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 磊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1]。作为“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主体——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以有着区别于学前阶段、高中阶段或成人的身心和认知水平。他以在“双减”的大环境下学习状态如何?各地不同的区域、不同类别的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减负情况如何?是否达到了“双减”的目标和初衷?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以与西部地区有关各市(州)、县(市、区)相关行政、教研、督导部门合作,全面覆盖各级各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双减”政策实施一学期后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初步把握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群体学习情况的基本状态和特点[2]。
本次调查对象为西部地区某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至九年级学生。全省共有204958 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3643份,有效问卷率89.6%。其中,一年级7597 名学生、二年级8048 名学生、三年级42605 名学生、四年级11512 名学生、五年级11981 名学生、六年级43710 名学生、七年级27062 名学生、八年级7665名学生、九年级23463 名学生;94283 名男生(占比51.34%), 89360 名女生(占比48.66%)。
本调查采用实地调查法和网络在线调查法。调查前,研究组面向校长、学生、教师、家长、校外培训机构等群体自编了访谈提纲,对其进行访谈和交流,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组织专家研制了《××省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不得使用手机等电子类产品,或低年级学生理解问卷的内容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采用学生在校期间,由学校教师在计算机教室向学生解释每一个选项后,学生方可作答的方式进行。
调查问卷为自主研发试卷,主要包括五部分:第一,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地域;第二,作业特征,包括负担减轻状况、作业时间及达标率、作业效果;第三,校外培训特征,包括培训量变化情况、培训内容;第四,课后服务特征,包括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第五,满意度,包括家长、学生评价情况。本次调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19,可认为条目之间的一致性较好,问卷信度良好。
本次调查使用SPSS20.0 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主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分析等其他分析方法。
1.学生作业负担大幅度减轻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各地区教育系统广泛开展作业优化设计的探索和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业的减负增效取得了积极成效(如图1)。通过F检验得出9 个年级学生作业负担情况存在显著差异(F=410.877,p=0.000<0.05),二至五年级、六至八年级随着年级升高,学生作业负担减少的比例在降低。经两两比较发现,其他年级作业负担减少比例均低于一、二年级,一、二年级的作业负担减少变化情况不存在显著差异。
图1 不同年级作业负担减少情况比较
不同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情况不同,城市中78.83%的学生作业大幅度减轻,较农村地区的减轻比例高出8.45 个百分点(如图2)。对四个地区的学生作业负担进行F 检验,结果显著(不同地区F=497.624,p=0.000<0.05),从农村到城市,学生的作业负担大幅度下降的比例逐渐增加。
图2 不同地区作业负担减少情况比较
2.学生完成作业时间的达标率近60%及以上
从整体情况看,57.9%的学生周内书面家庭作业在1 小时以内完成,其中没有书面家庭作业的比例为11.6%,这部分学生中一、二年级学生的比例超七成;作业在1—1.5 小时内完成的学生比例为25.5%(如图3)。
图3 周内完成书面家庭作业的时间情况
从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年级学生完成作业时间的达标率情况来看,调查数据表明,小学阶段作业完成时间的达标率最高的为一年级,达到81.16%,五年级学生作业完成时间仅约六成达标;初中阶段学生作业时间达标率分别为77.68%、70.70%和71.91%(如图4)。
图4 不同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时间达标率
通过F 检验得出9 个年级学生作业时间和总量减负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F=664.110,p=0.000<0.05),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作业完成时间的达标率均低于70%。
3.书面家庭作业能够积极发挥巩固功能
总体看来,在作业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学生认为书面家庭作业能巩固所学知识的比例达到84.10%,有效发挥了作业的巩固功能(如图5)。
图5 作业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情况
1.超七成的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大幅度减轻
调查表明,每个年级均由超七成的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大幅度减轻了,六年级学生比例最高,达78.40%,比最低的八年级比例(71.00%)高出7.4 个百分点(如图6)。通过F 检验得出9 个年级校外负担大幅度减少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F=67.563,p=0.000<0.05)。小学和初中阶段,经两两比较发现,九年级和四年级(p=0.075>0.05)、五年级(p=0.153>0.05)、七年级(p=0.398>0.05)的校外负担减少比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图6 不同年级校外培训负担减少情况
2.学生校外学科类培训大幅度减少,非学科类培训有所增加
就此次调查情况来看,2021 年下半学期以来,有70.1%的学生减少了参加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类培训(如图7);有22.6%的学生增加了参加体育、音乐、美术等非学科类培训。在教育行政等各有关部门强力推动下,“双减”带来了质的变化(如图8)。
图7 学科类培训变化情况
图8 非学科类培训情况
1.学生对学校课后服务满意度达九成以上
从调查情况来看,学校课后服务学生满意度达97.1%。在课后服务内容中,辅导有困难的学生和组织学生课外阅读的占比均超过50%,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仅占41.10%(如图9)。
图9 学校提供课后服务的主要内容
2.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
