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学飞 徐慧玲
摘要:“双减”背景下借助微课将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融合,可以更高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以课前、课中、课后等方面结合课例谈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合理恰当地利用微课辅助教学,实现翻转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到科学“减负”,提质增效。
关键词:双减 翻转课堂 微课 核心素养 高效
引 言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重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并要求采取措施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利用微课构建翻转课堂,能切实做到“减负提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微课视频作为课程的载体,微课视频资源的录制和合理运用是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历史微课视频作为一种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资源,通过设计、录制、使用微课,把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把部分知识从传统课堂上分离出来,转移到课前或者是课后来完成。这样可以增加课堂上交互学习的权重,以实现最大化的预习时间和高效化的课堂学习,从而实现课堂的翻转。借助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微课开发和利用,可以充分展示历史学科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历史这一学科。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是非常灵活的,可以根据教学设计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使用,从而最大化地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实现翻转课堂。以下,笔者对课前预习、课堂补充、课后巩固和课外拓展几个环节一一进行探讨。
一、利用微课课前预习,奠定翻转课堂基础
通过设计和录制的微课视频对学生进行课前辅导,可以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同时也能更好地为实现翻转课堂做好铺垫。翻转课堂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传统历史课堂的一种发展和创新,利用微课将课堂上的知识传授翻转到课前,从而为课堂师生教学活动奠定基础。例如,在九年级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时,我们会把历史知识进行专题化归纳和汇总,其内容具有线索清晰、课堂容量大的特点。在以往的课堂教学环节,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使得有些主干知识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而课前做足“功课”,紧紧围绕复习专题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设计并录制一节专题预习微课视频,通过这一媒介,实现学生提前预习,提前熟悉并掌握相关主干知识的目的,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九年级中考专题复习课《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为例,“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涉及的知识具有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中外关联、古今贯通的特点。如果不能做好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是很难通过一节45分钟的复习课,就实现让学生准确把握相关知识的教学目标的。所以设计相关课前预习微课视频,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微课设计第一部分先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现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把世界文明历史整合为三个历史时期(见表1)。
微课设计第二部分以空间为线索展示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将人类文明的交流分为三个方向:中华民族内部的文明交流与碰撞、东方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通过对文明交流的三个方向的分析,学生认识到在历史的长河中文明交流的过程既有和平的交往也有暴力的冲突,两种方式共同推动了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认识到“文明必须通过交融才能发展,没有交融就没有文明”,文明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在课前通过这种预习型微课视频资源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活动开始前就形成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时空观,完成对相关线性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同时借助微課视频中所设计的问题,学生逐步深化思考,整体把握线索,能够更好地吸收课堂教学知识。
二、依托微课突破教学难点,凸显翻转课堂主体
《意见》要求,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翻转课堂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所学知识的内化吸收以及能力建构,实现素养的提升目标,完成对教材隐性知识的深度挖掘与思维能力的提升才是翻转课堂的核心。而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这一目的的重要保证就是要成功突破相应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相关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构思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改变教学内容的展现方式,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水平,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和整体的教学流程而精心设计一节微课视频,往往可以有效地推动教学。微课具有内容丰富、声文并茂的特点,可以有效地降低学习负担,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提高教学效率。因为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通过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学生会对相应知识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那么我们应该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推动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内化和吸收上。
例如:在讲授1901年列强与清政府所签署的《辛丑条约》及这一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时,教科书说得非常简单,只用了“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一句话结束了这一课题。为了让学生明白《辛丑条约》是如何影响中国,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我们在教学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分析和讨论。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这就使得教师往往因为时间的原因不能详细地进行分析和讲述,从而导致学生对《辛丑条约》的影响认识不够深入,对知识的理解流于表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在教学中针对这一个问题,为解决课堂时间有限和知识体量大之间的矛盾,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简短的微课视频,实现难点的突破。这节微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部分来进行设计(见表2)。
这样的微课设计,既实现了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又实现了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的教学目标。
三、利用微课课后巩固,保障翻转课堂质量
《意见》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全面压减作业的总量和完成作业的时长,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初中学生的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我们在课后的作业布置上也可以采用录制微课的方式,精心设计微课内容进行课后的知识巩固,这样的作业布置方式既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课后巩固型微课视频的设计,在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分层、弹性和个性化的特点,这样的微课既可以通过课堂重点知识延伸的方式进行拓展,也可以围绕相关习题进行延伸,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是对学习效果的反馈。总而言之,课后巩固型微课内容和展示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应殊途同归,即都应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学科素养。
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文艺复兴运动》一课为例,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在教学中突破“人文主义”这一内容时,因为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使教师在课堂中即便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讲解,教学效果往往还是差强人意。那么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发挥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通过微课创设关于文艺复兴时期历史情境的辩论,以帮助学生理解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从而体会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这节微课我们可以以问题方式进行逐层推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设计(见表3)。
通过微课视频来搭建历史情境,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更易于学生掌握抽象的历史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四、利用微课课外拓展,巩固翻转课堂效果
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来实现的。以史料实证能力素养的培养为例,史料实证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借助对材料的解读来呈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借助微课资源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有利于解决考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材料解析题解答的问题。制作关于材料解析的微课,让学生课后观看,可以突破相关的历史知识难点并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夯实基础知识,厘清历史知识脉络,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复习古代亚非文明专题时设计《四大文明古国说》微课,作为对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巩固,通过对四大文明古国说法的进一步辩证探讨,一方面可以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微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对祖国历史源远流长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为史学界普遍认同,并被我们大家所熟知和认可,但在国际上仍然有部分史学家不认可这种提法,没有形成完全共识,“四大文明古国”的提法是否科学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讨论。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以培养学生历史的思辨性为目的,以“四大文明古国说”的合理性为主题进行微课探究,从对“四大文明古国说”的质疑,“为什么质疑?”“四大文明古国说”的流传三个方面制作一个微课,通过呈现“四大文明古国说”判断的标准和说法的起源相关的史料,来引导学生根据史料思考辨析,从而得出:无论是说法的提出还是对说法的质疑虽都有其合理性,但“四大文明古国”这样的历史认识或文化现象,其影响力却是非常巨大的,在提升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拓展他们对文明的进一步认识。
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和使用微课,把历史课堂进行“翻转”,必然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消除传统课堂效率低下的弊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学科特点和魅力。无论在教学的何种环节使用微课,其共同目的都是以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必备的历史核心素养为根本。微课突破时空限制的特性,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知识的内化,引发深度思考,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同时,教师也要做好对学生微课使用的方法引导,尤其是课前预习型微课和课外拓展型微课。历史学科是一个传统学科,历史微课是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载体和资源。目前,我们课题组致力于在“双减”背景下利用微课与历史教学之间融合的探索,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从根本上减轻广大学生的历史学习负担,实现课堂的高效学习和提质增效的教学目标。如何使历史微课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如何借助微课更好地将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融合、如何更高效地實现个性化学习,将是我们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钱乘旦.文明的冲突与融合[J].探索与争鸣,1994(8).
[2]夏辉辉.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古代近代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