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冉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的家班共育也在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其中,隔代教养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在家庭教育中,隔代教养参与的范围逐渐扩大,承担任务的维度也在扩展,这需要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家班共育,探索家班共育的新路径,提升家班共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 隔代教养;家班共育;实践策略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而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有效配合,家班共育拓宽了教育的广度与深度,是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的有效手段。具有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的家班共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其中,隔代教养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有学者认为,隔代教养是指父母无暇顾及子女,把孩子抚养权简单地交付给自己的父母,使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成了孩子监护人的现象。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的出台,人们对隔代教养视角下的家班共育有了新的思考。
一、隔代教养与家班共育的现状分析
1.政策驱动扩大了隔代教养的参与范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长们的工作压力变大,工作时间延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996”家庭,此时,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更多地参与到家庭的教育中来。为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国家出台的“双减”政策文件中明确指出“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不能进行学科类的培训”,从辅导班中解放出来的孩子会有更多的时间与祖辈相处,而原本只需要完成家务劳动的祖辈们,现在还需要承担部分节假日及寒暑假的家庭教育工作。
笔者针对所带班级进行了调查,在50人的集体中,有38名学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近70%的家庭有祖辈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
现如今的年轻父母,他们对家庭教育更加重视,但因为工作的关系,他们会反向将这些要求与期待交给陪伴孩子时间更长的祖辈们。例如,班上一位学生的奶奶反映,孩子小时候,是她教孩子认字,妈妈每天上班前会把当天要学习的识字卡交给她,叮嘱她利用白天空暇时间教孩子认识这些汉字。由此可见,祖辈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越来越多样化。祖辈对儿童的教育更多的是隐性的,是儿童在与其点滴相处中模仿习得的。相处时间较多的祖辈们就成为孩子们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教育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
2.信息管道的不畅通阻碍家班的有效沟通
传统的家班共育更多的是与学生的父母沟通,无论是家长学校、家长沙龙还是家长会,面向的群体更多的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多数传递班级信息的班级群也要求是学生的父母加入,这使得班级与学生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之间的联系处于断裂状态。他们不了解班主任的教育理念,不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发展,也正是因为信息管道的不畅通,常常会触发不必要的矛盾。例如,一天,班级一位小朋友的爷爷负责接小朋友放学,但是那天学校有社团活动,班主任已提前一天在班级群中提醒家长注意社团接送时间,可这位学生的父母忘记把这个消息告知负责接送的爷爷,以至于爷爷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接到孩子,在门口大吵大闹。由此可见,打通班级与学生祖辈们的信息管道,使他们更多地了解班级的教育理念、知晓班级的相关安排是家班沟通的前提。
3.祖辈专业知识的缺乏易触发共育矛盾点
我们发现,学生祖辈们的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很多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缺少科学的教育理念、专业的教育方法,常常以溺爱论、经验论作为自己教育的方法论。祖辈的教育方法与学校科学的教育方法之间存在分歧,当彼此看法不同时极易引发矛盾。科学教育理念的缺乏也催生了家庭内部的教育分歧。当祖辈与父辈在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上出现不同意见时,家庭教育就会出现分歧,严重的还会影响家庭和睦,甚至上升到家庭矛盾。教育要有一致性,这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坚定不移地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也更加有利于形成健康和谐的家班关系。
二、隔代教养视角下家班共育的实践策略
1.班级前瞻设计, 增强隔代教养的价值输入
(1)班集体文化建设——点滴浸润祖孙情
教育的落脚点是基于学生的成长,无论教育者是教师、父母,还是祖辈,围绕的主体都是学生,从隔代教养视角下解读家班共育的前提是从学生出发,从班集体的文化建设中为隔代教养提供滋养的沃土。笔者从环境、制度、精神三个维度增强隔代教养的价值输入,以前瞻性、系统性、规划性的要求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将祖辈文化落细、落小、落实。
在班级文化墙的规划布置上,我们专门开辟了用来张贴学生与祖辈合照的“温馨时刻”板块,一张张幸福的合照传递出浓浓的祖孙情,让墙面因流淌的亲情而明亮动人。在班级成立初期,班主任在班级公约的制定上做好预设和规划,班级公约不只强调父母之情,还将爱的范围扩展到祖辈,强化感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
教育。
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班主任可以从班级点滴进行系统推进。从班级标志物的设计到校园里的每一件小事,着手营造尊重、感恩的班级文化,如对中午每一位食堂打饭的奶奶礼貌致谢,珍惜负责校园保洁工作的爷爷奶奶的劳动成果等。在班级的点滴生活中渗透隔代情,奠定隔代教养的情感基础。
(2)班本课程建设——活动链接入心浓
