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以四年级下册现代诗单元为例

2022-06-30 03:52周海宁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媒介环节诗歌

□汤 瑾 周海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这为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开展“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是诗歌单元,现代诗是学生不常接触的文体,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循规蹈矩地运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只停留在学习的表层,难以对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有深刻的体会。基于此,教师可以“诗歌,借我一双慧眼”为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如图1),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寻诗歌的秘妙,走进诗歌,爱上诗歌,点亮心灵之灯。

图1 活动框架

一、联系现实生活,让阅读跨出文本

要实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首先要关注当下的各种媒介平台,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不难发现,网络平台上的视听节目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这与节目本身对文本、音频、视频等要素的综合运用密不可分。教师不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主动观看或收听与诗歌相关的节目,将文本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基于此,设计了活动一“我们的发现”,具体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施教学。

1.观看节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找并观看现代诗歌朗读类节目。

2.记录分析。学生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完成“节目我来看”分析表(如表1),记录节目流程,体会每个环节的设计特点和效果,重点分析节目运用了哪些媒介手段(视频、音频、图片等)来展现诗歌的魅力,打动读者。

表1“节目我来看”分析表

3.发现诗歌的秘密。学生选择节目中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通过查找资料,完成“诗歌我来品”分析表(如表2)。学生需写清楚诗歌的名称,找出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并体会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

表2“诗歌我来品”分析表

4.小组讨论交流。如:怎样在生活中找到这些节目?节目流程有哪些?最喜欢哪个环节?在观看过程中,有怎样的感受?最喜欢的诗歌是哪一首?这首诗歌讲了什么?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5.全班交流。学生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梳理汇总,形成对诗歌和节目环节全面的认识。

“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活动一不谋而合。学生收集资料时,要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这既是信息梳理整合的过程,也是跨媒介阅读的过程。

二、突出语言运用,让素养得到提升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要求学生观察、思考不同媒介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并将相关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提升学科素养。在活动二“我们的策划”中,学生需要参考之前观看的节目,结合所学诗歌,自主策划一期诗歌类节目。活动按照“整体分组—自主阅读—独立策划”三个环节展开,具体流程如下。

1.全班划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对应《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四篇课文。

2.小组成员自主阅读对应的诗歌,想一想诗歌讲了什么内容,诗人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小组根据之前总结的节目流程和所选诗歌,以“诗歌,借我一双慧眼”为题,策划一期节目。策划书不仅要有开场白、主持词、访谈问题、朗读文本,还要包含对媒介运用的设计。

活动二是在活动一的基础上的实践运用。上一步,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了诗歌在媒介中是如何分析并呈现的;下一步,学生需要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灵活运用已有经验,设计和调整不同场景、不同环节、不同媒介下的语言运用方式,形成跨媒介表达能力。

三、发挥评价优势,让交流更加多样

诗歌是一种语言凝练、情感丰富、想象大胆的文学形式。同一个文本在不同人手中会有不一样的解读。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度的、个性化的解读。因此,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发挥评价优势,让文本解读和交流更加多样。在活动三“我们的朗读”中,学生获得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互相品评的舞台。具体可分为六个步骤。

1.组内讨论。小组成员分别介绍自己的方案。方案内容包括主题选定的依据(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和节目流程(包括环节设计的原因)。介绍完毕后,组内讨论确定小组节目策划案。

2.诗歌互读。小组成员品读其他组的诗歌,为下一步全班展示与评价做铺垫。同时,比较四篇课文,试着总结现代诗的特点。

3.方案展示。全班召开方案品评会,各个小组上台介绍本组的节目策划案。介绍的人数、方式不限,可以小组成员每人介绍一个环节,也可以在PPT的辅助下推选一人进行介绍。

4.方案品评。每个小组介绍完后,其他三组对节目策划案进行点评和提问。

5.方案修改。各个小组结合其他组的点评,修改方案,教师同步进行指导。

6.教师总结。结合学生的展示,对四首诗歌的内容、思想感情,现代诗的特点和各小组的节目策划案进行总结。

不难看出,活动三其实有“三评”:第一评为组内评,组内成员展开头脑风暴,看看谁对诗歌的解读和对媒介的利用更到位。第二评为组间评,在方案展示后,由其他小组成员发表看法,以便后续修改。第三评为教师评,这一评价方式更倾向于总结学生的观点,找准诗歌中的价值观导向。

此外,评价主体也更加多元。除了教师,学生也参与进来,互相品评,做到优势互补,提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互动性和有效性。

四、强调情境应用,让创意闪烁光芒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了解媒介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在活动四“我们的制作”中,学生需要共同制作一期诗歌节目,在真实情境中发挥创意。做节目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新鲜的尝试,也是一个特别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表演节目。最后,节目演出的视频会成为新的素材,其他学生进行观看和评价。学生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过程中既是阅读者,又是产出者。具体环节如下。

1.分工合作。小组成员根据修改好的方案,以“诗歌,借我一双慧眼”为大主题,以课文诗歌为小标题,制作一期节目,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实际操作时,根据小组情况,灵活分配任务:导演1 人,根据活动方案,组织成员排练,并对各个环节进行把关;副导演1人,协助导演,并对需要制作的PPT、音频、视频进行把关;主持人1人,需对节目流程十分熟悉,并提前准备好串词和问题;嘉宾1人,熟悉整首诗的内容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PPT 制作2 人,可在信息技术教师、语文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制作。音频制作1 人,可在教师的帮助下,在网络平台查找适用于诗歌朗诵的音乐。视频制作1 人,可根据策划安排,上网查找与所选诗歌有关的视频资料。

2.节目表演。按照课文顺序,依次请小组上台展示本组节目。教师对节目进行录制,并在活动结束后将其上传至网络平台。

3.网络投票。邀请教师和家长观看节目,观看时可进行投票和在线评价。根据票数评出“最佳环节设计奖”“最佳表现奖”“最佳诗歌解读奖”和“最佳多媒体运用奖”。评价标准如表3。

表3 网络投票评价量表

媒介不断地改变和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不受限于传统的、封闭式的师生对话系统,而是将目光放在开放性更强的媒介平台上,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将会有效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

猜你喜欢
媒介环节诗歌
诗歌不除外
提高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几个主要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诗歌岛·八面来风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