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军辉 姚志成 刘洁瑜 徐东辉 单斌
10.3969/j.issn.1671-489X.2022.04.116
摘 要 高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包含众多课程,涉及多个学科,课程标准由不同学科人员制定完成,限于制定者的知识背景和教学经历,很难保证知识体系的一致性,存在教学内容重叠、缺漏和冲突。针对此问题,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原则出发,合理调整课程结构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制定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需求的课程标准,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关键词 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案;教材
中图分类号:E2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04-0116-04
0 引言
高等院校的课程标准是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制定的教学指导文件,是高等院校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以及考核方式,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督导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涉及几十门课程,这些课程分布在多个学科。课程标准一般由课程所属学科指定教师单独进行编制。受限于编制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背景、教学经历,课程标准的制定很难从宏观上统一把控。因此,从人才培养全局的角度来看,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诸如内容重叠、缺漏、冲突、矛盾等问题,会严重地影响知识传授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破坏人才培养的一致性。
本文按照课程体系一致性原则,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标准,以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为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通过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综合需求,将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的诸多课程重新规划、整合,构建形成有机的课程系统。以此为基础,规划课程基本知识体系和核心内容,提出教学要求、目标、手段,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点比例,构建课程教学点主线,建设形成内容完整、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教学内容体系。
1 以大团队建设为目标,修订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刚入学的基础教育到毕业服务社会,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过程应该是闭环的。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大闭环中,每门课程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各环节的关系比较复杂,相互之间有交叉、有重叠、有递进,要实现每个环节的无缝衔接,就需要构建课程体系的大闭环,只有通过课程体系大闭环,才能将人才培养的大闭环落到实处。要将课程体系的大闭环切实落实到教学中,就必须建立和加强与大闭环知识结构相对应的大团队。大团队的基本思想,就是以原有的课程教学团队为基础,建立课程体系教学团队、专业体系教学团队,每一个涉及的学科,每一门涉及的课程,都要有对应的教员参与进来。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完善课程体系。
1.1 定期集体备课
传统的集体备课只局限于单一课程,一般在教研室内部组织实施。有了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和专业体系教学团队,就要在学科专业内部和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开展集体备课,从宏观上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1.2 进行经常化的知识梳理
不同课程、不同学科专业的发展速度是不一致的,很不同步,甚至差别很大。比如基础课程可能经过几十年变化都不大,而专业课程内容更新换代非常快,这就导致基础课程教学不能跟上专业课程的教学节奏,只有进行经常化的知识梳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前后教学内容的同步和一致。
1.3 有计划地交叉听课
学科专业之间存在壁垒,不同课程内容存在差异,任课教员知识结构存在差别,这些差别、差异必然会破坏课程体系制定的一致性。要打破这些壁垒,消除这些差异,就需要走进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课堂,亲身经历、耳濡目染,才能深刻体会教学内容设置上的不一致性,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这些差异。
2 以四个原则为依据,完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课程的总体设计,是指导课程教学、实施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也是编写教材、组织教学、实施评价、督导教学的基本依据。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是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情感、价值融为一体,通过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准确把控课程地位,科学制定课程目标,系统规范教学内容,明确给出教学要求,整体规划教学实施,详细规划教学资源,充分考虑课程思政,切实突出学员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促进学员德、智、军、体全面发展。在制定课程标准过程中要遵循一致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就是着眼学员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保证课程标准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一致性。
系统性就是要系统规划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统筹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等内容,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设计,确保知识传递的系统性。
针对性就是贯彻个性化教育思想,尊重学员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员的学力和认知特点,坚持按纲施教、因材施教、科学组训,遵循课程教学规律,突出课程特色,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指向性、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教学效果的可控性。
发展性就是要紧密跟踪军事、科技、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及时吸纳院校教学和部队训练的教学改革成果,优化教学设计,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教学对学员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确保学员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
3 以六个特点为要求,优化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按照修订的课程体系和完善的课程标准,系统梳理课程内容,研究课程基本知识和核心内容纲目,制定精讲和泛学安排,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计划,勾画课程主线。教学内容突出“统、高、宽、精、新、实”六个特点。
“统”就是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目标设置、教材选用、教学资源配备以及教学过程监督评价上要做到统筹规划,注重章节内容的系统性、一致性和连贯性。特别是在一些符号的使用上,要注意其物理意义的一致性,不能出现因同一符号在不同章节具有不同的物理含义而引起学员认知的混乱。同时,教材的选用也要和教学内容安排相统一、教学资源的配备要和教学条件需求相统一。
“高”就是教学内容设置的起点要高、要求要高、标准要高:起点高要以专业应用和职业需求为牵引,从一流学科专业需求的高度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要求高就是在学习目标设置上要突出需要掌握、理解、熟悉的教学内容的比重,保证教学的深度;标准高就是要求课程考核的标准要高,形式要多样,能够把过程考核融入课程结束考核之中,提高过程考核的比例,强化教学过程的监督,避免经过突击学习通过课程结束考试的弊端。
“宽”就是在教学内容优化上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外延,以“宽”适应不同发展方向学习的需要。教学内容拓展和延伸要多元化,拓展延伸的方式要多样化。拓展延伸的内容和方式应该紧密结合知识内容体系与学生身心特点,从整体上考虑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准专业课要在注重加入工程应用背景的拓展。同时,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沟通各种互联网教学资源,拓展学习途径,强化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精”就是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注重课程核心教学内容精细化安排,使重点、难点内容有深度。首先,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知识体系,系统梳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主线。其次,以教学主线为基础,整合规划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最后,在重难点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突出课程特点和专业特点,针对学生的职业需求进行针对性设置,做到有的放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就是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注重与学科前沿知识的结合,以“新”应对学科专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首先,要做到常态化更新教学内容。信息化时代,知识、技术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只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学与人才需求的同步。其次,要实现科研与教学点结合。科研一般走在技术发展的前列,很多科研成果可以直接支撑教学,所以让科研成果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教学实践是教学内容“新”的有效途径。最后,教学条件的“新”要依托学科建设、双重建设、专业教室建设等途径,提升教学条件水平,为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实施保驾护航。
