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对于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如何解读,使其有效指导教学,促进课改,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本刊特邀请相关专家撰文,立足课标整体,着眼创新之处,提供重要的见解。希望它们能给予一线教师帮助。也欢迎广大读者参与讨论,积极投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相比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方面有传承延续,有更新迭代,更有重大突破,体现了守正创新的修订思路。
2011 年版课标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遵循语文学习规律,体现语文教育特点,帮助广大语文教师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的成功经验。这一切在2022年版课标中得以传承与发展。
语文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在过去社会是这样,在未来社会依然如此。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是学习一切科学、一切文化的重要工具”。可见,语文对于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这在两版课程标准中也有所体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1]1
2011 年版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中“运用”“实践”分别出现48处、19处。2022年版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中“运用”“实践”分别出现101处、45处。两版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描述一脉相承,2022 年版课标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条明确提出,“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2022年版课标采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一提法,提示义务教育阶段要承担起推广普通话、规范使用汉字的重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2011 年版课标中,课程目标与内容分为“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两个层次,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整合在一起。2022 年版课标中,课程目标分为“核心素养内涵”“总目标”“学段要求”三个层次,课程内容单列。
比较两版课程标准,2022 年版课标中的“学段要求”基本沿用2011年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便于一线教师从操作层面理解与把握。前者对后者做了适当调整,将书面表达、口头表达整合为“表达与交流”,在综合性学习中增加了“梳理”要求,整合为“梳理与探究”(见表1)。
表1
2011 年版课标提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1]4,旨在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之间割裂的状况。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提出的“综合性学习”要求,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化结果,以便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十余年的“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深得学生喜爱,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语文学习途径。
2022 年版课标提出的“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加强课程内容整合”“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都是对2011 年版课标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使学习场域更加宽广。
2022 年版课标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指导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2]4核心素养是课程观的体现,它既反思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规律和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明确了语文课程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应尽的责任和应当产生的效果。
2022 年版课标构建了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总目标”共9条,分别从立德树人(第1条)、文化自信(第2、3条)、语言运用(第4、5条)、思维能力(第6、7条)、审美创造(第8、9条)等维度提出。2011年版课标的“总体目标与内容”则有10条,针对“人生观与价值观、文化、方法与习惯、思维、探究性学习、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提出一条。两者区别比较明显。核心素养是2022年版课标的核心概念。理解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和内在关系,是语文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
2022 年版课标中,课程内容单列,论述万字有余,占据文本三分之一篇幅;编排时没有采用以语文知识与能力体系或者文体为线索组织语文学习内容的常用做法。这是初读2022年版课标感到变化最大之处。
课程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主题,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设置六个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课程内容的变化,带动教与学的变革。“学习任务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变换课程内容的划分方式,而是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加以整合,并赋予其更多建构意义,学习任务群所回应的正是日益凸显的知识世界的丰富性、学生情况(包括他们的学习基础、需求)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以及人类对认识方式日益深入的理解。”[3]
2022 年版课标提出,要“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2]37“学业质量”引导教师更加关注育人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便于学生对照、反思自己的学业水平,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形成育人合力。
评价历来是个难题。2022 年版课标研制的学业质量标准必将给教育评价改革带来深远的影响。坚持素养立意的评价观,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推进表现性评价,追求评价的全面性;探索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提升命题质量,为评价区域和学校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2022 年版课标坚持问题导向,梳理语文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下面谈谈其针对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迫切难题设计的对策。
2022 年版课标提出,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占30%~40%。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建立文化自信。语文课程学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语文学科视野更加开阔,有助于丰厚学生的语文底子。课程总目标要求“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针对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环境、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学习中,除了课堂学习,即“学得”,还有伴随学习,即“习得”。根据语文学习的这一特点,2022 年版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这些新提法丰富了语文学习的途径。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多样的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树立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学生作为阅读实践的主体,需要对阅读材料重复接触,对阅读方法多次尝试和反复练习,才能获得阅读能力。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5%”。针对当下学生持续阅读时间不足,多种媒介带来阅读方式的改变,学生阅读能力发展还不够理想等问题,各学段的“阅读与鉴赏”都提出了阅读整本书的要求。课程内容方面,2022 年版课标设计了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精神世界,成为一名独立而成熟的阅读者。
2022 年版课标颁布后,广大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实践,实现课程标准理念的转化落地。在这一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挑战。
比对2022 年版课标与2011 年版课标,可以发现很多新变化。看得见的变化是有限的,看不见的变化贯穿全篇。要想全面深入地理解课程标准,一要了解2022 年版课标的修订背景与修订思路,以宏观的视角发现课程标准修订的深层意义;二要理解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内在的一致性,达到融会贯通;三要厘清新概念的内涵,如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语言经验、跨媒介阅读等,确保实践探索不走样。
2022 年版课标提炼了核心素养,确定了素养型课程目标;构建了学习任务群,使学习内容结构化;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体现了素养导向。这些新突破既是课标修订的重点,也是实践的难点。这三个重难点是统一体——素养型课程目标依靠学习任务群来落实,学业质量与学习任务群又结合在一起。这三个重难点对教与学的方式提出全新期待。实现这种期待,很大程度上依赖反映课标理念的相应教材。作为理念的实践者,教师往往通过使用教材加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立足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思考新课标引领下的教学实践路径、具体的教学方法,是积极应对2022年版课标新突破的有效之法。
2001 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形成新型学习方式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也出现在2011 年版课标中,并沿用至今,是20 年来语文课程改革一直倡导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折射了时代发展对育人的要求。崔允漷说过:“从育人的高度看,学科的知识需要用学科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发现学科的观念、思维与价值。”如何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022 年版课标强化了“语文实践”,这一词在文中出现了21 次。语文实践强调“做中学”,即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语文实践的新样态,使学科实践成为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新方向。
2022 年版课标在继承以往语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以核心素养目标体系引领课改方向,以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为抓手,促进语文课程有效实施。其理论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广大语文教师潜心学习课标精神,思考语文教学现状,探寻实践突破路径,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