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宪
摘要:德育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是小學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德育教育是否能够良好开展关系着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提升。因此,推动德育教育的良好开展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
引言: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由于教学策略的老套、单一,导致学生在进行德育学习时难以投人,这便影响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升华。而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时,应积极探究更具实效性和创新性的教学策略,来推动学生在德育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意识去理解道德思想和精神内涵,进而推动学生道德品质的有效提升,使学生能够在小学形成美好的道德品质。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1.1老师不够重视
就目前情况而言,课程内容不能充分激发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教学活动非常传统,大多数都是以口头传授为主,因此这也很难让学生们去进行理解,只是让学生们单纯的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种强加硬塞式的教学不能够让学生们很好的去理解道德与法治中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提高道德和法治教育质量的途径,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打造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让他们能够去进行主动的探索和探究,这样才能够解决当下的问题。
1.2缺少生活实践
由于小学生在年龄阶段、生活经历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小学道德与法律的主导地位是建立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态度和公平判断之上的。教材和课程的开发只是对本书内容的简单描述。许多小学生认为,道德和法律规则是一份无聊而重复的日常事务清单,这种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都是无用的、无用的教学。学生的意见直接肯定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这与教师的教育活动不科学、不恰当直接相关。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小学生们很难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产生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往往是采用敷衍的态度,对自身的学习非常不利。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
2.1联系生活,升华学生的道德理解
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作用于生活,而生活中也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元素,许多道德品质的闪光点都是从生活中被挖掘出来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通过联系生活来深化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所遇到的问题来讲,需要加大教学课堂创新的力度,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与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教授“诚实与我们同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小组讨论或竞赛,并根据书中的内容进行辩论。开展小组辩论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在小学德育和法治渗透德育中,要提高创新意识,使我们的课堂多样化,多学知识,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2.2创设情境,推动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德育的融入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要使其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发挥作用,通过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道德与法制教学可以落实在班级制度上,渗透到各门学科当中去。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内心的想法,融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和学生们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们的知识薄弱点和困难点。同时还应当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能够对法治有一种初步了解,形成基本的法治意识,并且还要让学生们能够将法治知识和生活相联系起来,以便在生活当中能够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校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当中去,使各科老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老师要深挖教材中所蕴涵的德育素材,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增加法律意识。老师们在进行内容上的讲解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帮助学生们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吸引学生们的目光更加的集中,也可以把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与一些有趣的图片,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上课的激情,而且又能够弥补旧时的教学中的不足,设置一些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们对未来的展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我爱家乡山和水”一课时,笔者便为学生创设出如下情境:小明的家乡本是风景秀美、依山傍水的地方,可是来了开发商要把小明的家乡开发成旅游景点,结果,由于游客的不文明扔垃圾,小明的家乡的山都扔满了垃圾、水都被污染,这时,小明和他的小伙伴决定劝开发商好好治理景区,还家乡青山绿水。当教师从实践教育的角度进行详细的研究时,他们往往不容易在小学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内容中灌输肤浅的理由,或简要分析学生心中的真实想法,或逐一解释各种想法。当学生面对一本书的知识点时,逻辑必须清晰而不混乱。在具体应用灌输式教育方法时,容易给学生错误的指导,小学生很难灵活深入地思考,也不可能一个接一个地灵活理解。小学道德和法治教育之所以要开展,不仅是因为学生已经了解了教育过程,从教育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看,一些小学的道德和法律教师往往依靠他们积累的经验来制定具体的教育实践。
2.3结合案例,提升学生的德育认同
小学生由于自身年纪较小,其在进行道德与法治学习时,很难形成自己独立地对道德理念的认知,这便影响到学生对德育的认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引人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结合案例来让学生思考美好道德品质和精神内涵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道德认知的形成,提升学生的德育认同,这样,学生才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习德育知识。例如,在讲“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笔者便导人一个由于争抢排队顺序而道致人员受伤的案例,在这个案例中,仅仅是由于排队的小事,两个人便发生口角,继而动手、住院,亲人伤痛不已,而自己也后悔莫及。随后,笔者便带领学生去分析这个案例中的两人的道德修养,让学生以此为鉴,避免发生这样的事伤害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纷纷指责两人,对自己心中正确的做法进行了阐述,这样,学生便能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正确的道德观念,在今后,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恪守公共秩序的人。
总结语
综合上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应该具有更高的道德和法律意识。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渗透德育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鲍雅文.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世纪之星,2021(2):2-32.
[2]桂林.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进展:教学与科研,2021(3):13-54.
[3]臧秋菊.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山西教育:教学版,2022(9):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