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的“因材施教”融入路径

2022-07-13 02:48李晓璇史官清欧阳天治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应用型贵州

李晓璇,史官清,欧阳天治

(1.贵州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4;2.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0 引 言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类课程要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高校各类学科任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一同发挥育人功效。教育部在 2017年年底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清晰地提出“课程思政”教学理念,随后全国各大高校纷纷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融入专业课教育之中[1]。

“课程思政”是“课程”和“思政”概念的有机整合,主要强调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下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课程观,是一种不失时机育人的意识,是着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能力和素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的放矢地融入到相关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是润物细无声地实现“立德树人”的过程。

既有“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侧重基于课程特点去挖掘课程思政的要素,并将这些要素结合到教学之中,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基于学情特点的课程思政研究主要散落在各高校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实践之中。

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目标、生源结构、课程设置方面都存在较大区别。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情分析后“因材施教”的“课程思政”对提升学生接受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固有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因此基于学情特点利用主体间性教育是关键性问题。

1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独特性

本文强调应用型本科,因此,文中有不同本科类型相关因素对比(不同的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课程设置……),并在对比的基础上展开因材施教的分析,这样更有说服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才结构出现了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够契合的状况,高校教育分化成为学术型本科、应用型本科、职业型本科等形态。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培养过程重能力、强实践,课程设置上以实践课程为主,旨在将原理、科学规律等转化为实践技能。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对新型本科教育和新层次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探索,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将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助推器、区域技术研发的策源地、企业创新的人才库和技术革新的思想库,促进地方产业和高校双转、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双赢。

2016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编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6〕547号),启动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提出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支持100所高校率先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探索,并支持约600所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

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应用型本科注重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的技术型人才,课程设置以实践课为主,旨在提供工程设计或规划、决策训练,降低理论基础课程占比,增加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占比。

2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情分析——以贵州商学院为例

因材施教是孔子办私塾时就已经提出的育人理念,在当代仍有卓越的指导价值。笔者认为,学情分析应主要针对学校的培养目标、生源的省域结构、未来就业的主要区域、学生的录取分数等重要方面展开。基于学情分析优化培养方式,目的是最大化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效能与实践养成效能。

2.1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应用性

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贵州商学院应用型本科的培养定位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发展理念,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转到培养新商科应用型人才上,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只有契合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才能办出特色,毕业生才能顺利就业。

贵州商学院是贵州省第二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试点单位。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服务社会为导向,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商科人才为己任,立足贵州、面向西南、辐射东盟,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地方需求,不断创新商科人才培养方式,打造商科人才培养特色。因此,学校对本省省情的宣贯应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解贵州、热爱贵州、服务贵州的情结。

2.2 生源地结构以贵州省为主

生源地结构对学生的基本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学情分析的重要维度。

据调查,贵州商学院生源91.80%来源于贵州本省,省外生源主要来自四川省(1.20%)、山东省(1.13%)、湖南省(0.99%)等省份(直辖市/自治区)。而贵州省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本省学生中又以农村学生为主,因此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以应试教育为主,整体眼界不宽,实践能力存在一定的欠缺,外省学生少也使日常交流缺乏外部世界的话题。这就要求在大学阶段要有丰富的课外内容来帮助学生提升认知,扩增眼界。

2.3 就业目标地以贵州省为主

学生的就业目标地决定了教育的基本方向以及学校的服务方向,因此是学情分析的重要维度。

贵州商学院2018—2020共3届本科毕业生在贵州省内就业的比率达78%以上,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如图1所示,2020届本科毕业生 1 996 人,其中82.29%的本省生源学生、31.55%的外省生源学生毕业后在贵州省内就业。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这样的就业结构,要求学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强化对贵州省情特别是经济状况的认知,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学生录取分数段较低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为二本高校,录取分数相对不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不强,或存在偏科现象。

贵州商学院是一所二类本科院校,录取分数呈现逐步提高的态势,但总分仍比较低。2021年普通类招生最低分数线为405分,省控线为367分;中外合作办学类招生最低分数线为375分,省控线为367分。学生由于高中阶段学习相对较差,分数整体不高、部分科目的学习能力不足,在接收新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能力短板,常常出现学习懒惰、勤不得法、知识理解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应部分舍弃艰深的内容,多利用形象思维拓展知识,丰富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感知等创新的教学方法。

2.5 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部分学生的低分数是由于高中阶段的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厌学、畏学、缺乏自信的现象较普遍。部分学生想学习但不得法,缺乏苦干精神,自信心不足;而一些高校管理相对较为松散,学生缺课、上课溜号、不重视课前预习与课后作业等情况较常见;加上家长对学业要求较低,仅希望学生取得毕业证并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许多新的教学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规范学习纪律,用一些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以提升综合成绩。

3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的要素构成

3.1 具备德育意识、思政育人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增强德育意识,形成“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共识,把课程思政转化为实际教学活动,需要任课教师真正理解“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具备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思政育人能力,能很好地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所以,增强教师德育意识,提高任课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是课程思政的关键。

