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王慧
摘 要: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初中科学课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创新基础。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初中科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切实的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基础,积极创新科学课程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以多元化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全面落实减负增效根本目标,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提供有力帮助。本文基于双减政策,针对初中科学课程中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实践应用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双减;初中科学;信息化教学
引言:
初中科学是极具融合性的一门课程,其中设计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内容。基于双减政策的初中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课程特点,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技术,挖掘科学课程教学内涵,落实科学素养培养目标,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动脑思考能力,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科学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一、利用信息化技术,丰富课前预习活动
课前预习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当前的初中科学课程中的课前预习来看,很多学生习惯性地将预习重点放在文本表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己思维的深层发展,这就导致课前预习效果不理想。基于双减的初中科学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深入贯彻和落实以生为本原则,结合教学实际,科学制定课前预习任务,以多元化的预习活动形式,有效增强学生预习体验,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兴趣,让学生可以在丰富多元的预习活动中,不断地启发自身的科学思维,发展自己的科学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教学技术,以层递形式,将预习问题由浅入深,逐步深化,充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习惯,促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新知有所理解和掌握,有效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为课堂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以初中科学课程中“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程知识内容,教师就可以在课前预习环节中,让学生可以对生物体结构层次有一个初步惹事。比如教师提前制作课前预习课件,以极其生动、形象的短视频形式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功能、被子植物的六大器官等,充分促进学生对生物体结构层次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生物体结构层次理念,有效促进学生明确本节课程的重难点内容,从而让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环节中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有一个初步了解,全面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习效率。另外教师在利用微课技术辅助学生课前预习学习时,还需要将微课短视频与教学文本进行有机结合,将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以清晰、直观的方式进行呈现,促使学生在微课短视频的辅助下,明确自己的玉溪任务、预习目标,由此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提高课前预习有效性,落实双减政策,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1]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的初中科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缺少了一定的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局限性。而兴趣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性因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以声像并举、形象直观、能动会变得形式,有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以新颖、独特、趣味的教学资源,充分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滋阴学生的求知心理,让学生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更加自助的求知、探索,进而全面推进双减政策的落地,实现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综合提升。以初中科学课程中“力的作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为了更好地说明力的作用可以让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将足球运动员开角球,把球踢到球门前方,队友冲上用头将球顶向球门,被守门员鱼跃接住球的这一场景进行播放,充分烘托课堂氛围,同时促使学生可以在这一情境之中,客观地分析运动员在踢球、顶球以及接球时,足球受到力的作用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入分析和探索,促使学生可以明白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从而全面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促进双减政策下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综合提升。[2]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因材施教目标
双减政策下的初中科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深入贯彻以生为本教学原则,以分层式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習和发展需求,让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进步和提升,进而全面实现因材施教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以初中科学课程中“生物的结构层次”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程中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不同难度的教学课件,比如拓展型、提升型、基础型,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相应的学习任务,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自信心,提升科学课程教学效率。针对基础层次,教师可以介绍消化系统各器官名称、功能,人体结构、层次以及消化系统工作原理等,促使学生可以对本节课程基础知识有一个深刻认识和了解;提升、拓展层次,教师则可以在基础层次的基础上,融入一些课外拓展知识资源,促使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个人能力进行自主选择、自主消化,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发散和思维创新。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分层式教学任务,有效促进初中科学课堂的教学实效性,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发展和进步。[3]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将信息化教学技术有效融入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提升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力.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21):83.
[2]曹增楠.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打造初中科学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20(82):1-2.
[3]陈洪杰.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20(4):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