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困境与出路

2022-07-12 11:14吴素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6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资源校园文化

吴素娟

[摘           要]  隐性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极大地补充了显性教育的不足,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由于当前存在隐性教育理念尚未建立、隐性教育资源有待开发以及隐性教育机制仍需完善等问题,使隐性教育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所以,探寻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出路极其重要。

[关    键   词]  隐性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6-0013-03

在当前高校实际思政工作中,隐性教育没有被很好地认识,其作用也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存在理念尚未建立、资源开发欠缺以及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怎样去探寻隐性教育面临的困境使其发挥自身重要的功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隐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隐性教育,顾名思义,是和显性教育相对的,但是它和显性教育又不一样,它不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开展的,不是教师直接把教授内容传递给学生的形式,而是一种把教育目的潜伏起来不被轻易发现的教育活动。

(一)内涵

隐性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早在我国古代就得到了认同与实践。在我国古代教育中,隐性的教育方式得到了非常多的运用,如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或者烂熟于心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都是在实践中显示出了隐性教育的特殊作用,都是对隐性教育的价值肯定。隐性教育往往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是不直接显露的,是隐藏的,其教育形式是側面的、间接的,常采用‘迂回’‘渗透’的教育方式[1]”。换言之,隐性教育就是全方位渗透,将教育内容融入轻松快乐、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中,运用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有效果的教育方式,最终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看来,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把教育目的潜伏起来不被轻易发现的教育活动,更加注重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二)特征

隐性教育和传统的课堂讲授不一样,它具备自身独有的特征,这也是显性教育所没有的但却是真正需要的。

1.教育目的的潜隐性

潜隐性是指“将教育目的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中,使受教育者无意识地接受教育”[2]。隐性教育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不被轻易发现,隐性教育跟传统的课堂讲授不一样,在这里,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接下来的活动目的是什么,而是将其潜伏在学生的专业课程、校园文化生活以及其他实践活动中,如学校的校风校训、大学生的班级活动等。这样学生就会在无形中接受教学内容,并且能在自身的行为规范中运用,从而在无形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2.教育方式的渗透性

隐性教育的渗透性主要是指在隐藏教育目的之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还不干扰其他的教学活动,从而把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由于教育目的的潜隐性,所以隐性教育并不是直接进行的,它利用的是潜移默化的方法无形熏陶,并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方式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教育,一步一步地渗透,看似不存在又处处存在,并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产生积极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时代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育载体的灵活性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讲授,隐性教育的优势在于其没有各种条件的束缚,其载体也非常多变,可以根据教育者的需求随意转变教学形式。只要掌握一定的教育资源,拥有合适的教育载体便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将教育内容融入轻松快乐、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中。它既可以以大学生的专业课为载体,也可以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载体,可以说隐性教育的载体非常丰富且灵活。所以,通过隐性教育所开展的教育形式更符合大学生的要求,也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二、当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隐性教育虽然是一种补充形式,但其功能却是无法取缔的。反观现实,当前高校普遍存在比较重视见效快的传统的课堂讲授,在理念、资源和制度等方面没有很好地彰显隐性教育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尚未建立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还没有得到建立。高校大部分思政工作者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对其没有足够的认知和理解,也没有掌握科学系统的教育方法,他们没有意识要去开展隐性教育,因此也无法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此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时间长,见效慢,无法很快看到效果,致使部分思政工作者只关注到隐性教育的局限性而忽视其优势。因此,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以及科研的双重压力下,往往采用更加直接的理论灌输的显性教育。由此可以看出,隐性教育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思政工作者的正确认识,甚至存在着误区以及偏见。这样一来,就很难树立正确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其实践活动的指导也难以进行。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待开发

在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实践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并不高。一方面专业课程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殊不知,在大学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隐性教育资源,但在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部分专业课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把大学生思政工作归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认为与自己关系不大,只要教好自己的专业课就好,学生的思想行为与自己所授课程无关。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中的隐性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包含丰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既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如图书馆、教学楼等,又包括学校的软件设施,如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等。但是部分高校管理者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只是一味地追求毕业率、就业率等各种指标,对学校的隐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仍需完善

