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燕,张星星
(1.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组织部,云南 昆明 650499;2.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国土空间信息学院,云南 昆明 65250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1)2020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当前,以数字经济、智能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创新(2)2021年1月26日,刘建同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新型智库建设成果发布会上的讲话。,对人才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技能结构提出全新要求,密切联系内外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对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推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势在必行,国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来支撑当前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这也必将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不同于普通教育,其特点是“任务驱动、项目引领、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过程,面对的是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需要构建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在此形势下,传统的质量监控办法难以与时俱进,这就需要用新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并形成可操作的制度性文本。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应包括3个方面,即“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跟踪纠错”。本文以职业教育“过程监控”中“模块化课程、任务式教学、顶岗实习”3个教学环节为主要质量监控对象,以产业需求、学生发展为导向,以标准建设为引领,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基础,努力实现“岗位有目标、目标有考核、考核有标准、标准有执行、执行有监测、监测有诊断、诊断促提升”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目标,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为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供参考范式。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过程,是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结构调整,采用项目伴随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知识模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在这种课程体系下,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特别强调和体现了“任务驱动、项目引领、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过程。通过梳理教学过程质量要素,确定了以“模块化课程、任务式教学、顶岗实习”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环节,共拟定了17个质量保证要素(因子),如图1所示。
图1 职业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要素
20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开发了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后来演变成为模块式技能培训[2]。事实证明,模块化课程建设的思路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加入,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了学生能力本位,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需求,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模块化课程主要包括“合理设计课程模块”“教学目标与能力分析”“素质教育的融入”“师资队伍”“满意度”“考核方式与结果”共6个质量保障要素(因子)。
1)合理设计课程模块。首先,从“立德树人,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出发,确定课程模块定位,说明为什么要开设这个课程模块、这个课程模块在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要对接什么样的标准、解决什么样的能力、怎么培养这种能力、如何检验学生获得这种能力与否。其次,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重新进行筛选和组合,把需要的内容重新整合成新的课程和新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反映职业标准。第三,课程模块是将职业(群)分解为若干个职业活动单元,把每一个职业活动单元的核心部分设计成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工作任务”,围绕“工作任务”,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其他能力要点,从原来的各有关学科体系中提取出来,加上素质要求,与这个“工作任务”共同组成一个课程模块,以便满足从事该职业活动单元所需的全部知识和能力要求[3]。最后,以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或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按照课程模块的定位、目标、工作情境、考核方式、网络资源等系统开发实训案例资源,配套编制对接产业、岗位和工作标准的工作手册式教材。
2)教学目标与能力分析。首先,模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对接产业需求,对各专业进行每年一次的市场需求调研,按知识、技能、能力、素质4个维度,对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制定职业岗位能力清单;其次,在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确定课程模块教学目标,目标指向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3)素质教育的融入。一方面,根据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的要求,挖掘课程模块自身具有的思政元素,比如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理想信念以及道德、价值追求等融入到课程模块化设计与教学中去,做到水乳交融而非“两张皮”;另一方面,模块化课程内容应着眼于学生人文素养养成,不仅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
4)师资队伍。模块化课程教学中,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身份转变成为教学的指导者和咨询者,这对教师的要求反而更高。根据模块化课程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有精选和重新组合教学内容的能力,同时应具备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能力。这就要求模块化课程的师资队伍结构要合理,具体表现为产业导师、专任教师、兼职教师3支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且到位率高。其次,根据具体的模块化课程教学任务,3类教师各自扮演的角色明确,且各自的分工协作得当,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模块化课程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得到提升。
