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武德教育资源分类与教学实践研究

2022-07-07 08:55陈照春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武德教育资源武术

陈照春,刘 伟

(1.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051;2.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1603)

课程思政既要求教师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融入各个学科课程中,也要求其深入发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隐性的方式运用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当中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各种积极思想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促进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还能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武德文化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资源,对武德文化中的教育资源进行分类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武德概念与武德教育资源分类的重要意义

1.1 武德的起源与概念

武德是道德的一个分支,早期武德的产生是社会道德在战争与搏杀中的体现。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需要一定的规则与道德标准来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部落之间的战争往往都需要冠以正义之名,人们逐渐习惯以德化的标准来衡量战争与争斗,对军事活动和各种私人争斗的约束标准慢慢地就演变成了原始的武德。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中,武德指的是在从事武术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习武群体的行为规范和要求的总和[1]。武德是整个习武群体所要遵守的社会道德标准,这种标准往往以教化为主,被凝练成句,以便于习武者记忆。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心正则拳正,心邪则拳邪”[2]等。这些武德标准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但对初学者来说,这些武德标准似乎有些混乱,需要对其分类整理。

1.2 武德教育资源分类的意义

首先,武德教育资源的分类有助于丰富武术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内容,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武德是中国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中,不断地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与营养,从而逐渐形成的、对习武者具有约束力的道德准则[3]。积极发掘武德教育资源,将“技”与“德”相结合,丰富了武术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发掘武德教育资源是对武术教学中课程思政内容的丰富与发展,武德教育资源的运用有利于在武术课程中开展德育工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其次,武德教育资源的分类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武德文化。对武德教育资源分类进行研究与梳理,就是对传统的武德文化进行筛选与整理。传统的武德文化既有先进的一面,又有落后的一面,相对于好勇斗狠等消极面来说,武德文化中的爱国、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以及自强不息等精神,都是武德文化中的积极面。基于此,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用扬弃的态度,辩证地吸收武德文化的教育资源。

2 武德教育资源分类

武德从属于社会道德,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结合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武术教学实践,本文从四个方面归纳整理武德教育资源,分别为爱国思想教育资源、吃苦耐劳精神教育资源、诚实守信教育资源和创新教育资源,如图1所示。其中爱国思想是习武者的立身之本,在这个基础上,习武者内求诸于己,要求其吃苦耐劳;外求诸于人,要求其诚实守信;放眼于未来,要求其不断创新发展。

图1 武德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分类图

2.1 武德中爱国思想教育资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特质,承载着共同的民族精神基因,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敌外侮,始终保持勃勃生机的精神支柱”[4]。武德文化中饱含了丰富的爱国思想教育资源,大多表现在军事武装斗争与抵抗外族侵略方面。

历代武德文化中都强调爱国思想,最为典型的是宋代和明代。宋朝自建立之初就受到辽的威胁,而明朝建国之初也受蒙古人的威胁,因而两个朝代的将士们均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也表现出与军事武术行动相结合的特点。宋朝的爱国将领如杨家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他们为国家利益而牺牲小我的爱国主义精神被世人所传颂。明朝时北方的蒙古政权南下侵扰,还有东南沿海倭寇的入侵,使得明朝的军事著作尤多,如《纪效新书》《白豪子兵》《兵经百篇》《车营扣答合编》《兵经》等,这些军事理论著作也蕴含了丰富的武德文化元素。那些不畏强敌,保家卫国的精神,正是爱国主义武德文化的体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义和团高唱“还我河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5]等歌谣,使用冷兵器与洋人英勇搏斗,表现出了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2.2 武德中吃苦耐劳精神教育资源

任何一种中国武术,要想习得一丝一毫的真功夫,都必须要付出血与汗的代价,武术训练过程的艰辛,也培养了习武者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武术练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速成的,习武者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反复的练习,有句俗语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6]。只有经过千百次的训练,才能有所成就。例如,清代武术家丁发祥在名师的指点下练习巴子拳,一练就是三年,即使在外出跑镖时,仍然坚持练功。霍元甲从小体弱多病,父亲禁止他习武。但他经常晚上躲在偏僻的树林里刻苦练习,长期坚持,终成一代宗师。

另外,武术谚语中也含有丰富的关于吃苦耐劳的精神资源,如“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深功出巧匠,苦练出真功”“一日练一功,一日不练十日松,久练为功,搁下稀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若要功夫好,一年三百六十早”等谚语,都折射出做人要持之以恒、自强不息的高贵品质。

