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彭飞
1.能积累本单元学过的词语、诗句等,尝试在语境中运用。
2.能运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收集到的关于传统节日的资料,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3.借助阅读材料,了解文章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4.联系课文,欣赏名画,尝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在分享中感受习作的快乐。
导语:同学们,学校正在策划举办一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展。请你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参与本次活动,分享美好的学习生活!
◎征集展览作品
1.主题展活动组向各位同学征集硬笔书法作品。请用楷体将《清明》一诗写在书法纸中,注意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并在右下方署名。
◎设计宣传海报
2.请根据拼音,把主题展的海报补充完整。
亲爱的同学们:
秉承祖先zhì huì( ),传播华夏文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犹如五千年lì shǐ( )长河中一朵朵dú tè( )的浪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wěi dà( )成果。我校计划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展。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展活动组
2022年3月30日
◎准备主题展板
本次展览一共有四块主题展板。请同学们一起来帮忙准备吧!
展板一:传统节日
4.请将以下传统节日与过节时间、节日习俗对应起来,以便分类展出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收集到的资料。
5.请你选一选,读一读,准备介绍这块展板。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C.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________。”农历正月初一,人们在喜气洋洋的氛围中辞旧迎新。
(2)七夕之夜,古代女子通过穿针引线来求取心灵手巧,真是“________”。
(3)每当佳节来临,客居在外的游子总会吟诵“________”来寄托思乡之情。
(4)“________。”这个节日总让人们分外怀念已故的亲友,连日的阴雨更让人觉得哀伤。
6.下面的讲解词中有5处错误,请用修改符号帮讲解员改一改。
我国的传统节日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付”,大年初一,勤劳的人们把家里打扫得整整齐齐、一尘不染,一起新年的到来。冬去春来,到了清明时节,人们扫墓归来,趁着春光一起踏青,不禁吟诵起“借问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关于传统节日,不仅有经典诗句,还有大量的许多民间传说。
7.下列传说故事与所提到的传统节日的来历或习俗不相符的是( )。
A.很久以前,有个叫“夕”的怪兽,每年到了年关都要出来伤人。有位叫“年”的神童在腊月的最后一天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劈啪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老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就把农历最后一天称为“除夕”,把迎接新年的到来称为“过年”。
B.传说嫦娥得知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得到了不死之药,就一心想着服药成仙。有一天,她趁后羿不注意,偷吃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的月宫。于是,每年乞巧节,人们都要在秋月下穿红丝来乞巧。
C.古时候,汝河有个瘟魔天天害人性命。有个叫恒景的人让乡亲们插上茱萸,带上菊花酒,登上山顶准备除魔。重阳节那天,瘟魔果然来了。当它闻到茱萸的香味和菊花酒的气味时,突然止步不前。恒景趁机刺死瘟魔。从此,这一天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的风俗便流传下来。
D.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因楚国灭亡而自沉于汨罗江。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乘舟往江里投掷饭团等食物,想要喂饱鱼龙虾蟹,以防它们咬食屈原的身体。后来又用箬竹叶包糯米饭团,外缠彩丝,做出了粽子。从此以后,每年端午节,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的风俗。
展板二:四大发明
8.请为这个主题展板的简介补充信息。
9.负责这块展板的讲解员想扮演蔡伦来介绍造纸术。请根据链接资料帮助他填写推荐卡。
链接资料: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选自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
10.下列能帮助讲解员把“四大发明”介绍得更清楚、更吸引人的方法有( )。(可多选)
A.配上相关图片,能形象地展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把这个发明讲得更清楚。
B.借助推荐卡或其他图表,能把发明的过程、优点等信息介绍得更清楚。
C.只要把展板内容一字不差地背一遍就行了。
D.通过角色扮演来介绍展板,更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让人仿佛置身古代,感受古代的文化成就。
展板三:名胜古迹
我国有许多风景优美、人杰地灵的名胜古迹。请阅读下面的短文,准备这块展板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似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西湖的美景令人陶醉。围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
(选自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西湖》,略有改动)
11.为了让参观的同学更清楚地了解这一处名胜古迹,请阅读相关自然段,填写下图。
12.请给这个展板的文章选一个合适的题目。( )
A.美丽的杭州 B.月光下的西湖
C.醉人的西湖 D.明净的湖水
13.当你游览西湖时,看到文中所写的景色,你最想用相机拍摄哪个画面?请把描写这一画面的语句工整地摘抄下来,与大家分享。
14.下列能帮助讲解员把名胜古迹介绍得更吸引人的方法有( )。(可多选)
A.介绍时,穿插几句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B.找几幅西湖风景图来辅助介绍。
C.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来介绍。
D.用较快的语速和激昂的语气来介绍。
展板四:经典名画
15.《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这幅画以长卷形式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下面两幅是《清明上河图》中的局部放大图。请选择其中一幅,根据提示,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作为这个展板的文字介绍。
◎布置主题展区
1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展的四块展板已准备就绪,大家一起来布置展区吧。下列展品中,不适合摆放在展区的是( )。
A.琴棋书画 B.笔墨纸砚
C.经史子集 D.动漫玩偶
◎争当小讲解员
17.展区布置完毕,最后要来招聘“小讲解员”啦!请你选择其中一块展板,按照提示,结合前面相关题目中的资料,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挑战星级展板主题★★展板一:传统节日★★★★★★★★★★★★展板二:四大发明展板三:名胜古迹展板四:经典名画介绍提示请选择一个或几个传统节日,介绍过节时间、节日习俗等,还可以说说与节日相关的古诗或传说故事请选择一个或几个发明,介绍发明的由来和优点请结合阅读材料,围绕一个意思介绍西湖,可以补充关于西湖的诗句或传说故事请根据提示,围绕一个意思介绍其中一幅画
