发现,当前婚姻市场上婚嫁成本越来越高,娶妻难度越来越大,因婚致贫成了贫困成因中的一大问题。祝建华(2019)从贫困脆弱性的角度出发,将家庭状况分为未婚、已婚、同居、离婚、丧偶五种情况,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不同家庭的贫困脆弱性程度不同。

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户主对整个家庭的影响,可见户主决定了家庭是否处于相对贫困水平。户主的性别差异、受教育水平会对家庭贫困情况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情况也会对这个家庭的贫困情况产生影响。本文从户主婚姻状况与家庭相对贫困关系出发研究家庭贫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主要变量说明

本文实证分析部分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追踪调查数据。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是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主持的一项全国性、大规模、多学科的社会跟踪调查项目,覆盖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不含港、澳、台)的95%,保证了抽样结果具有代表性。下面对本文的指标选取方式及变量进行说明。

(一)户主婚姻状况

在我国,户主在一般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很多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研究户主的婚姻状况与家庭相对贫困的关系,自变量为户主婚姻状况,分为未婚、在婚/同居、离婚/丧偶三种情况,分别赋值1、2、3。

(二)家庭相对贫困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家庭是否相对贫困,是一个二分变量。参照多数论文所使用的相对贫困标准,本文所使用的评判标准是全国平均收入的1/4与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对比。通过家庭人均年收入反映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国家平均收入的1/4则为贫困家庭,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

(三)控制变量

本文研究户主的婚姻状况与家庭相对贫困的关系,因此将控制变量分为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在个体特征中,主要选择户主的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是否农业户口、是否有医保为变量。选取19岁以上年龄的户主为研究对象,因为19岁以上人群才开始有不同的婚姻状况和工作收入情况。已有研究显示,父亲的文化水平对家庭贫困影响较大,而女性更易陷入贫困。户主的受教育水平即文化水平,已有研究显示教育水平对收入的影响较高,教育水平的提高对脱贫、减贫有明显的帮助作用。而户主的受教育水平对整个家庭的收入情况有重大影响。健康状况通过影响户主的收入、支出情况来影响整个家庭的贫困状况。医保是在因疾病产生的重大支出方面有重要影响,医保会降低家庭因重大疾病因素而陷入贫困的概率。在家庭特征中,选取总支出、家庭规模、住房产权、储蓄率为控制变量。总支出是从消费方面影响家庭状况的变量。家庭规模会同时对收入和支出产生影响,因为养育未成年人会耗费家庭的时间和精力,而老年人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住房情况是考察家庭在住房方面是否稳定,是否影响整个家庭的稳定的情况。储蓄率则是考察家庭的储蓄能力和对未来风险的态度。

三、婚姻与贫困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婚姻状况是否对家庭贫困产生影响,并且进一步研究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家庭贫困的。因此,选取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户主婚姻状况对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情况,并构建以下具体模型:

其中,P表示陷入贫困的几率,i为样本编号,n为影响因素编号,?茁in为各自回归变量的系数。

(二)实证分析结果

本文使用Stata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模型拟合结果显示12个解释变量中有9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拟合结果较好。

(三)回归结果分析

在不参考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户主不同的婚姻状况对家庭相对贫困影响不同。与在婚/同居相比,户主未婚会使得家庭相对贫困发生的几率降低38%,而离婚/丧偶则会使得家庭贫困发生的几率增加48%。这可能是因为只考虑婚姻状况对家庭贫困情况的影响时,别的影响因素对家庭贫困的影响会通过婚姻状况显现。

模型二是在模型一基础上加入个体因素之后的结果,其中婚姻状况对家庭贫困情况的影响程度有所下降,新加入的年龄、性别、户籍、受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则是显著影响家庭贫困的因素。

1.不同的婚姻状况对家庭贫困有不同的影响。与在婚/同居家庭相比,未婚、离婚/丧偶更容易使家庭陷入贫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在婚/同居相比,未婚的家庭陷入贫困的几率增加19.5%;离婚/丧偶的家庭陷入贫困的几率增加16.4%。这可能是因为本文的贫困标准是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平均收入的1/4。在婚/同居家庭双方均有稳定收入,相较于其他两类家庭更具有稳定性。未婚家庭因为家庭成员年龄普遍较小,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承受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弱。而离婚/丧偶家庭则是因为原有的家庭稳定系统被打破,家庭中收入减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因此陷入贫困的风险程度更高。

2.年齡、教育水平及健康状况对家庭贫困具有反效应。从模型二中可以看出,受教育水平越高,家庭陷入贫困的几率越低。与文盲相对,户主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会使得整个家庭陷入贫困的几率降低79.6%。可以看出,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整个家庭对抗贫困风险的能力是不断提高的,高等教育则是让整个家庭更有保障。身体健康会使得家庭陷入贫困的几率减少26%。目前我国的扶贫工作中出现脱贫后又返贫的现象,有一部分原因正是由于家庭成员身患疾病或者是出现突发性情况。这使得整个家庭的支出增加,并且家庭中可获得收入的劳动力人数不足,家庭收入减少。这类家庭在抵御经济风险时,比成员相对健康的家庭更容易陷入贫困。健康的身体不仅会降低家庭在医疗方面的支出,也可以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获取更多的工资性收入。因此,良好的健康状况对整个家庭的贫困现象是具有反效应的。