2.3 武德中的诚实守信教育资源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大力倡导公民要诚实守信,讲信用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武德中更是重视习武之人的“信”,司马迁在《游侠列传》言:“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7]。《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在华容道上遭关羽截击,谋士程昱认为关羽是一个知恩图报、信守承诺的人,因而让曹操在关羽面前哭诉,关羽虽已立下军令状,但见曹军凄惨之状况,于心不忍,于是放走了曹军。关羽放曹操正是他重守信、重情义的表现。清朝镖局最讲究的就是“忠诚守信”。如兴隆镖局、会友镖局、玉永镖局、广盛镖局、同兴公镖局等,他们不仅有武艺高强的镖头镖师,还有严格的行规,受雇主所托,就必定要信守承诺,将雇主货物平安、如期的送达。精武会、体育会的会章规定“精武之言行坐言起行证从事实,精武之守信一言诺重于订诺”[8]。

诚实守信既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大学生个人必须具备的素养。教师将武德中诚实守信的教育资源和课程思政的要求融入武术课堂教学中,既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又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4 武德中的创新教育资源

创新精神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9]。任何一种武术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发扬光大。

武德文化中有着众多创新的案例,如在中国武术界享有盛名的通背拳,从晚清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各门派之间相互吸收学习,每代传人不断创新,才能经久不衰。清嘉庆年间,祁老威在山东罗师傅处习得罗家枪,回乡后又传给其侄祁信,祁信在罗家枪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罗家枪与梨花枪相结合,初创“祁家大枪”,而后祁信的儿子又将其他拳法与枪法融入大枪,发展成祁家通背拳[9]。祁家通背拳的发展历程正是秉持武术发展的创新思想。陈式太极拳第十四代传人陈长兴,将陈式太极拳传给杨露禅,杨露禅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编了杨式太极拳。后来的吴式太极、武式太极等都是在太极拳原有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各种武术派别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创新才是武术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3 课程思政背景下武德融入高校育人过程的实践路径

3.1 武术教师在武术课程教学中践行武德教育

首先,合理调整武术课程教学目标。以往武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着武术技术的学习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如今,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在武术课程教学目标中增加武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武术教师要践行武德,为学生做示范。武术教师是武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除了要提高并丰富自己的武德知识以外,还要在教学及生活中践行武德,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第三,在武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武德宣讲。武德不是抽象的,每一种武德内涵的提炼都有具体的武术典故作为支撑,教师要充分掌握武术典故,在课堂环境中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运用这些武术典故,如讲到爱国主义精神时可引用戚继光、霍元甲、义和团等相关的武术典故,在其中提炼武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在教学中将武德文化中的爱国思想融入课堂,一方面可以丰富武术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配合当下课程思政的要求,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武德文化中生动鲜活的爱国事例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勉励青年一代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精神时,可引用武术家长期坚持习练武术而终有所成的案例。武德故事对学生来说充满趣味性,又比较新颖,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摆脱理论性枯燥无味的课堂模式,从而提高学生诚实守信、尊师重道、刻苦练习、不断创新的素养和能力。

3.2 学校武术社团在训练和宣传中融入武德教育

学校武术社团或武术协会是学生组织的课外学习团体,其学习武术的时间和次数要比武术课多,因此武术社团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高校的武术社团指导教师要求学生教练员带领新成员进行武术练习时要践行武德规范,比如在合适的场合行抱拳礼,并以武德谚语、武德典故等内容向新成员展示武德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在武术社团中营造崇尚武术、传承武德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氛围,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与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同时,学校武术社团或武术协会训练时可充分运用武德中吃苦耐劳精神教育资源,不仅增强了社团训练的感染力,还契合了课程思政的目标,武术训练不仅重视“技”的传授,更要有“德”的培育。当下大学生存在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等问题,武德文化中的吃苦耐劳精神能够很好地感染学生,培养学生顽强的品格和永不言弃的精神。

此外,武术社团要注重自身的武德宣传。合理的宣传能够提升武术社团成员对武德文化的共识,让社团成员在践行武德文化时影响到身边同学。如练习太极拳的学生在了解了各式太极拳的发展脉络以后,充分认识了创新对太极拳发展的重要性,也领悟到太极拳大师在练拳过程中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把这些武德精神内化后,再对他人宣传讲述,可以使更多人受到影响。

3.3 学校运用各类媒介在宣传中体现武德文化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高校应在校园文化相关方面增加武德文化比重。首先,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各个高校也都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部门,可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武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非常重要,武术家们在武术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创新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武术技艺的同时,激发其敢于开拓、不怕失败、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国家与民族未来的重任,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很多高校每年都会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其中有爱国主义电影欣赏和各类体育比赛,可以播放如《精武英雄》《霍元甲》等武术题材电影,让学生感受到武德文化的熏陶。第三,通过举办武术类的赛事,弘扬武德精神,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武德文化。此外,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网等平台宣扬武德文化,介绍武术名家典故,助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猜你喜欢
武德教育资源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武术课堂核心素养之武德教学探讨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武术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