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州
统编教材中,编排在精读课文后面、略读课文阅读提示中的题目(以下统称“课文练习题”)是教材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解读并用足用好课文练习题,能促进单元语文要素“落地生根”。那么,如何使用课文练习题,才能使其成为促进学习的利器?经过实践,笔者围绕课文练习题,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让课文练习题对接教学目标,能帮助教师准确定位“学什么”。
从横向看,统编教材将语文要素分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能力训练点,融入课文练习题。以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为例,“找出第10~14 自然段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说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办法好在哪里”一题指向“理解与交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简要复述课文”一题指向“积累与运用”,“改编课文,并演一演这个故事”一题指向“拓展与实践”。可以发现,课文练习题围绕“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这一语文要素进行延展、深化。因此,了解课文练习题的特征与定位,就能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精准确定教学目标。
从纵向看,课文练习题凸显能力训练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发展性。所以,要将单篇与单元、单元与单元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便科学制订教学目标。以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为例,本课的课文练习题是“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从童年读书、作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而该课所在单元的单元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此外该册第二单元是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单元。基于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把握和本篇课文在本册教材中的位置,制订如下教学目标:(1)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归类积累作者表达生动的词句。(2)借用“时间轴”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统整信息,分析、评判作者的阅读方式,联结自身阅读经验谈体会。(3)利用树状图、书页图、表格等梳理工具,发现、提炼、领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激发潜心阅读、生动写作的热情。
对比课文练习题和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并不是将阅读提示直接变成课堂上的问题,而是针对文章的字词、主要内容,作者的读书经历,以及读书与写作的关系等不同内容进行梳理。目标涉及前后知识的勾连、阅读策略的运用等等,体现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编排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在充分挖掘课文练习题潜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铺展学的路径,可让学的过程看得见、摸得着。
细化课文练习步骤,把学的过程充分展开,才能让学生从学过到学会再到会学。
以四年级上册《故事二则》为例,课文练习题是“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再和同学交流你从中明白的道理”。教师在执教时,为落实“简要复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先学《扁鹊治病》,学习简要复述的方法,再沿着学习的轨迹,运用方法简要复述《纪昌学射》。具体流程如下:(1)出示表格(如表1),示范填写;(2)自主学习,提取信息;(3)核对表格,自主修订;(4)发现特点,尝试简述;(5)梳理方法,评价过程;(6)借助方法,迁移运用。
表1 《扁鹊治病》学习单
整整一堂课,学生围绕表1进行读、填、说、议、思。表格凸显了简要复述的方法,由扶到放,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有迹可循。
一个好的学习支架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练习题搭建支架,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推动高阶思维发展。
比如,五年级下册《跳水》课后有这样一道题:“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再讲讲这个故事。”题后提供了支架“水手拿猴子取乐→( )→( )”。按照事件发展顺序来概括,是一种常见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但是如果仅根据课后习题来讲故事,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可以优化课文练习题设计,为学生搭建认知阶梯(如图1)。
图1 《跳水》学习单
借助这样的图像化支架,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变得容易多了。学生理解内容的过程可视化了,其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将课文练习题转化成学习活动,驱动学生分析任务、讨论交流、寻找策略,能让练习效益最大化。比如,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中有这样一道课文练习题:“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在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形象后,教师设计如下学习活动:(1)独立学习,自由读前两个故事,找情节相似之处,将其标注出来。(2)小组合作,讨论确定情节相似之处,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并把它写在词卡上,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相似之处多。(3)思考:蔺相如仅仅靠一张嘴吗?这是一张怎样的嘴?
学生带着任务阅读、批注、交流,提炼出“挺身而出、以命相拼、谋划在先、以弱胜强、加官晋爵”等共同点,感悟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习得学科知识与技能,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练习题,拓宽练习维度,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开辟新时空。
“语文学习的外延必须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选择与课文练习题相呼应的课外资料,对学生进行课后拓展训练,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可为学生搭建知识探索通道,使碎片化的阅读和思考转变为结构化的认知,促进深度学习发生。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神话故事”这一主题进行编排。其中,《盘古开天地》的选做题为“课后收集中国的神话故事读一读,然后讲给同学听”,《普罗米修斯》课后链接了“燧人钻木取火”的故事,“快乐读书吧”则讲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开展神话主题的深度阅读活动,过程如下:先回顾课内外阅读的神话故事,感受人物形象的“神奇”;再借助思维导图,梳理神话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关系的“神奇”;接着以思维导图为支架,组织学生展开联结阅读,感受故事情节的“神奇”;最后探究相同主题的中外神话故事,比较异同……在实践中,学生学会阅读神话、创作神话,解读其现实意义,产生读更多神话故事的强烈愿望,让碎片化的阅读经验转化为结构化的认知能力。
学科之间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跨学科融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课文练习题为链接点,打通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科融合,探索跨学科实践作业。比如,学完《西门豹治邺》一课,教师围绕课文练习题“改编课文,并演一演这个故事”开展实践活动,过程如下:(1)确立剧组,学生进行组内分工;(2)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课本剧的基础知识;(3)展开合理的想象,针对课文的留白处为其他人物(巫婆、女孩等)加上语言;(4)制作道具、选择音乐,进行彩排、表演……
学生先运用逻辑思维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再借助形象思维还原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最后结合道具、音乐等,用肢体语言传情达意。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树立了学科意识,还突破了学科壁垒,在实践中锤炼了综合能力。
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中有这样一道课文练习题:“课文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如,老牛突然会说话了,它知道织女何时会下凡。在其他的民间故事中找出你觉得不可思议的情节,和同学交流。”
对于民间故事,学生不仅要理解其内容,还应该深入思考每一个故事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愿望。受课文练习题的启发,师生可以一起研讨,开设以“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为探究主题的课程,让学生对民间故事有更多的阅读体会、更深的阅读兴趣。过程如下:(1)读一读:阅读《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等故事。(2)看一看:观看相关视频、评论。(3)理一理:借助表格梳理民间故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练一练:选择一个民间故事进行缩写。(5)演一演:选择一个民间故事改编成剧本并演一演。
根据课文练习题,从学生实际和成长需求出发,创设多维拓展的课程,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潜能,让他们对新知识产生深厚的兴趣。
课文练习题与课文相辅相成,是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的重难点,还是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的基点。让课堂教学与课文练习题紧密结合,对接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路径,拓展实践活动,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到“应教尽教,学足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