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节
[摘 要] “三教”改革是对教师、教材、教法进行改革,是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基于“三教”改革背景下以职校语文第四册《故都的秋》一文为例,对抒情散文专题做了教學设计的研究,呈现出些许新特色:创设真实情境,结合专业特色,实施任务驱动,开展校内、校外两个课堂;课内比较阅读,课后群文阅读,培养高阶思维,构建抒情散文知识体系;引导赏读方法,用于实践写作,实现读写迁移,掌握抒情散文写作方法。
[关 键 词] “三教”改革;职教语文;抒情散文;专题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6-0133-03
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是各类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思维和审美等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与终身发展能力,为其最终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散文是形神兼备、意蕴深厚的美文,作为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更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而其中的现代抒情类散文,虽然文辞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但是由于没有贯穿全篇的结构情节,也没有一目了然的思想观点,只是弥漫着作者起伏的情绪、多变的心绪,因此抒情散文的教学在职教语文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笔者总结近年来的教学经验,鉴于对抒情散文专题的深入思考,着手进行关于本专题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创新。
一、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抒情散文教学
(一)抒情散文的特点、地位
抒情散文,是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或咏物言志。且大多以空灵飘逸见长,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它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抒情散文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体类别,在职教语文教学中占较大比重,例如,职校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自然的心迹”所收录的课文都是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完美结合,学生能够更准确地认识自然、关注社会、联系古今、审视自我,所以此类文体丰富的人文情怀、独特的艺术内涵都有着不容小觑的教学价值。
(二)抒情散文的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抒情散文阅读更注重纯文本教学,教师把较多的精力投放于语言或景物分析,例如,这个词为什么用得恰到好处?那个比喻是怎样的生动形象?此段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技巧方能惟妙惟肖?诸如此类甚是用心。但是过多的字、词、章、句的辨析以及文章内容的解读,会忽视学生对文本所蕴含情感的感受;只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会忽视学生拓展型思维的训练;单调的文本学习并不能与学生的专业特色、职业特点相结合,会忽视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教学侧重知识考查的影响,过于追求系统、完备的学科知识的传授,从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更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需求。所以,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抒情散文专题教学进行反思,需要对传统的抒情散文专题教学设计做出改变和创新。
二、“三教”改革背景下的抒情散文教学
(一)“三教”改革的背景内涵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要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事实上,高校确实在教学方面存在四个“投入不足”,即教学经费投入不足、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学生对学习投入不足,从而导致出现专业设置偏窄、教学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偏死等问题。因此,“三教”改革具有紧迫性和针对性。
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三教”改革的任务。“三教”是教师、教材、教法的统称,“三教”改革则是对教师、教材、教法进行改革。这是职教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进行教师改革,能够解决“谁来教”的问题,是根本;进行教材改革,能够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是基础;进行教法改革,能够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是途径。它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落脚点则是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抒情散文的创新教学
1.创设真实情境,结合专业特色,实施任务驱动,开展校内、校外两个课堂
《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根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理解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文化自信。真实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触动学生的情感,特别是具有专业特色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把思维置于实践中,把阅读置于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专业技能。例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郁达夫的名篇《故都的秋》时,教师是否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呢?课堂导入:“微博官微‘南京文旅’现推出了有关推广南京文化旅游特色的文案、照片和短视频征集活动,作品一经录用会支付相应的版权费用。同学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参加活动,但是景物角度怎么选、宣传文案怎么写,才能真正体现南京的文旅特色?可不可以从《故都的秋》中得到一些启示呢?”