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周内和周未,学生放学回到家,均有八成以上的学生在家学习;周未有47.8%的学生看课外书,比周内的比例高出11.5 个百分点。但同样周未在家休闲,如看电视、玩游戏的学生比周内的比例高出10 个百分点(如图10)。
图10 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
3.学生作业时间达标率越高,睡眠时间相应越长
通过交叉分析表不难看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时间在90 分钟及以内的学生睡眠增加1—2 小时和增加2 小时及以上的比例最高,分别达90.69%和94.49%(如图11)。通过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时长和睡眠时间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反比例关系。具体而言,作业时间在90 分钟以内的学生睡眠时间增加得越多,睡眠时间越少的学生表现出作业时间相对较长。经F 检验发现,作业不同时间学生的睡眠变化情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5633.654,p=0.000<0.05)。这表明学生的作业时间跟睡眠时长变化情况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过长的作业时间势必会挤占学生正常的睡眠时间(见表1)。
图11 作业时间在90 分钟以内的学生睡眠变化情况
表1 作业时间在90 分钟以内的学生睡眠变化情况
整体来看,“双减”政策落地后,义务教育阶段工作进展良好,但作业减负效果、课后服务类型、课余时间等方面与相应的情况同时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当前,中考已经实施分流制度,高中升学率不超过50%,初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通过访谈学生,学生表示,老师为了契合“双减”政策,不敢多布置作业;但家长为了提升孩子成绩,要求老师多布置作业;有些学生因不满意成绩,主动做课外作业。调查显示,初中阶段学生的作业大幅度减少比例均低于小学的各年级,说明初中阶段学生的作业减负力度需进一步加大[3]。
城市、县城、乡镇、农村校外培训负担大幅度减轻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农村中小学作业减轻幅度相对较低,农村家长没有像城市和县城家长那样“急功近利”,农村条件不仅艰苦,而且思想守旧,学生作业减负效果欠佳,城乡的教育差距还不能完全消除。
现阶段,初中考试科目是9 科,总作业时长不能超过90 分钟,平均每科10 分钟左右。这就得要求老师以计算好时间,每科只能布置10 分钟的作业量,但学生和家长反映学生作业较多,远远不止90 分钟。老师以很难把握学生的作业总时间是否达标,因此中小学生完成作业时间的达标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调查学生课后服务类型,我以发现,现阶段学校人员结构明显不合理,学校教师的人员结构配置以学科类教师为主,质量参差不齐。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校目前课后服务内容主要以做作业为主,占比超过六成,缺乏更多类型的课后服务。
通过调查显示,“双减”政策的落地,减轻了家长的经济压力,但同时,调查也显示出学生周未在家看电视或打游戏的比例比周内高了10 个百分点。
调查发现,有67.0%的学生反映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区别,大部分教师没有开展个性化教学,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作业,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合理性水平亟待提高。
“双减”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政策的效果会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制约。如,配套政策是否出台,政策的执行是否有对应的体制机制,政策是否将各方面的利益相融合,政策的实行是否有良好的环境条件作为支撑,等等[4]。
当前,教育评价方式仍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主,中、高考“唯分数”录取的方式在现阶段无法彻底改变。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学校政绩、优秀率、合格率、升学率、竞赛获奖率等指标时,学校便潜移默化地通过考核、奖惩等方式传递给教师,教师自然会通过加重学生作业负担、加大补课力度等方式进行应对。学校、教师迫于“数字”压力时,可能会对学生学业“减负”政策进行“选择性执行”或“替代性执行”,只贯彻对学校升学率有利的部分,对学校升学率不利的部分则较少执行,可能出现“明减暗增”或“名减实不减”的尴尬局面。
现阶段,农村与城市教育发展仍存在不平衡特征。父母外出打工的较多,留守学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学生的看护人基本都是老人,对学生的监管跟不上,家庭监管缺失严重。部分留守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在学校难管理,最后出现厌学的情况。学生的学习任务重、作业多、难度大,家长看护学生写作业的压力大。面对作业中的问题,家长不能当场解疑答难,造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从而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现实中,一些家长往往只重视“苦学”中的“量”,而忽视了“质”的部分,认为只有通过苦学才能出成绩。部分家长表示:“现在,教育抢跑问题依然挺严重的。我孩子所在的班级,很多人在初二就把三年的课程学完了。如果自己孩子不提前补课的话,就会跟不上节奏。”“中考的分层、高考的选拔无疑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谁都改变不了中考时50%的学生要被分流到职高去,高考时80%多的学生上不了一本大学。”家长的焦虑难以切实减轻,导致给学生的压力有增无减。学生在很多时候都面对“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状态,这给学生带来了心理负担。
现阶段,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主要由学校教师承担,比例达96.58%,课后服务时间的延长势必造成教师工作时间的延长,增加了他以的工作负担和生活负担,增大了其心理压力和心情焦虑。其次,单一让校内的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学生减少了接受良好的社会教育的机会,大部分时间都在写作业。这也对学生的成长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加之自然环境恶劣,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依然很大,教师结构性短缺、交流培训机制不健全、学校管理水平不高、教育教学设备缺乏、经费投入不足等方面严重影响了各地县域内优质均衡发展进程。由于长期以来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及资源分配和利用的效率不高,导致不同学校间发展不均。另外,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例如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科普基地、体育场馆、现代农业示范园等社会资源配置不均,政府在购买社会服务上存在一定缺失,社会服务资源的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学校对区域内资源挖掘与利用相对不够,导致学生周未时间无事可做,偏向游戏或游玩的时间增加。
