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丽
荆州市沙市区人民医院内科,湖北荆州 434000
2 型糖尿病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为胰岛素分泌缺陷,导致糖代谢异常及相关代谢紊乱,对患者正常生活带来极大困扰,威胁其身体健康[1]。 二甲双胍为治疗该病的常用药物,有助于强化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患者糖代谢情况[2]。 但报道显示,单纯应用二甲双胍治疗效果不明显。格列齐特为第二代磺脲类口服降血糖药,可对胰岛素的分泌进行刺激,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与双胍类降血糖药合用效果更佳[3]。吡格列酮属于胰岛素的增敏剂,可有效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还可减少胰岛素抵抗,疗效明显。但目前,临床关于格列齐特或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 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报道极少, 且探讨并不深入。 鉴于此,该文于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选择该院门诊收治的92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门诊收治的2 型糖尿病患者92 例,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6)、观察组(n=46)。对照组男26 例,女 20 例;年龄 48~70 岁,平均(59.00±8.12)岁;病程 3~10 年,平均(6.50±1.12)年;体质指数 20~26 kg/m2,平均(23.00±1.12)kg/m2。 观察组男 25 例,女 21 例;年龄 47~70 岁,平均(58.50±8.10)岁;病程2~11 年,平均(6.50±1.10)年;体质指数 21~25 kg/m2,平均(23.00±1.10)kg/m2。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文献[4]中2 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关于2 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者;具有多饮、多尿、消瘦、疲乏无力等症状;餐后2 h 血糖值≥11.1 mmol/L、 或空腹血糖≥7 mmol/L;患者或家属知情且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具有脑血管疾病者;1 型糖尿病患者;具有糖尿病并发症者;合并严重恶性肿瘤疾病者;近期服用降脂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者;易过敏体质者;认知功能障碍者;临床资料不全者;依从性不佳者。
对照组:二甲双胍+格列齐特:给予患者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国药准字H20178002),餐后30 min口服,500 mg/次,3 次/d;格列齐特缓释片(国药准字H20103015),早餐前 30 min 口服,60 mg/次,1 次/d。持续治疗12 周。
观察组:二甲双胍+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给药方法同于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国药准字 H20070060),餐后 30 min,15 mg/次,1次/d。持续治疗12 周。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糖脂代谢指标,胰岛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
糖脂代谢指标检测方法:采用血糖检测仪,对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 2 h 血糖(2 hPG)值进行测定;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3 000 r/min转速离心处理,持续10 min,选取血清,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
胰岛功能测定方法: 应用全自动分析仪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以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β 细胞功能指数(HOMA-β)。 HOMAIR=FPG×FINS/22.5;HOMA-β=20×FINS/[FPG-3.5]。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头晕乏力、嗜睡、水肿。
治疗总有效率判定标准:显效:患者多饮、多食等症状消失,血糖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多饮、多食等症状明显缓解,血糖值有所降低,但未至正常水平;无效:患者临床症状、血糖均未发生任何变化。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5]。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治疗前,两组糖脂代谢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糖脂代谢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糖脂代谢指标对比[(),mmol/L]
表2 两组患者糖脂代谢指标对比[(),mmol/L]
组别对照组(n=46)观察组(n=46)t 值P 值FPG治疗前 治疗后2 hPG治疗前 治疗后TC治疗前 治疗后9.34±2.08 9.38±2.06 0.093 0.926 7.15±1.41 5.35±1.20 6.594〈0.001 12.80±3.80 12.83±3.77 0.038 0.970 9.36±1.33 7.46±1.20 7.194〈0.001 8.66±1.18 8.67±1.16 0.041 0.967 6.59±1.12 6.02±1.03 2.541 0.013 TG治疗前 治疗后6.61±0.88 6.60±0.89 0.054 0.957 5.26±0.56 4.60±0.54 5.754〈0.001
治疗前,两组胰岛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胰岛功能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胰岛功能对比()
表3 两组患者胰岛功能对比()
组别对照组(n=46)观察组(n=46)t 值P 值FINS(μU/mL)治疗前 治疗后HOMA-IR治疗前 治疗后13.30±4.15 13.36±4.18 0.069 0.945 9.76±3.43 7.50±2.96 3.383 0.001 4.28±0.44 4.30±0.43 0.220 0.826 3.13±0.35 2.04±0.33 15.368〈0.001 HOMA-β治疗前 治疗后56.93±22.30 57.41±23.10 0.101 0.919 70.01±16.20 77.58±16.20 2.241 0.027
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不断变化,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其中2 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 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6]。 对于2 型糖尿病,临床主要以提高机体胰岛素敏感性、改善机体胰岛素β 细胞功能为主要原则。二甲双胍为一线的降糖药,该药的药理作用主要为:经由肝细胞膜G 蛋白,使胰岛素对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抑制性有所恢复,从而减少肝糖原的异生、肝脏葡萄糖的输出,以促使肌细胞葡萄糖的无氧酵解,使肌肉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明显增加,最终有效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7]。 但报道显示,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胰岛素抵抗,促使葡萄糖利用率降低,单一用药效果不明显,有待进一步改善[8]。
目前, 临床对2 型糖尿病治疗方案的研究主要包括单一用药、联合用药的效果对比,但关于两种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报道较少。该文研究发现,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 数据提示,与格列齐特联合二甲双胍比较,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的治疗效果更明显。研究结果还表明,经12 周的药物治疗后,两组的糖脂代谢指标、胰岛素功能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提示,两种联合治疗方案均有一定效果,但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对2 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更明显,可显著改善患者糖脂代谢情况与胰岛功能。分析原因:二甲双胍是一种二肽胺肽酶Ⅳ抑制剂, 该药可显著减少肝糖的产生,使人体肠对糖的吸收有所降低,还可使外周组织中糖的摄取、利用明显增加,从而有助于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9]。 在此基础上应用吡格列酮,即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物,可明显减少外周组织与肝脏胰岛素抵抗的作用[10]。 吡格列酮药理作用为:有效阻止高血糖对酪氨蛋白激酶的毒性作用,有效促进胰岛素受体底物-1 的磷酸化,从而提高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该药还可使外周组织葡萄糖转运体4 的表达明显增加,并向细胞表面移动,增加其活性, 从而有利于提高葡萄糖的摄取与转运能力。 两种药物联合应用, 可使其药效发挥协同作用,显著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且不会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11-13]。 该文还发现,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该数据提示,与格列齐特+二甲双胍治疗方案相比,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的药物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对2 型糖尿病患者,与格列齐、二甲双胍联合方案相比,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药物效果更明显,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糖脂代谢情况与胰岛功能,且安全性更高,价值显著,可进一步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