5)满意度。满意度质量监控点主要包括“学生满意度”和“相关企业满意度”两方面。通过职业院校自身或者第三方评价机构定期对学生和相关企业作模块化课程满意度调查,形成调查分析报告,及时反馈,进而适时诊断和改进,不断提高学生和相关企业满意度。
6)考核方式与结果。模块化课程的考核方式应适应课程模块任务式培养模式的特点,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最终以学生任务完成质量和成本效益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科学地分析考核结果,形成书面的考核报告,进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任务式教学的哲学心理学基础源自于“建构主义”教育论,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徐国庆在《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一书中,把“任务”定义为“岗位的工作任务”[4],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任务式教学将学习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以“任务”为线索,以“子任务”为模块,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5];在教学方法上,依照模块化课程目标,在掌握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用“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任务学习上,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积累经验、吸收新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乐趣,同时让学生学会正确建构知识体系[6];在能力素质上,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任务式教学包含“任务的性质”“任务与教学的适合度”“设施设备条件”“师资要求”“成果表现”5个质量保障要素(因子)。
1)任务的性质。任务式教学要区分用于教学的任务是虚拟的还是真实场景的,这关系到对教学实践过程的管理与评价方式的选择。当然,任务最好是真实情境下的、有意义的、连贯的。学生可以以一种“循环往复”的方式探究知识和观点,在不同的场景中有意识地重温概念和技能,不断加深对重要观点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另外,不同的任务式教学的来源、硬件资源、计划和流程、资金、完成周期等特征也是不同的,应对症实施质量监控。
2)任务与教学的适合度。任务式教学的“任务”应该为“教学”服务,与教学目标保持内在一致性。任务的内容要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基于对学习对象认知水平和能力表现的充分研究,合理设计和确定任务内容,将任务有机融入教学,致力于为学生创设完整的、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同时,任务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体现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还要适当走在教学前面,在一定范围内体现专业领域内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引领教学。任务是否适用于教学还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能力素质、学生认知水平、评价方式的可操作性等方面。
3)设施设备条件。任务式教学的设施设备应满足真实任务式教学工作场景所必须的设施设备条件,包括具备良好教学场地、信息化条件、专业教学设施设备等。如校园网全覆盖、讨论室、学生完成任务的工具材料以及投影仪等。
4)师资要求。任务式教学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丰富的任务式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师角色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扮演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监督者和学习辅导者的角色。在业务学习上,教师要掌握行业动态、企业用人需求,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要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岗位职责与功能、企业用人标准、企业规章制度等情况非常熟悉。不断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完善教学方案,开发校本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提高任务式教学质量[7]。
5)成果表现。任务式教学的成果表现为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主要从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2个方面进行评价——实践价值方面,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解决了关键问题、是否进行了适度创新以及能否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研究价值方面,主要评价任务式学习方式能否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能否实现由“存储式学习”向“建构式学习”转变,以及学生能否实现由“单一型发展”向“整体性发展”转变[8]。
顶岗实习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环,是专业学习和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企合作育人的重要途径。与一般的实习不同,顶岗实习需要履行企业岗位的全部职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和《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 号)等文件从时间和质量保证方面对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提出了要求[9]。由于顶岗实习时间长、管理难度大,且关系复杂,其质量监控的难度也会上升。顶岗实习包含“顶层设计”“实习单位的选择”“组织实施”“学生权益保障”“安全管理”“考核评价”6个质量保障要素(因子)。
1)顶层设计。做好顶岗实习的顶层设计,将顶岗实习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严格实施。首先,顶岗实习标准的制定要契合实习岗位标准;其次,标准的制定应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要提炼出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应达到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目标,形成顶岗实习的制度性文件。
2)实习单位的选择。实习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较高的社会信誉。优先选择校企合作单位,其次选择专业对口度高、在行业有影响力的单位,再次选择本地的专业相关企业。实习单位应该是学生踏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道“检测门”,是对每一位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顶岗实习单位所提供的实习岗位,应尽可能地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即原则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