教师日常教学中的惯性思维和惯性做法,其根源既有教师自身的不足,也有传统教学制度的制约。正是囿于这些“桎梏”,教师设计作业的能力和动力都存在不足,屡次的作业改革都收效不大,而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增无减。绝大部分教师布置的一些常规性的作业大多来自课后练习题、教辅资料、练习册等。有些教师从单元测试题和期中考试题目中抽取,有些教师照搬课外资料,还有些教师直接用给学生征订的练习题充当作业;很少有教师独立编题,设计学生作业。
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均明确要求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相关标准,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课后服务经费,确保经费及时足额到位。但仅有极少数学校自筹经费为教师发放了课后服务补助,近九成的教师还在无偿提供课后服务,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中原因在于,各地都在等待上级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和标准,相关政策制度落地实施滞后。同时,由于配套政策不完善,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积极性并不高。
政府部门要加快推进高中招生综合改革,依据不同学科的科目特点,完善考试形式和成绩呈现的方式,确立以科学评价为导向,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学校要通过构建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为导向,以品质学校、品质教师、品质学生为策略,探索建立评价标准,将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部纳入评价体系,不断激励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有效缓解家长的紧张与焦虑。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的培养补充,聚焦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水平。着力改善农村学校教学、生活和安全的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信息化设备使用效率,促进信息科技与教育教学应用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的差距。很多农村教师对减负提质的理解还存在诸多误区,学校应该组织农村教师对理念进行再学习,理清思路,从而采取应对措施。
面对“双减”,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些不花时间陪伴孩子的家长,势必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轨迹[5]。加快推进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家长会、家校论坛、专题讲座、网络研修、亲子互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讲好学校故事、教育故事,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弘扬优良家风和传统美德,切实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学校的学生规模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筹核定编制,配足配齐教师。学校要因地制宜开发出经典诵读、音乐鉴赏、美术赏析等个性化艺术类课程,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将足球、篮球、乒乓球、跳绳等体育运动项目融入课后服务,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让每天的体育运动和锻炼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行动自觉。部分学校可充分发挥地处农村的优势,购置劳动工具,设置劳动教室,利用现有的劳动实践基地,开设“种—赏—收—品”校本劳动课后服务,促使学生在劳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劳动教育。
政府要统筹好各种社会资源使用,构建社会实践平台,依托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配合学校的知识教育和家庭的道德教育,建设高质量的社会教育基地,并为之提供良好的服务。社会要营造良好的“双减”环境,需要新闻媒体向社会积极宣传“应试教育”的弊端,宣扬减负任务和实施该政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双减”的实质是减去无效负担,但仍需要做好“加法”运算,增强知识面的广度、深度和熟练度,依托“互联网+”时代构建良好的终身学习型社会生态。
教育行政部门借鉴“基础教育精品课”“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开展个性化作业设计评比活动,征集遴选一批优秀的个性化作业设计案例,建成省、市、县级个性化作业资源库,供教师借鉴应用。学校通过申报课题,分学段、分学科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反馈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开展个性化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教研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业设计水平的“催化”效度,组织教研员深入基层学校开展专项教研活动,指导教师设计个性化作业,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借助国培、省培、基础教育成果奖推广应用项目,分层次对中小学教师开展专题个性化作业设计培训。
“双减”政策要求政府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相关标准,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的方式给予教师课后服务的报酬,以此保障教师的权益。各级政府在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文件的同时,应当做好监督工作,保障教师课后服务的补助能够及时发到教师手里。同时,在资金补助的基础上,学校要多鼓励教师,让教师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将学校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工作列入考核晋升的标准中,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6]。
“双减”政策下,学生的自由时间增多,除了增强身体锻炼、培养兴趣爱好之外,还可以用来消化和吸收所学过的知识。以往,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吸收,导致成绩不理想。但如今,时间有了,剩下的就是学生愿不愿意学习了。对此,学校和家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规划学习。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学生要学会规划自己的时间,低年级学生应该在家长的指导下制订详细的学习生活计划;其次,要学会安排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涯规划、学业内容,设计家庭课程表,德智体美劳全面安排;再次,完成学科学习计划,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率,形成自主学习方法,同时要适当拓展学科学习内容,提升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