“实”就是在教学内容优化上瞄准未来职业需求,使专业课教学落到实处。首先,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有机会体会学以致用的效果,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强化职业导向,在教学中加入应用背景,让学员通过专业课学习对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建立感性认识。最后,引导学员查漏补缺,根据专业需求和发展导向拓展专业领域,积极了解和学习相关交叉专业与学科的知识,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岗位需求。
4 突出主干课程,逐步完善课程改革
要突出抓好主干课程建设。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一般会包含8~10门的主干课程,这些课程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主线,加强主干课程建设可突出和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因此,每门主干课程均要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制订详细可行的课程建设计划,并按时间节点对规划的完成进行检查和监督。
4.1 依托校园网进行网络课程建设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资源,是很好的学习平台,可以把学校的特色主干课程建设成网络课程供学员学习,依托校园网可以建设能够突出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资源,强化人才培养的优势。
4.2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对于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
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也可以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检验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建设:第一个层次是校级精品课程:第二个层次是省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程:第三个层次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三个层次逐步推进,不断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4.3 加强慕课、微课建设
慕课、微课作为新型结构化数字教学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型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呈现提供了新的形式。可依托互联网平台,积极开展在线课程建设,丰富和完善课程建设层次与体系,也可以将一些优质在线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供学生学习,还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及教学反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和课程标准。
5 结合教学实践大力推进教材建设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内容的选择应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材是课程标准应用实践的主要体现。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此外,教材内容的设计与规划必须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的系统呈现,通过教材建设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因此,通过教材建设也可以优化和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设置。
5.1 加大教材对课程建设的支撑力度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教材是人才培养最直接的载体,一部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材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形成一部特色鲜明、知识完备、体系完整、内容充实的教材是优化课程标准、完善教学内容设置的必然结果。因此,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应该有公开出版的自编教材,形成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教材体系,而且需要3~5年为周期对教材内容进行修订、增补和完善,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
5.2 不断提升多媒体教材建设水平
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材能够把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材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以及虚拟场景等多种媒体手段集成为一体,丰富多样的界面、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双向互动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多媒体教材已经成为精品课程教材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要加强数字化教材建设,数字化教材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具有文字、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多种信息元素,相比传统纸质教材,对教学内容的表现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互动交流、分层施教和修订完善。
5.3 不断提升配套教材层次水平
为更好地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加大教材建设力度的同时,积极选用国家、军队公开出版的教材,不断优化配套教材结构,形成对课程教学的有力支撑,丰富教学内容,满足拓展学员知识的需求。
6 结束语
以优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为目标,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优化为抓手,从课程体系修订、完善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强化课程改革、推进教材建设等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原则出发,合理调整课程结构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制定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需求的课程标准,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时代的课题,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只是其中的一条主线。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还需要从转换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党卫,汪枫,舒重胜.军校专业基础混合式“金
课”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
2020,34(4):301-305
[2] 游波,张卫,张明敏.军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36(4):45-47.
[3] 高雅萍,叶江,兰燕.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深
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J].全球定位系统,
2011(2):77-80.
[4] 陈玲俐.大学专业基础课立体课程建设探讨[J].高
等建筑教育,2014,23(2)2:87-89.
[5] 孔祥鹤,张嘉琦,贺炳彦.“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
课程建设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
191-193.
[6] 李英杰,张萍,吴秉会,等.本科课程建设与改革的
探索与实践[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0(5):172-174.
[7] 林娟,雷培梁.“双一流”建设视野下高校人才培养
的思考:基于26个地区“双一流”政策文本的分析
[J].科教文汇,2019(9):1-5.
[8] 葛琳琳,贾银山.大数据时代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
策略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3):159-161.
作者:徐军辉、姚志成、刘洁瑜、徐东辉、单斌,火箭军工程大学(71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