2021年1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创新师德教育方式,通过榜样引领、情景体验、实践教育、师生互动等形式,激发教师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建好师德基地,构建师德教育课程体系。教师德育意识增强继而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育人的方向性、专业性。

3.2 构建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每一门专业课的教学都肩负着德育的责任,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都要渗透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为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能力,各高校全面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专家作用。2021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荐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通知,开展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咨询、指导、评价和服务等工作,主要职责包括: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参与有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组织开展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培训、学习交流和观摩研讨;指导推动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建设和共享;参与指导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推广课程思政建设优秀经验做法。

高校专业课教师都在摸索新的教学理念。其实,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在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做事先做人,只是为人师表的点点滴滴没有沉淀下来,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践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要求专业课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内容,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各具特色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持续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3 找准教学课程与思政的结合点

高校在充分发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同时,要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2];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研究学生所思所想,了解授课学生的生源结构、知识结构和学习状态,深入浅出,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把“三全育人”落实到专业课教学中,真正以学生为本,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教学引领的目的[3]。

18~22岁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思想上的成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形势,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以史为鉴,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努力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可造之才[4]。

4 “课程思政”的“因材施教”教学路径探索

综合人才培养定位、生源地结构、就业目标地、学生录取分数、学习情绪等学情特点,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三大要素,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在课程思政具体建设中做到以下5项课程思政融入措施。

4.1 为人师表,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教书育人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以有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教学生做事,更要教学生做人。“立德树人”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在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中。教师对学生要有爱的情怀,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水乳相融、润物无声[5]。三尺讲台的职场,教师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表率,言传更要身教。比如,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师上课守时吗?教师上课的着装是否符合职场礼仪?课堂交流能做到包容与耐心倾听吗?教师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吗?发言后教师的评价公正吗?教师说话的语气、态度和表情都会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的心理氛围和育人效果,“为人师表”体现在教师自身语意上。

教师应充分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不断结合现代化、人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找到所教知识与学生的学情恰当的结合点,以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

4.2 潜移默化,积极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辉煌的历史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宝库。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的过程中,充分总结核心概念的历史沿革,挖掘中国在该领域的贡献,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如讲授国际经济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突出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如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彰显着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优越性,教师在介绍中国对外贸易历程时,可通过中外经济数据的分析,自然地向学生传递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坚定“四个自信”。

4.3 宣传省情,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

生源素质和状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以贵州商学院为例,学生的生源地及就业主要地区均为本省,50%是脱贫家庭的孩子,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需要强化贵州省省情教育,提升学生的自豪感与区域服务热情。

如宣传贵州省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贵州曾经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832个贫困县中,有66个在贵州。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全省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 000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

如贵州是一个山区省份,近年来贵州进入高速发展期,基础设施大量投入,交通发展非常迅速,修建了不少的高速公路,率先在西部各省中实现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GDP增长率在全国连续领先,2020年GDP成功突破 17 800 亿元。然而,贵州人才流失严重,很多优秀毕业生流向长三角和珠三角,为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落户贵州,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服务贵州经济发展,为贵州企业培养人才是贵州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让学生热爱贵州,立志为贵州经济发展作贡献,也是课程思政的一部分。

4.4 大爱无疆,有意识地提升农村生源地学生的自信

由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结构的不均衡,农村教育大环境不能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需求,导致素质教育不到位;留守家乡,缺少父母的教育与关爱,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易产生情感缺失、价值观错乱等心理健康问题。面对绝大多数来源于农村,且缺少关爱的学生,专业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笔者认为,育人重于教书,既要传授知识技能,更应该关爱学生们心灵的成长。

因为缺少父母的教育与关爱,有些学生或多或少会表现出情感缺失、价值观错乱等心理健康问题。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遇到这样的学生,教师不能再往他们的伤口上撒盐,要给他们慈爱,抚平内心的创伤,在身心的成长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内心建立安全感,找到自信。“课程思政”的价值渗透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个人需求和现实困惑,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讲故事、摆事实,采用正面引导和说服教育,辅以必要的纪律约束,使学生知善恶、明事理、辨是非,从而提高价值评价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

4.5 拓展眼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深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着浸润、深化的作用,通过专业知识背后的精神、价值和思想,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铸牢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师备课要将课程思政的教育体现到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中,有意识地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设计,使得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不断挖掘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根据每个章节的内容特点,将思政教育适时融入课程内容。

如在讲授国际商贸实务课程时,有许多环节可以灌注价值观要素。关于合同条款内容,教师不仅要讲解签合同的要素,更要提醒学生在从事外贸业务的时候,应该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因为微观层面的合同签订可能会影响到宏观层面的国家利益;在合同履行环节,可以适时引入法制教育,强调忠实履行合同是基本的行业道德要求,要求学生坚守“诚信”底线,不能弄虚作假,因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更是诚信经济。

5 结 语

综上,清晰的学情分析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基础,而课程思政建设又需要结合好三大基础要素。对于贵州商学院这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课程体系、授课技巧、教育初心等都影响到因材施教融入课程思政的落实。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应用型贵州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将“减负增效”与“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哈尔滨市萧红中学教学与作业改革实践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贵州,有多美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