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潮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学科实践”的概念,也较少使用“语文实践”这类表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语文课标”)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学科实践、语言实践,使“语文实践”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并以此作为教学方式转变的主要方向。这是2022 年版语文课标的一个重大创意,值得特别关注和探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程方案”)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要“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2022年版语文课标在“前言”中也明确指出,“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还在“课程理念”中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这些重要阐述都把“实践”和“育人”“学习方式”联系起来了,并认为“实践”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把实践提到了独特的地位。这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教育家王阳明、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思想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观点。
对此,最为标志性的事件是2022 年版语文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出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有三层含义:一是语文课程的一个关键是“运用”。即重视语文实践过程。二是语文课程的两个特质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在综合情境下实践,又在实践中学会综合。三是语文课程的三条实践路径是“学习、综合和运用”。在学习后实践,在综合中提升。所以,从根本上说,语文课程和教学带给学生的主要不是研究语言文字,也不只是学习语言文字,而是在实践中主动运用语言文字。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决定的。
2022 年版课程方案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这里的“实践性要求”包括三项内容。
1.实践的类型
梳理2022年版课程方案和2022年版语文课标的有关内容,从学生角度看,语文实践有三个主要维度:社会实践、学科实践和语言实践。语文实践有四种主要类型——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以此取代了以前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习写”等学习要求。2022年版语文课标针对义务教育四个学段,围绕四种实践类型,提出了系统而详细的条目式要求,为开展语文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性建议。如,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的部分实践要求是:(1)认识常用汉字1600 个左右,其中800 个左右会写。(2)学会汉语拼音。(3)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4)学习独立识字。又如,第三学段“梳理与探究”的部分实践要求是:(1)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2)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3)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4)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
2.实践的机会
2022 年版语文课标提出要求:“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机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对此教师要有明确的实践意识,指导学生在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
3.实践的能力
2022 年版语文课标从培养学生能力角度,对语文教学提出要求:“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实践知识必不可少,而实践能力更有价值,这些实践能力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也有促进学生实践的要求:“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实践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部分,还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实践”要求——“立足教学实践,提高教研水平”,让语文教学研究与语文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2022 年版课程方案首次提出“学科实践”这一概念,要求“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学科实践”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它包含并超越了以前所说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是有关学习方式的一个大概念。它的包容性更大,也更为概括。从本质上说,以前的三种学习方式也属于实践方式。所以,“学科实践”是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新信号和发展方向,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学科实践”是一个复合词,包括“学科”和“实践”。它既注重学科知识,也注重实践活动。学科实践要求学生在真实的实践过程中获取、理解、巩固和运用学科知识,体会学科思想方法,提高实践能力。这是对“实践出真知”这一理念的最好践行。本次课标的修订,提示建构“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为了实践”的语文课程和教学体系的时代的到来。
特别要关注语文课程特有的学科实践——“语言实践”。2022 年版语文课标深刻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段话连用六个“语言”,要求致力于指向语言运用的语言实践,可谓一语中的、言简意赅、语重心长。
2022 年版课程方案指出:“合理规划和科学设计实践活动,注重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强化情感价值体验,提出素养导向、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众所周知,实践活动不会自然而然发生,也不能随心所欲发生,必须经过顶层规划、系统设计,以便顺利展开。
从课程目标体系看,“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这揭示了语文实践活动和课程目标体系的关系:实践活动是课程目标体系综合构建的重要线索,为课程目标体系奠定了实践平台,从而保证了课程目标体系的有效实施和顺利落地。
从语文课程内容看,“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这说明了语文实践活动对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六大学习任务群的宗旨中都有“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这样的表述。例如,第一个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指明:“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其语文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二是开展语言实践,如观察、分析、整理语言文字。
从学业质量标准看,“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这个“具体表现特征”不仅是认识层面的,也是实践层面的,是可以被具体活动表现出来的。所以,2022年版语文课标提出要“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这就把语文情境和语文实践活动作为制定语文学业质量标准之依据。
从课程过程性评价看,“评价要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表现,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沟通、合作和创新能力”“过程性评价要拓宽评价视野,倡导学科融合。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表现纳入评价范畴”。这就启示我们:过程性评价要从关注认识性表现过渡到关注实践性表现,这里的实践包括语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从命题考查看,“以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命题还对“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提出了具体要求:“日常生活情境指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凸显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把语文考查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体现生活语文的思想。
从落实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要求看,2022 年版语文课标提出,要“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积累和积极探究”。这里明确了要“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语文教学活动。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要求如下。
2022 年版语文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里指明了“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实践态度,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积累和积极探究”,又进一步强调了语文实践的主动性——“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还提出了语言实践中的反思意识:“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
“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这里提到“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对语文实践活动提出了系统性、逻辑性的要求。
例如,统编教材非常重视“复述”这一语文实践活动,进行了循序渐进的学习安排:二年级安排了借助图片复述故事,三年级安排了详细复述,四年级安排了简要复述,五年级安排了创造性复述。从二年级课文的课后复述安排中,也可见其系统性:《小蝌蚪找妈妈》连接图片后复述故事,《小马过河》根据提供的关键词复述故事,《羿射九日》根据表格内容复述故事。
2022 年版语文课标还针对课程资源,提出了有利于组织和实施语文实践活动的综合性要求:“要从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紧密结合语文教材内容,选择有利于组织和实施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的优质资源,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资源体系。”甚至还提出了创设学习情境的实践性思考:“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2022 年版语文课标在多处明确提出了有关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和建议。统编教材也非常重视这类语文实践活动,在第二、三学段安排了四次“综合性学习”:三年级下册的《中华传统节日》(小综合),四年级下册的《轻叩诗歌大门》(小综合),五年级下册的《遨游汉字王国》(大综合),六年级下册的《难忘小学生活》(大综合)。当然,除了这四次综合性学习,教材中还有多处基于综合性情境的语文实践活动,便于教师较好地落实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实践性要求。
在教材编写方面,“要根据六个学习任务群的特点,通过目标取向、文本选择、学习实践活动方式等体现不同学习任务群的特色”。在课程资源方面,“学校要整合区域和地方特色资源,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区域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些建议的提出,让教师在建设有特色的语文课程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