职业学校与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应体现职业性、生活性与实践性,所以实施任务驱动,开展校内、校外两个课堂势在必行。任务驱动是教学方式的一种,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多个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总结学习过程。例如,教师可以发布:任务一:以小组为单位南京取景拍摄(金陵之美初体验);任务二:课堂直观筛选优秀作品(金陵之美我来选);任务三:学习文本《故都的秋》,重点在于作者如何选景怎样表达情感(金陵之美如何选);任务四:通过文本习得方法重新取景拍摄(金陵之美再体验);任务五:小组作品课堂展示,代表上台演讲拍摄理由,再次筛选最佳作品(金陵之美我再选);任务六:深入学习《故都的秋》,重点在于作者炼字凿句的特色表达与丰富多彩的情感蕴藉(金陵之美如何写);任务七:全班为最佳作品撰写文案,反复点评与修改(金陵之美我来写)。七个任务串起所有教学活动,完成这篇课文的整体教学设计,同时开展校内、校外两个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课内比较阅读,课后群文阅读,培养高阶思维,构建抒情散文知识体系
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进行阅读。抒情散文教学中,可以比较不同作品的写景表现手法,也可以比较不同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可以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比较不同作品的相似主题。群文阅读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构建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这里的“群文”是相对“单篇”而言的,但“群”并非“单”的简单叠加,而是运用结构化原理对多篇文本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形成结构化阅读。
课内比较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相关内容进行不断比较、对照、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拓展思维,又可以增加审美体验,提高鉴赏能力;课后群文阅读,实现了网络阅读与书籍阅读的有机融合,体现出将庞大信息快速高度整合、深度精细综合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学生发展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等高阶思维,构建抒情散文知识体系,最终在多样文本的人文滋养中,形成终身受益的核心素养。
例如,课内可选择同一作者不同作品,即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钓台的春昼》与课文《故都的秋》进行比较阅读。《钓台的春昼》创作于1932年,背景是九一八事变,看似作者游览山水景色的随意点染,暗含遁世归隐的软弱怯懦,实则是作者积极为人民入世,为国家而战的斗争心态贯穿始终,是“隐士”与“斗士”的冲突。《江南的冬景》创作于1935年,作者离沪去杭主要为了躲避上海高昂的物价和“白色恐怖”的威胁,江南冬景的明朗清丽是作者用来逃遁现实的世外桃源,但是风景越是清新秀丽越能表现出他对现实的失望至极,这是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情感把握,学生对《故都的秋》情感体会更为深刻,在以悲为美的写法中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与热爱。
课后则可选择描写同一座城市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如教师推荐篇目:张恨水的《北平的春天》、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汪曾祺的《北京的秋花》、林语堂的《动人的北京》、林海音的《秋的气味》、杨朔的《香山红叶》以及学生可从网上下载一篇当代描写北京美景的美文分享至班级群,进行群文阅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整合文章并找到关联点,异中求同,尝试总结北京的城市文化,并拓展延伸到自己所处城市的城市文化,如南京的城市文化。
3.引导赏读方法,用于实践写作,实现读写迁移,掌握抒情散文写作方法
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同时职教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审美发现与鉴赏”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品味语言艺术,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提升审美境界,在生活、工作情境中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现美、创造美。并且抒情散文结构多变,语言诗意,情感丰沛,以短小精悍的篇幅和优美细腻的语言唤起人对自然、生命的热爱,特别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非常适宜进行读写结合的迁移训练,所以教师应该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将赏读文本的方法与技巧运用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中。
例如,《故都的秋》的上一篇课文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可以让学生先比较写人的记叙散文与写景的抒情散文,在内容与结构的安排上有何不同,从而整体感知抒情散文的文体特点。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发现抒情散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与鲜明的时代性,郁达夫在文末深情地呐喊:“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直抒胸臆地写出了对北平秋天的不舍与热爱,全文所有秋景的清、静、悲凉也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此外,学生也会发现抒情散文在写作格式上没有严格的限制,自由随性,但形散神聚,这个“神”就是作者的情感,紧紧牵系在各个段落中。
在学生掌握文体特点后,教师则应重点引导学生推敲品味文本简练优美的语言,毕竟遣词造句是学生写作的必备技能。例如,可以从句式效果来分析“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整句与散句相结合,既整齐又不呆板,表意深刻、语势连贯;也可以从语言锤炼来分析,写南国的秋“一点点清凉,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表现出秋味儿不浓,与下文北国的秋作对比;还可以从修辞运用和色彩选用等角度来分析,学生可一一标记,细细体会,也可写作仿句。
最后在布置当堂作文之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总结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与语言风格,从文章的素材选择、材料组织、结构框架再到具体的描写刻画,进行模仿创作,真正实现读写迁移。
三、对后期教学设计的思考:以单篇构建专题,拓展学习容量
可以尝试通过对郁达夫《故都的秋》的单篇学习构建抒情散文专题教学,摆脱“照本宣科”式教学,既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又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由此获得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理论联系实际,容易使某种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形成体系。
抒情散文专题式教学可以通过对散文知识的有效整合,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容量,增强学习能力,使学生由有限知识向无限知识拓展。在专题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技能在由单一知识点向专题知识总结的轉化过程中得以锻炼,认知能力也在知识纵横梳理的过程中得以强化。通过专题知识体系的构建,能使教学目标实现全面化与层次化,解决难点和重点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对象化与意义化。
参考文献:
[1]赵东,宋德军.高等职业院校落实“三教改革”的几点思考[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12).
[2]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
[3]曾丽莉.高中抒情类散文教学内容及策略研究:以《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5).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