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替罗非班对脑梗死患者神经营养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2022-07-12 01:11张瑜任晓安姚莉程越朋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氧化应激银杏脑梗死

张瑜,任晓安,姚莉,程越朋

(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大连 116021)

脑梗死属于临床典型危急重症,发病率较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发展,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1]。脑梗死是因脑部存在血流障碍致使局部脑组织处于缺氧缺血状态,脑组织因此坏死并引发各种神经功能障碍症状疾病,单一西医治疗手段难以达到理想效果[2]。中医对于脑卒中治疗有着悠久的临床应用历史,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治疗在现代医学理论支持下也颇有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结合2020 年2 月—2021 年5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探讨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选取本院于2020 年2 月—2021 年5 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 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发病距离接受治疗时间不超过72 h;②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符合相关诊断内容;③接受头颅影像学检查后确诊病情。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②合并重要脏器功能受损、感染等情况;③存在凝血功能障碍;④存在明显出血倾向;⑤处于哺乳或者妊娠阶段;⑥明确表示拒绝配合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 例。对照组男性23 例,女性17 例;年龄51~78 岁,平均年龄(66.54±8.15)岁;发病时间6 h~6 d,平均时间(4.03±1.52)d。观察组男性25 例,女性15 例;年龄52~79 岁,平均年龄(66.98±8.12)岁;发病时间4 h~6 d,平均时间(4.07±1.49)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收治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提供常规治疗干预,包括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调整血脂血压指标,保持低盐低脂饮食结构,引导患者进行相关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3522),用药剂量为8 μg/kg,在3 min 内完成推注,然后调整为每分钟0.1 μg/kg 持续静脉泵入。观察组联合银杏酮酯分散片(上海上药杏灵科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60371),口服,1 片/次,3 次/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 周。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NIHSS 评价分数减分率在91%以上为痊愈;患者治疗后HINSS 评价分数减分率在46%~90%为显效;患者治疗后患者NIHSS 评价分数减分率在15%~45%为有效;疗程后患者NIHSS 评价分数减分率未能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4]。②神经营养因子:分别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抽取空腹状态下外周血血清,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指标。③氧化应激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s)、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氢(LHP)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神经营养因子对比

治疗后,两组BDNF、NGF 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营养因子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营养因子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BDNF NGF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3.09±0.41 3.45±0.37a 110.37±13.48 130.28±15.95a观察组 40 3.08±0.39 4.26±0.48a 111.05±12.95 157.62±17.81a t 值 0.192 7.398 0.261 13.284 P 值 0.165 0.000 0.109 0.000

2.3 两组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AOPPs、LHP、MDA 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AOPPs LHP MDA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5.93±0.61 4.78±0.53a 492.71±54.83 380.66±41.57a 4.92±0.58 4.38±0.46a观察组 40 5.91±0.58 3.69±0.42a 490.62±51.29 291.34±37.82a 4.90±0.56 3.17±0.34a t 值 0.193 8.273 0.264 13.294 0.177 6.281 P 值 0.103 <0.001 0.089 <0.001 0.067 <0.001

3 讨论

3.1 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银杏酮酯分散片在治疗辅助方面的积极价值。中医理论中脑梗死为“中风”范畴内,治疗遵循补中益气、祛瘀开窍的原则,而银杏酮酯分散片提取自银杏,有通经活络、活血祛瘀的效果,主要成分中银杏内酯对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活性有良好抑制效果,因此银杏酮可改善脑组织微循环及扩张血管,清除体内自由基,从而达到抑制、改善病情的目的[4]。

3.2 联合治疗对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神经营养因子BDNF、NGF 是临床评价神经营养状态的常用因子,其中BDNF 有神经营养作用蛋白质,NGF 是临床早期发现的神经营养因子,脑梗死患者发病后NGF 浓度会有所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BDNF、NGF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西药干预基础上联合银杏酮酯分散片对患者神经营养状态有正面效果,考虑原因可能与银杏酮酯分散片能够拮抗处于兴奋状态的管氨酸神经毒性等氨基酸神经递质[5]有关,从而降低神经变性风险,改善认知功能。

3.3 联合治疗对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供血区域神经组织进入缺血缺氧状态并诱发相关病理性改变,同时产生大量氧化代谢产物,恶化神经功能,观察营养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变化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后AOPPs、LHP、MDA 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能够在更短时间内使得脑部的血液供应得以恢复,避免血栓病情进一步恶化。考虑原因可能是银杏酮酯分散片有着保护神经营养的效果,可缓解缺血之后诱发再灌注损伤所引发的系列病理、生理变化[6],全面提升患者神经功能、日常活动能力,促使患者顺利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脑梗死的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神经营养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促进疾病恢复。

猜你喜欢
氧化应激银杏脑梗死
氧化应激在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
灯盏花乙素抗氧化应激机制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银杏
脑梗死怎样治疗
腊月里的银杏果
骨关节炎氧化应激及干预的研究进展
重金属铅诱发机体氧化应激效应的研究进展
银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