任何一项工作的良性运行都离不开完善的机制建设。然而,当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机制却不完善。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相比课堂教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可能耗费的资源相对多一些,因此高校隐性育人工作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然而,就目前来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经费的使用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对思政课教师进行招聘、培训等方面,却对类似于课程开发、专业拓展等隐性教育方面的物质投入不多。另一方面,评价机制不健全。前面提到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时间长,见效慢,无法很快看到效果,所以对其评价就很难,无法像考试成绩那样用数字去量化它的成效。而现在高校还没有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去判定隐性教育实践的进展,也没办法真正体现隐性教育的成效。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由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理念尚未建立、资源有待开发以及机制仍需完善等问题,所以要想看到隐性教育的实际效果,就必须树立科学的隐性教育理念、合理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及建立健全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长效机制。

(一)树立科学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高校思政工作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隐性教育理念,对其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义,消除偏见与误解。只有从观念上先接受它,才能进一步去了解它、运用它。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对于指导教育实践来说相当重要。高校思政工作者更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提升自我,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保证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隐性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隐蔽和全方位。因此,一方面要突出生活化理念。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实践时,要对他们有足够的了解,结合他们的所需所喜所想,以他们的现实生活为依据,与现实紧密结合、无缝衔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渗透的机会,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也就是说,教育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应该是接地气的、有生活气息的。另一方面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大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思维活跃,有主见有想法,接纳新鲜事物较快,但是同时他们的思维还不是很成熟。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为落脚点,把握其思想动态,尊重其个体差异,了解其真实需求,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思政工作者对这些理念应该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显示出隐性教育的优势,助力高校思政工作更好地发展。

(二)合理开发高校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在高校思政工作中,隐性教育的运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资源,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首先,要合理开发高校各类课程中的资源,使“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在高校各类课程中,不管是思政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承载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所以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资源。专业课教师也是育人主体中的一部分,要充分挖掘专业课中隐藏的思政成分,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相关联,形成教育合力。大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除了领悟学科知识外,还要学会科学合理地分析各类社会问题,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起价值观念、思想及行动的变化,并逐步培养和提高自身价值判断的能力及行为选择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隐性教育资源。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讲授之外,还应注重从课内课外挖掘隐性教育资源,不仅要帮助学生把专业基础与具体生活相结合,将书本所学转变为实际所用,还要注重“言传身教”,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师德师风建设,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目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其次,要合理开发校园文化环境中的资源。校园文化可以说是各种教育的载体,形式多样,资源丰富,这对于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相当重要。合理开发校园文化环境资源要做到:一方面要充分开发校园文化环境中的物质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和反映,所以,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反映着好的精神文化氛围,这就会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5]另一方面要充分开发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资源。合理开发高校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资源,使隐性层面的校园精神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的形成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学校的校风校训、校史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使学生在这些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自觉主动地了解学校,发自内心地喜欢学校。

最后,要合理开发利用网络中的资源。就目前的生活方式而言,遨游于网络世界的大学生早已离不开互联网的使用,他们的日常交往、购物、娱乐等都是依赖于网络。在网络世界中,我们不仅生活学习比较便利,获取信息也变得方便快捷起来,更何况网络世界中包含的信息更是应有尽有。当然,其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是高校思政工作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例如,国家大政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通过网络传播,大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接受,他们也会更加主动地去了解国家方针政策,掌握社会发展态势,感受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建立健全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长效机制

隐性教育的开发与运用不是短暂的探索就可以实现的,这是一項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要想让这项任务早日得到解决并投入使用,就必须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以保障实施,这样才能更快地看到成效。

首先,加大高校隐性教育投入力度。针对目前缺少高校隐性教育专项资金的情况,可以针对性地设置专项资金用于加强高校隐性教育的建设,比如,加强培训,促进教师对隐性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运用,这些培训费用做到专款专用。此外,还要完善相关物质保障,通过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分别对待,两者形式虽然不同,但在资金、物质等配比上应该不能相差太大。比如,提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场地、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等相关物质载体,确保相关活动的科学开展。

其次,完善高校隐性教育相关制度。在高校思政工作中,针对思政工作者的实际工作表现设置相应的奖惩制度,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对于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注重隐性教育运用且取得良好效果的工作者给予相应的奖励;反之,对在实际工作中仍旧只注重传统理论灌输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给予相应的惩罚,引导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到隐性教育的运用。

最后,健全高校隐性教育评价机制。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时间长,见效慢,无法很快看到效果,所以对于隐性教育的评价很难以直观且快速的方式去检验其实施成效。针对这种情况,要建立一种不同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

隐性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政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要更加重视隐性教育的运用。根据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寻找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出路,从而真正运用到高校思政工作中去,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探索的工程。

参考文献:

[1]周俊,肖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教育初探[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迟淑清.论蕴含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3][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5]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编辑 尹 军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资源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
米歇尔.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的隐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