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数学教学细节 助推学习能力培养

2022-07-05 12:11陈亚琴
关键词:教学细节思维发展学习能力

陈亚琴

摘   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师的使命职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琢磨教学细节,让学生在细节中获得学习创新的动力。还应重视类似思想的渗透,以数学思想引领学生综合能力的有序发展。同时,还得引导学生进行应有学习反思,在不同思维碰撞中提升学习感悟,助推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细节;学习能力;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19/22-0043-03

对于一个学习者而言,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话题。因为学习是伴随着终身的,也是无止尽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不断帮助学生发展和提升学习能力的意识,并能够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之中,从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计算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合作交流、抽象归纳能力、创新意识等都能获得应有的发展,也使得数学素养在学习中得以全面提升。

一、打磨问题细节,咬定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是学习的生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通过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探究之中,让他们在不同的数学现象或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诱发学习创新,助推学习向纵深延展。同时,也能使数学学习能力在研究中得到发展,获得提升。

如在六年级“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教学时,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活动中审视问题、反思问题,从而在思辩中获得灵感,激发其学习创新,使得学习顺利推进。

师:经过热身学习活动,大家的表现很不错。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你打算如何计算出它的面积。

生1:这是梯形,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2厘米。面积计算还没有学过。

师:你的介绍是正确的。它的面积计算是没有学过,但老师希望你能挑战一下!

师生的对话,引发学习讨论和学习尝试。

生2:我认为,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是3厘米,高2厘米;三角形底是5-3=2厘米,高也是2厘米,所以面积是3×2+2×2÷2=8平方厘米。

生3:我们是分成的两个三角形,一个底是3厘米,高是2厘米,另一个底是5厘米,高是2厘米,面积也很容易得出来。

生4:我们是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小三角形,可以把两个小三角形移动拼成一个底是2厘米、高2厘米的大三角形,这样就和第一个同学的方法差不多了。

师:真了不起!但这是一个规划的梯形是吧!那变一下,你还能计算吗?能通过刚才的策略找出其中的数学规律吗?

案例中,教师打破常规,沒有直接引导学生去仿照教材的编写去探究梯形面积计算的规律,而是把新知的学习牢牢地建立在复习与尝试的基础之上。通过具体的梯形展示,让学生创新想象,去探寻这个梯形的面积计算。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学生精彩的表现,他们尝试着把不熟悉的梯形,逐步转化为已经知道的图形,从而实现学习的突破。当学生长此以往坚持去思考不同的策略,探寻不一样的路径,就会使创新学习的种子得以生根发芽。

二、渗透类比思想,助推抽象能力发展

类比思想是学生打开另一扇窗户的金钥匙,也是助力学习不断深入的思想武器。数学家波利亚的“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就是经典的、权威的的论述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因材施教,有机地渗透类比思想于教学之中,让学生学会用熟悉的知识去探究生疏的问题,从而激活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抽象思考力。

如在四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时,教师就应关注学情,充分把握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规则的理解状况,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铺垫,使得他们的经验、思维都能得以激活,从而助推新知学习领悟的深入。

师:刚才练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计算,大家做的很好,方法也理得清晰。那如果老师把题目稍加改动下,你还会计算吗?(把练习题360÷5改成360÷12)

生1:这里的除数是两位数了,如果先看被除数的最高位只有3那是不行的,所以要先看前两位了。

生2:对!原来除数是一位数,只要看最高位,现在变成两位数了,要用36÷12,所以这题的商是3。

生3:不对!这里是36除以12,除到了被除数的十位,商就应该写在十位上,所以3应该写在6的上面,这题的结果是30。

生4:对的!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总体是和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是相似的,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商是0。

生5:验算方法也是一样的,这题用3×12得36,用30×12得360,发现刚才同学的说法是科学的。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学习是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之所以学生记得不清、用的不当,笔者认为,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不当,新的经验升级不够等因素造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入类比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从已掌握的知识中去探寻新的知识,领悟新的规律。

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策略,让他们逐步探究这样的除法第一步算什么,与之前的学习有什么相同之处,还有什么特殊之处;第二步怎么算、怎么验算、余数的规则是什么等,从而在既有知识、经验与思维的支持下,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除数是两位数计算的独特性,以及与以前除法学习的共同性,从而使得相应的认知变得更科学,理解更透彻,建构更牢固。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争辩、类比等活动中获得长足发展。

三、借助反例琢磨,加速分析能力培养

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培养他们的分析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使命所在。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借助“反例”审辩契机,让学生在举例中发现学习思考的不足,在不同声音的冲击下进一步澄清某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获得更深刻的学习领悟,从而使学生更科学地掌握一些分析方法,分析能力也获得相应的发展。

如在“小数的性质”教学时,教师为帮助学生建构更为精准的认知,就要引导学生去审视自己的学习,反思提供的错例资源,从而在反例的冲击下更科学地领悟小数性质,准确把握小数末尾和小数后面的本质区别。

师:刚学习过了“小数的性质”,你认为这个同学所说的“把小数点后面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在小数点后面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正确吗?

生1:好像是对的,比如1.20的中0,是可以去掉的,1.20=1.2。

生2:不对吧!小数末尾,指的是小数最后面的,不是小数点的后面。

师:哦!有争议了。那你能举些例子验证自己的想法吗?

生2:比如1.02,0在小数点后面,如果去掉,就变成了1.2,1.02和1.2是不一样的。

生3:是啊!比如2.3,在小数点后面添上1个0,可以是2.03,也可以是2.30,没有确定的说法,所以是不对的。

借助“反例”进行教学,是学生进行自我审视、自主反思的一种方式,教师要精准地把握教学的走向,灵活地引入“反例”,在思辩中让学生思维愈加缜密,也愈加清晰,使数学学习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同时,他们的反思能力、分析思考能力,也在学习的过程得到发展。

总之,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整理学生学习素材、总结解决问题出错点等,通过精心打磨教学细节,科学引领学生去实践探索等活动,使他们在争辩中思维更加周密、深刻,视野得到拓展,思想得到碰撞,最终实现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当然,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还有待于每一位数学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更需要教师的长久坚持和不懈努力,把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张维忠,黄荣金.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0.

[2]曹增力.关注细节精致教学[J].教师,2011,(3):37.

[3]钱一仙.浅议小学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7,(13):63~64.

猜你喜欢
教学细节思维发展学习能力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关注细节研究 成就精彩课堂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聚智慧于细节,展精彩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