良好的班級文化是班集体的核心与灵魂,而良好的班本课程建设则是班集体发展的抓手。从学生主体出发,以学生体验活动为课程主线,学生在敬老爱老的班级活动中润物无声地获得滋养,习得孝亲的良好品质。
围绕“敬老扬善”的品格关键词,我们举行了一系列活动。例如,我们组织了“九九重阳,心向暖阳”重阳节特别活动,老师带领学生深入养老院。孩子们第一次留意到老年人生活中的不便之处,也第一次反思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真正关心过自己的祖辈们。记得班上有一个男孩在养老院之行的分享中说道:“这次养老院之行让我明白,和养老院的人性化设计相比,家里的一切都未考虑到奶奶的实际情况。家里的电视配备的是智能网络遥控器,操作太复杂了,奶奶根本不会用。奶奶也没有智能手机,所以除了能和家人说说话之外,也没有任何方式进行情感的交流与宣泄,她真的好孤独。”在后续活动延伸中,孩子们还会亲手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奉上手写信,将自己想说的话都写在信上,一封封用真情书写的信笺,满载着孩子们对老人的爱。
2.专业知识引领,丰富隔代教养的育儿理念
(1)隔代教养微沙龙——榜样引领促成长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祖辈们可以从身边的榜样中习得正确的教育方法。笔者通过隔代教养微沙龙的形式引导祖辈们寻找身边的榜样人物,通过榜样的示范引领逐步提升自我的育儿能力。
笔者在班级举办隔代教养微沙龙,将生活中那些常见的教育场景搬进教室,重现情景,反思成长。有一次我们将小A的故事进行演绎,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小A从出生开始就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对孙子格外疼爱,这也使得小A养成了一些懒惰骄纵的坏习惯。一次班级布置劳动作业,请学生整理自己的床铺,并拍照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只有小A迟迟未完成。与他的妈妈沟通后才得知,小A认为一直以来都是奶奶帮忙整理的,为什么这次要自己来整理,于是在家里发脾气。妈妈见状狠狠地批评了他,一旁的奶奶马上上前护住小A ,并说道:“孩子大了,自然就会了,不用学啊!”并帮小A整理好床铺,妈妈也很无奈,索性干脆没有上传照片。当把这个生活中的真实情景表演出来后,在场的祖辈们都感叹不已,大家在一起分析讨论。小A的奶奶看后也深深地感到,自己的偏爱不仅使小A养成了坏习惯,也影响了自己与小A妈妈的关系。
(2)开启个案祖辈家访——寻求共育密码
在班级日常发展中,笔者除了重视与学生父母的定期家访之外,还会根据家庭情况创造性地开展祖辈家访。例如,我们班有一位学生的外婆年轻时是一位小学教师,老人具备一定的科学教育理念,在育儿上也比较自信。从与孩子妈妈的交流中得知,外婆性子急,在教育孩子时总是以权威自居,固守年轻时的做法,这导致了教育中的不和谐。因此,我会定期进行家访,与外婆沟通。外婆为人直爽,也愿意和我交流。我为外婆制定了“个案交流三步走”计划,从第一次取得信任,第二次直面问题给予方法,到最后一步效果巩固,慢慢地,孩子的外婆也愿意去反思自己的育儿理念,也会在自己已有的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留意好的做法,理解了教育方式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3.搭建交流平台,展示隔代教养风采
(1)搭建风采展示大舞台,增加老人的价值感
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祖辈尝试理解、尊重父辈们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父辈也应以更加诚恳的态度积极与祖辈进行沟通,看到他们的辛劳,理解他们的付出。所以,笔者在班级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开展“爷爷奶奶进校园”活动,展示祖辈们的风采。在“爷爷奶奶进校园”活动中,我们利用每月最后一周周四下午最后一节班会课,邀请班级的祖辈们和家长代表一同参加,为老人们搭建展示的舞台,并通过班级企微进行现场直播。戏曲、手工花枕、象棋、植物养护等才艺轮番上场,让一直忙于家务的祖辈们获得价值感,也让父辈们深深地为老人的付出而感激不已。
(2)成立“夕阳红互助联络组”,建立畅通的信息管道
笔者与家委一同协商合作,在班级成立了“夕阳红互助联络组”。同一个小组的祖辈们有的来自同一个地方,有着相同的饮食、语言和生活习惯,有的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还有的居住在同一个小区。相同的生活背景、较近的生活区位更利于拉近成员彼此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每个小组选出热心、细心、有责任心的祖辈代表担任联络组长,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也可以较好地使用手机等现代工具。搭建互助组有利于传递班级信息,使祖辈们更好地了解班级情况,又可以小组为平台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增强育儿的信心与能力。
三、隔代教养融入家班共育彰显合力
基于隔代教养在家庭教育中参与范围的扩大、承担任务维度的扩展,我们以隔代教养为突破口,重新审视家班共育的内容,探索家班共育的新路径,提升家班共育的有效性,这也是当今在“双减”政策下提高教育质量的另一种新解读。
笔者创设一个学生自我成长的班级系统,在理想的班级场域中,润物无声地引导个体孝亲品格的成长。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着重隔代情的价值输入,在班本课程建设中,以活动育人为路径,浸润敬老爱老的价值理念。班级中爱之风浓郁,学生对待长辈、同学,以及身边每一位普通的工作者都能心怀敬意、心存感恩。隔代教养微沙龙,以榜样促成长;祖辈家访,打开交流密码;展示大舞台,老人价值再现,成为家庭成员间的感情枢纽站。一系列举措完善了祖辈的家庭教育支持体系,他们在互聊、互思中共同成长。上述实践策略也激发了祖辈们的自我觉察,学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慢慢地理解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学会与学生的父辈沟通,弥补自身育儿知识和能力上的欠缺,形成家庭統一的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为“双减”减量增效的目标助力。
班主任创造怎样的班集体,展现的是班主任对教育的理解与态度。在此后的班级管理中,大家的参与度越来越高,都愿意彼此交流和分享,良好的氛围出现在课堂中也在家庭里,更在两个场域的互动中。家班共育是社会发展下重要的教育议题,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横跨教育领域与社会学领域的隔代教养也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洪曾.幼儿的祖辈主要教养人与隔代教育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06).
[2]陈传锋,胡志刚,韩布新.隔代教养研究特点与趋势——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计量分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05).
王 冉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