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 要:學校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更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银川市第二中学在实践探索中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建构了以人文素养课程、生涯发展课程、社会参与课程、创新竞赛课程、国际融合课程和体育艺术课程为内容的六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并在课程评价、教学创新和教师培养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完善三级课程管理提供了实践智慧。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校本课程体系;实施路径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建设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办学的质量。《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明确指出:“要完善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注重发挥课程在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中的作用[1]。”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新的课程结构由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三部分组成,其中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这为国家课程校本化打开了缺口、留下了接口。核心素养时代,如何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建设,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银川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银川二中”)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为例,探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为完善三级课程管理提供实践智慧。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1.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
普通高中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而设置,选择性必修课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需要而设置,而由学校开发设置的选修课程,立足于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是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2]。
2.实施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的课程结构和形态要进行调整和完善,要构建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育组织模式,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校本课程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特殊的作用,为此,银川二中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设计并建设校本课程体系,以期为时代新人适应未来社会和发展奠定基础。
3.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
囿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普通高中在办学思想、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等方面大同小异,多数学校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而学校的办学特色,是通过课程建设集中体现的。银川二中从在必修课程中实施“导学案教学法”到“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就是要通过完善课程设计,改变师生的实践样态,提高学校品质,逐渐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六位一体的校本课程体系
1.课程目标
银川二中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具体、具有特色的育人目标:培养胸怀大志、脚踏实地、自主发展,具有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结合育人目标,学校明确了促进学生个性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形成的校本课程总目标。
一是促进学生成长(特别是个性成长),学生既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需要独特的个性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人与生俱来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体,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禀赋[3]。教育的个性化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引擎和动力。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就在于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3]。在过去的很多年,教育往往立足于社会的普遍要求,更多地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对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
二是促进教师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等,从而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使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走上一条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路径[4]。
三是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学校特色的最终体现,教师发展(特别是专业发展)是学校形成特色的基础[5]。学生全面成长(特别是个性成长)、教师发展(特别是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等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
2.课程结构
为了发展和培养当代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依托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学校建成了“六位一体,层层深入”的校本课程体系:“人文素养课程、生涯发展课程、社会参与课程、创新竞赛课程、国际融合课程和体育艺术课程”六类课程,每一类课程又分为三个发展层级(如表1)。
人文素养课程主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底蕴。强调能学习了解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等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拓展视野,丰富精神世界,发展成为有丰厚的文化积淀、追求真善美的人,如“中国古典神话故事欣赏”“民国大师风采”等。
生涯发展课程主要是通过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并不断进行调试,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管理好情绪,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品格,了解生涯理论,并结合个人兴趣与特长,做好生涯规划,努力使自身价值实现最大化,如“中学生领导力”“阿德陪你逛大学”等。
社会参与课程主要是在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自身所生活的环境,包括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更多的是校园之外的社会环境。通过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自身生活的环境,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社会知识,自觉参与社会体验和服务,能够处理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如“走进二中”“神奇的宁夏”等。
创新竞赛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知识,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储备,在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等科学精神,如“数学建模与MATLAB软件”“生活中的数学”等。
國际融合课程主要是通过了解、积累一定的多元文化知识,开阔视野,形成国际思维,遵守国际规则,并积极参加各项国际研学活动,学会与不同国家的人交流、沟通,如“趣谈英美节日文化”“看美剧学英语”等。
艺术体育课程主要是通过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等,为学生呈现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于某些课程、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行动力,脚踏实地,自主发展的潜力,形成独立乐观的个性,如“足球基本传球战术与边路进攻基础配合”“电影里的心理学”等。
三、校本课程体系的实施路径
1.建立“课程——教材——教学——评价”一体化课程实施路径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学校和学生同时参与,共同开发和制定基本的教与学的素材,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取具有正能量、能发挥积极引领作用的内容,体现学科特点、课程目标要求,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与成长需求,能对教学方法进行指导。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考,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营造学校的特色文化[6]。
以生涯校本课为例,基于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组建了由分管德育的副校长牵头,德育工作处、团委、心理健康教师等为主体的生涯规划校本课程教育团队,认真研究生涯规划相关理论和各地区先进经验,确立了“银川二中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12345:1支队伍,2个阵地,3门课程,4大活动,5个关键点),具体如下(如表2):
依照课程体系,各部门分工合作。心理教师负责生涯必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初步制订了包含兴趣爱好、性格趋向、能力特长、价值追求四个方面的自我探索课程和涉及职业、专业、社会等几大方面的外部世界探索,目前已经在高一年级探索实施。德育工作处和年级组负责必选活动的组织实施,四大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自我整合。目前学校已经开展了“遇见未知自己——自我探索报告”和“走进缤纷世界——生涯职业探索”主题活动。自我探索报告是自我探索的整合,而生涯职业探索是探索结果的实践,学校结合学生的探索结果,开发家长资源,以生涯短课程形式,组织学生在机关、企业等领域参观、实践,在深度体验中检验自我探索的可行性,同时也呈现了课程体系的实效性,起到了课程评价的作用。而评价结果又反过来指导修正学校的生涯课程体系,从而形成了一个从课程体系开发——教材研发——教学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体系开发的一体化过程。
2.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和保障机制
银川二中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依托教师,学校最大限度地给予教师资源、经费等支持,创造机会让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交流,以此激发教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积极性。高校教育院所支持举办的课程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银川二中在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中积极争取到了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支持,使校本课程的研发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课程理论方面的培训,对课程体系的层次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同时,学校也积极与区、市教考研机构沟通,争取专家支持。在保障机制方面,银川二中完善了校本课程的管理系统,成立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团队,制定了《银川二中校本课程方案》,完善了《银川二中课程审议制度》等政策文件,开展校本培训,指导教师编写《课程大纲》,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监测。
3.加强校本课程教师培养与培训
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是教师,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校本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最终走向。随着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我们从教师的课程专业意识、课程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培训。培训以全校性讲座和集体备课两种形式进行。
在每学期开学初的校本培训中,学校主管教学教研的副校长以讲座的形式,从学校校本课程开设的现状、建设校本课程体系的背景、校本体系的框架及校本课程标准等各方面给教师进行了讲解,让教师既明白“为什么”,又知道“怎么做”。在讲座中,以特级教师为例,让教师充分认识到,一位有课程专业意识的教师会带领学生走进学科的殿堂,更能带领学生学会学习、开阔思维,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最终走向更高远、更广阔的人生殿堂。而这种能力要求教师不仅能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课程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而且对课程的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和价值、学生心理特征、教育环境等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
教师的课程能力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学校努力给教师搭建平台、提供资源,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同时不断完善学校集体备课制度,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以备课活动为平台,课程开发人讲思路,教师集体讨论、共同打磨,形成了良好的研究、学习风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
[3]王淑芬.校本课程建设的困境和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6).
[4]肖炬元.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6).
[5]张燕.论校本课程文化构建[D].河南大学,2010.
[6]秦建国.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打造特色教育品牌[J].基础教育参考,2019(3).
课题项目:宁夏第五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银川二中校本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的研究”(JXKT-ZH—05-015)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