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思瑶
[摘 要]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设置篇幅短小、趣味十足的小古文,这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充分把握小古文的文体特点,紧紧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核心素养所包含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核心维度,展开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助推学生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构建运用;发展提升
语文核心素养包含了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核心目标。进入高年级之后,小古文不再偏向于具体而鲜活的故事,而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消除阅读障碍、初步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则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在文本的文化特质上,从而更好地凸显统编版教材中小古文的教学效能,为推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应有的作用。
语文核心素养的首要元素在于语言的构建和运用。这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定位体现。小古文语言精练、生动精准,往往寥寥数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价值,其中不乏一些与当下语言习惯差异较大的句式,这些典型的句式蕴藏着丰富的表达技巧,深入感知、积极悦纳之后,对于学生感知文本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性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关注小古文中所蕴藏的独特句式,在多维朗读的过程中,感知其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并在积极内化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迁移实践,历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中就蕴藏着这样独特的句式: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這样的句子将形容词完全前置,重在凸显锺子期对伯牙琴声的赞叹情感以及“太山”的特征。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很多学生凭借自己的朗读,并不能真正发现并感受这种句式所形成的表达效果,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感受形容词前置所形成的表达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将这句话修改成为符合当下言语习惯的表达顺序:鼓琴善哉乎,若巍巍乎太山。教师朗读修改之后的语句,学生朗读原句,在鲜活对比之下,很多学生发现课文中的语句,将形容词“善哉”“巍巍乎”前置,起到了强调与突出的作用,使得锺子期的赞叹鲜活地展现在每一个读者面前。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则可以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的乐曲,将学生的身心浸润在乐曲优美的意境之中,相机想象:伯牙的琴声中除了高山与流水之外,还蕴藏着怎样的景物?并鼓励学生运用这样的语句,结合自己所想象出来的事物,进行句式的迁移训练:如,“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善哉乎鼓琴,习习乎若微风”……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正是抓住了“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这样的句式,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语句在调整了表达顺序之后的表达魅力,并在相同的情境之中展开想象拓展,在趁热打铁中组织学生进行迁移训练,推动了学生言语能力的生长。
语文核心素养第二维度则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与第一维度中“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有着紧密联系。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经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关注语言,就不能不关注学生内在的思维运作。无论是对文本语言的感知,还是基于表达层面的写作技巧,都需要以积极高效的思维作为支撑。对于小古文的教学,我们更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运转高效思维,推动学生联系具体语境,感知语言的大体意思,并洞察作者如此遣词造句的真正价值,从而成为小古文的知音,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
还以“伯牙鼓琴”中锺子期赞叹伯牙琴声的语句为例,课文中完整的原句是: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其中作者形容伯牙的琴声“若太山”时,运用了“巍巍乎”这三个字;形容伯牙的琴声如流水时,则运用了“汤汤乎”这三个字。这样的两组词语看上去文字不多,但却蕴含着鲜活的画面和丰富的意义。教师就不能将教学停留在理解这组词语字面意思的维度上,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将学生的感知停留在教材编者所提供的注释之中。而“巍巍乎”“汤汤乎”所形成的丰富画面,则完全不同。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需要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依托具体的语言文字,展开画面的探究与想象。比如,从“巍巍乎”中想象高山的连绵起伏、气势磅礴的状态;从“汤汤乎”中想象流水的横无际涯、波涛汹涌的场景。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不再仅仅将小古文的语言符号注入脑海之中,也没有机械地将注释中的意思,生硬地代入小古文的理解体系之中。而是通过想象画面、积极拓展的方式,激活了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在思维伴随的过程中,积极探寻了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内在意蕴,真正实现了对小古文语言思维的有效结构,有效地推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语文核心素养包含了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这是很多教师在从事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部分,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无法洞察审美与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美学符号,蕴藏着音韵之美、节奏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和形式之美,只有真正从审美的意识出发,才能真正把握语文的本质内涵。对于小古文而言,这种审美就显得尤为突出。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因此,这个单元中所编选的“伯牙鼓琴”这篇小古文,不仅有着鲜活的知音故事,同时更关涉到古琴这一独特艺术的内在魅力,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是对知音文化的洞察,都需要充分运用古琴所形成的独特魅力,将其渗透、融通在整个教学体系之中。
“伯牙鼓琴”这篇小古文主要描述了伯牙鼓琴与锺子期和瑟弹琴的和谐画面,但两人之间的知音故事,并没有能够在小古文中得以展现。因此教师需要将文本置放在故事背景之下,补充俞伯牙与锺子期相知相会的故事。而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则可以配置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在柔美音乐的浸润下,感受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并相机体会古琴所形成的艺术之美,同时组织学生迁移运用锺子期赞赏伯牙琴声的语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高效运用古琴曲《高山流水》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闭目想象,真正感受作者内在的言语特征,从而捕捉琴声中所蕴藏的伯牙想象的画面。有的学生从高亢激昂的旋律中,想象到高山的壮观与磅礴;有的学生从低回婉转的乐曲中,感受到流水的奔腾不息……学生正是基于课文中所描写的内容,对古琴这一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实实在在的艺术审美活动,起到了较好的推动性作用。
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不仅仅局限在语言的迁移和运用中,更在古琴所营造的浓郁文化氛围中,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体验,不仅仅为迁移和运用句式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同时更有效地感受了古琴独特的艺术之美,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妙用。
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5000多年的文化历史,蕴藏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小古文以短小精悍的形式、生动有趣的故事,成为统编版教材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大意的层面上,而需要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对接,积极打开并布局、放大小古文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故事情节的表面特征下,实现小古文教学的有效拔节。
这篇“伯牙鼓琴”讲述的是2500多年前,俞伯牙和锺子期的知音故事,不仅故事感人,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更是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中国传统知音文化。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就需要循序渐进地感知知音文化的独特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俞伯牙所赞叹子期的语句中,真正认识到知音不仅仅能从琴声中洞察对方的所思所想,更为重要的是借助于琴声,知对方之心,更了解对方之志。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相继拓展资料:“太山”泛指大山、高山,有时也专指东岳泰山。一代又一代文人常借助泰山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流水”一般指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文人常常借助黄河抒发自己博大的胸怀、非凡的气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通过这样的资料,学生了解到泰山与流水原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意有所指,是传统文化中高远的志向、博大的情怀的象征。回顾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文本意思和故事情节的梳理,也没有机械地定位于对人物品质和形象的洞察,而是引导学生穿越文本语言的樊篱,体会故事所承载的价值内蕴,有效继承和发扬了小古文中所蕴藏的丰富传统文化,将小古文所蕴藏的教学整体价值得到真正彰显。
参考文献:
[1]过常宝.古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涵[J].语文教学通讯,2021(25):4-9.
[2]张晓红.统编小古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0(35):61-62.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