3.农村家庭比城市家庭更容易陷入贫困。从模型回归结果看,农村家庭更容易出现贫困状况。在模型二中,农村家庭比城市家庭陷入贫困的几率增加了369.2%。户籍影响因素显著的原因如下:其一,样本中农村家庭占据4/5,而城市家庭较少;其二,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家庭的收入情况以及社会福利都严重不足。

模型三是在模型二的基础上加入了家庭特征指标得来的。未婚、离婚/丧偶、年龄、农村户籍、家庭规模对家庭贫困的影响是正向的;而户主为女性、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储蓄率、医保、总支出、重大支出对家庭贫困的影响是负向的。

第一,不同的婚姻状况对家庭贫困有不同的影响。与在婚/同居家庭相比,未婚、离婚/丧偶更容易使家庭陷入贫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在婚/同居相比,未婚的家庭陷入贫困的几率增加26%;离婚/丧偶的家庭陷入贫困的几率增加22%。

第二,人口众多的家庭更容易发生家庭贫困现象。从模型三中看出,与1—3人家庭相比,4—6人家庭使得贫困发生的几率增加27%,7人及以上家庭则会使贫困发生几率增加101%,这与大家庭易陷入贫困这一结论相符。

第三,储蓄率对家庭贫困有负向影响。在模型三中,储蓄率使得整个家庭陷入贫困的几率降低31%。这说明良好的储蓄习惯会增加整个家庭对抗经济风险的能力。具有储蓄习惯的家庭在应对经济风险的时候具有更好的抵御能力,对未来的风险有一定的准备。这是因为储蓄具有很好的变现能力,能够较快地帮助家庭渡过难关,使得家庭经济链不至于断裂。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2016年CFPS数据为例,构建回归模型分析户主不同婚姻状况对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户主不同的婚姻状况会对家庭相对贫困产生不同的影响,未婚或离婚、丧偶更容易引起家庭贫困;第二,户主年龄、农村户籍、家庭规模对家庭贫困的影响为正向的,户主的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家庭储蓄率、总支出、重大支出对家庭贫困的影响是负向的。

(二)建议

1.政府部门应从家庭福利角度考虑出台对整个家庭的扶贫政策,以增加农村家庭的社会福利保障。目前的政策扶持多从个人角度出发,对于整个家庭的扶持力度较小。实际上,我国是十分重视家庭纽带关系的,虽然现在的家庭规模从大家庭向小家庭转变,但是相对贫困地区家庭大多仍是几代同堂。从家庭福利角度出台政策,更有利于相对贫困地区家庭摆脱现状,增强脱贫稳定性,更符合中国国情。

2.继续重视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保障问题,提高偏远、贫困地区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政策扶持虽然对家庭帮助较大,但是其时效性较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收入问题。注重基层教育水平建设则是从家庭内部演化其摆脱现状的内生动力,其效果更具有持久性,也使得脱贫政策更具有长期性。

参考文献:

[1]  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30-137.

[2]  白菊紅.农村家庭户主人力资本存量与家庭收入关系实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6-51.

[3]  周逸先,崔玉平.农村家庭户主教育程度对家庭生活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09-113.

[4]  陈银娥,邢乃千,何雅菲.婚姻对女性贫困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12):96-99.

[5]  Iyigun M.,Walsh R.Building the family nest:premarital investments,marriage markets and spousal allocations[J].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2007,(2):507-535.

[6]  赖凯声,孙晓冬.中国城乡家庭人情消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16,(5):9-15.

[7]  徐小言.我国农村贫困成因动态认知的维度构建分析——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结构性扩充[J].理论学刊,2018,(5):135-140.

[8]  刘成良.因婚致贫:理解农村贫困的一个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7-44+153.

[9]  祝建华.城市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测度、因素识别与消减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29-138.

[10]  Douglas A.L.,William G.M.Samuel A.W.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M].McGraw- Hill /Irwin,2011.

[11]  赖凯声,孙晓冬.中国城乡家庭人情消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16,(5):9-15.

[12]  刘利鸽,靳小怡.社会网络视角下中国农村成年男性初婚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11,(2):21-30.

A Study on the Marital Status of Household Heads and Relative Poverty of the Family in the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FPS Data

ZHANG Mei-xue,ZHANG Xue-bing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relative poverty of families in the post-poverty era,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using 2016 CFPS data to conduct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household heads’ different marital status on relative family poverty.The study found that unmarried,divorced,and widowed are more likely to cause family poverty;the age of the head of the household,rural household registration,and family size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family poverty.The education level,health status,family savings rate,total expenditure,and major expenditures of the head of the household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family.

Key words:post poverty alleviation era;marital status of household heads;relative poverty of the family;CFPS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