3)组织实施。顶岗实习的组织实施应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完成。首先,实习单位应指定具有必要资质的指导人员(师傅)全程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岗位工作任务。其次,学校也应指派有企业经验的专任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指导和跟踪,帮助学生解决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另外,二级学院应指派专人定期到学生顶岗实习单位进行访问、调研,对企业指导人员进行慰问,向企业了解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做好顶岗实习的经验总结工作。
4)学生权益保障。实习单位、学校、学生应在实习前签订顶岗实习三方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做到“无协议不实习”。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身份可认定为是劳动者,与实习单位建立的是类似劳动关系,应参照劳动法进行管理,学生应享有劳动者的一些基本权利。比如,企业应按照实习协议约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学生工资,学生享有休息的权利等。如期间用人单位发生侵权情况,学校二级学院应及时上报学校有关部门,会同企业共同妥善解决;如学校方发生侵权,用人单位和学生应有畅通的维权通道。
5)安全管理。校企联合建立顶岗实习安全保障组织。首先,校企双方都要做好对学生的岗前安全培训,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其次,企业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安全管理责任人;学校应为学生购买实习责任保险、意外伤害险、工伤保险等保险,保障学生在不幸受到伤害时得到及时的医治和合理的赔偿等。
6)考核评价。顶岗实习涉及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利益,应将企业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校企共同开发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包括工作态度、实习报告、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安全意识等方面;完善顶岗实习评价制度,考核评价结果与学生学业成绩挂钩机制。
职业教育教学过程质量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生成的关键环节。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模块化课程、任务式教学、顶岗实习”三大教学环节质量的监控,体现了抓教学关键环节对于整个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模块化课程、任务式教学、顶岗实习”的教学环节的质量要素(因子)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和把握。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设,更离不开学校、教师(包括企业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从横向比较来看,制度需要进一步明确各利益相关方在教学过程中的职责。职业院校应承担对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主体责任,让质量监控成为与学校日常运行紧密结合的常态化工作。这也是切实发挥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的题中之义。制度需要明确行业企业在教学过程质量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如,行指委需要发布人才培养调研报告、专业标准,每年修订专业目录,发布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标准和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参与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参与人才培养评价,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校予以改进教学等。从纵向比较来看,职业院校需要厘清在,教学副校长、二级学院院长(系主任)、专业带头人(专业主任)、普通教师以及学生各自的职责。其中,二级教学单位是教学过程监控质量的生成核心;此外,根据三大教学环节的质量要素,厘清各部门归属与权责,保证每个质量要素能具体化为工作内容。
职业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组织实施应与其他教学工作制度和激励政策配合使用。实施目标管理和部门绩效考核,确保每一教学过程环节的质量标准都能责任到人;确立具体考核标准;以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办法为切入点,对实施的各项工作结果、过程、达标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激励挂钩;不断完善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工作程序、行为规范,形成全校范围内的质量行为规范体系和质量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
职业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需要进一步完善体系和制度建设。建立可预期、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职业院校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和制度,可以指导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制度保证,最终让体系和制度运行成为机制,让机制转化成为能力,让能力升华成为文化,让文化自觉成为行动。同时,这也必将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制度还应与职业院校现有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的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机制有机融合,前者是后者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补充,二者共同发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
职业院校内部应成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统筹相关资源,落实责任主体,切实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设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办公室,与教务处合署办公,负责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制度建设和具体任务的落实,完成领导小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比如,“课程模块设计的合理性”和“教学目标与能力分析”质量要素应由学校聘请职教专家和产业专家评审评估,教学团队进行修订,督导跟踪分析;“任务的性质”“任务与教学的适合度”“成果表现”等质量要素应由二级学院总负责,课程模块负责人负主责。最后,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完善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持续、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过程是对传统知识体系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基于这种人才培养过程,把握好“模块化课程、任务式教学、顶岗实习”三大教学环节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对“模块化课程、任务式教学、顶岗实习”三大教学环节质量关键点的梳理,本文共得到17个质量保障要素(因子),对这17个质量保障要素(因子)的质量监控是完成好模块化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过程的前提要求。构建科学、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需求[10]。要想让质量监控发挥人才培养的最大效用,还必须加强制度和标准建设,系统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