【作业设计意图】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从“传统节日及风俗”“造纸术的发明”“古代人民的建桥创举”“名画中的古都风貌和百姓生活”等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本单元还安排了本套教材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收集资料,展开活动。
基于此,本单元作业以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展为语境,设计了“征集展览作品、设计宣传海报、准备主题展板、布置主题展区、争当小讲解员”五个系列活动。其中,“传统节日”“四大发明”“名胜古迹”“经典名画”这四块主题展板分别对应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通过这一组情境作业,学生进行了“识字写字、积累运用、阅读理解、习作表达、口语交际”五个方面的练习。具体设计意图如下。
本单元指向阅读能力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指向综合性学习和习作能力的语文要素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本组作业以单元主题为背景,锚定单元语文要素,开展导学活动。如第9题旨在帮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围绕“蔡伦造纸术的优点”,分点梳理,为“介绍清楚”做铺垫。第11题意在让学生借助示意图,了解文章第2 自然段是怎么围绕“西湖的美景令人陶醉”这个意思把这段话写清楚的。第12 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后,是否了解“文章是围绕哪个主要意思来写的”。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还不具备概括全文大意的能力,因此本题从不同角度设置了四个选项,供学生辨析选择。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培养了学生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的意识。第15题联系《清明上河图》,呈现两幅局部放大图,让学生自主选择挑战星级,模仿课文第3或第4自然段,尝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从借助阅读材料梳理内容到借助画面提示尝试运用,步步推进,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本单元设有“综合性学习”。对此,本组作业中安排了“传统节日”这一板块,意在让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成果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共享。例如,第4题通过“连一连”,回顾第9课古诗中的信息和综合性学习中收集的资料,呈现多个传统节日的过节时间和风俗习惯。第5题旨在积累运用所学诗句,其中选项A、B、D中的诗句选自课文,选项C的诗句来自课外作业。此题帮助学生对应情境运用诗句进行表达。第6 题将学过的诗句编入介绍展板的讲解词中,让学生运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过的三种修改符号来修改病句,既考查了学生的生字词学习情况,又训练了学生的习作修改能力。第7题旨在让学生阅读节日传说,丰富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及其习俗的由来。第8 题让学生为“四大发明”主题展板补充信息,这一作业对应了第10 课的课后选做题,让学生增加对中华文化成果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整组作业主题统一,学习情境贯穿始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展开能力训练,助力学生提高单元学习效果。
学生完成单元作业的过程也是“进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与本单元课堂学习过程相比,少了教师的“主导”,多了学生的“自主”。对此,设计作业时应搭设支架,及时支援。
比如,第10 题和第14 题搭设“介绍展板”这一情境支架,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介绍展板内容,从方法层面考查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第16 题让学生在“布置主题展区”的情境中,积累运用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内容,进一步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又如,第9 题和第11 题为学生搭设图式支架,通过“推荐卡”“示意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内容,初步锻炼他们的信息提取能力、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
这些学习支架的搭设,能帮助学生自主完成作业,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单元整组作业既是对一个单元学习情况的回顾与诊断,更是一次单元学习成果的分享与展示。对此,本组作业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征集作品”“设计海报”“准备展板”“布置展区”“参与讲解”等学习活动,在学生自主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倡导积极、互助的伙伴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丰富学习体验,收获学习快乐。
例如,第1 题将常规的“默写古诗”改为“硬笔书法作品征集”,印有配套插图和田字格的书写纸,使默写作业升级为书法创作活动。学生在背诵积累、书写古诗的同时,受到传统书法作品美的熏陶。第2 题和第3 题都在为展览活动“设计海报”,学生不仅饶有趣味地复习了本单元的生字词,还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选择海报背景图,让整组作业的情境活动在“写一写”“选一选”中拉开序幕。又如,第13 题将“摘抄语句”改为“拍摄画面”,让学生发现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感受其中的画面感。第17 题引导学生在“争当小讲解员”的任务驱动下,利用本组作业中的相关习题,结合单元综合性学习中收集、了解到的资料,根据表格提示,选择相应的挑战星级,介绍其中一块展板。这既是对单元学习成果的综合运用,又是一次伙伴互学的综合活动。
为了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本组作业在使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练习的时机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本组作业可以在学完整个单元后集中完成,也可以根据课文教学的进度,分散在课堂上,贯穿整个单元学习过程。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学情灵活安排。
2.练习的形式可“独学”与“共学”相结合。本组作业在设计时兼顾了自主独立练习和伙伴共享学习,如第1 题的硬笔书法作品展示、第13 题的画面分享、第15 题的名画介绍、第17 题的现场讲解等。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把整组作业转化为真实的主题展览活动,将作业中的内容和单元学习中的成果结合起来,使其成为多元的综合性学习。
3.练习的评价可“分题”与“分级”相结合。教师要激励学生参与评价,体验完成作业的成就感。其中,评价级别以星级划分,评价形式倡导“自我评价”和“伙伴互评”相结合。教师予以指导和鼓励,让“评价的过程”成为“互学的过程”。
例如,第1 题、第15 题、第17 题的评价标准可参考表1。
表1
作业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反馈,有效助学。在具体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按题目分级评价、循环评价,让学生的作业情况、改进情况得到更全面、更动态的反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提升学习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