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郭 昶
“深度学习”是当下备受关注的话题。那么,“深度学习”中的“深度”体现在哪里呢?先来看一个常见的教学案例。
师:“武”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书写的生字。先看老师范写一遍。
(教师范写“武”,学生跟着书空)
师:注意“武”的右下角没有撇,不要画蛇添足。(在课件中标红斜钩)
(学生在田字格中描一遍、写一遍)
上述案例透露出几个问题:(1)教师的教学更多地停留在讲授层面。(2)生字指导策略忽视了儿童的认知规律。(3)学生缺乏对学习的深度体验。对于“武”这个字的书写要点,仅停留在记忆“老师的提醒”这个层面上,处于“识记—理解—运用”的第一个层级。学生不理解“武”为什么没有一撇,更不用说运用此次学习的方法去探究、解决类似的问题。这样学习是不扎实的,学生极易遗忘,长此以往,会出现记忆负担过重、错别字数量增加、学习内容混淆、学习兴趣减弱等多种问题。
下面还是以“武”字的教学为例,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写“武”字。在《说文解字》中,“武”的解释是“止戈为武”。(出示图片)最早的“武”就是由“止”和“戈”两个部件组成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到了今天,“武”这个字和其他带有“戈”的字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战、戏、或、武”。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武的“戈”没有一撇,他们疑惑不解)
师:这是为什么呢?咱们到书法作品中去找找,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出示“武”字的演变过程,如图1,学生饶有兴致地观察)
图1
生:老师,我知道啦!(指着图1)“戈”的一撇演变成了长横,而原来的横则变成了“武”左上角的短横!
(其他学生恍然大悟)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推理得也非常正确。“武”这个字中的“戈”发生了结构上的演变。因此,写的时候要格外注意。现在,我们来写一写,记住这些独特的变化。
(生在田字格中描一遍、写一遍)
师: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同学们今天通过观察字形的演变过程,有了意外的收获。下次遇到特殊的字形,我们也可以试试运用查字典、了解字形的演变过程等方法进行学习。
此案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推理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通过学法提炼,学生在了解“武”这个字中“戈”的演变知识的同时,也能运用习得的方法去探索和发现今后遇到的特殊字形的秘密,在识记的基础上,走向深入理解、靶向探究、解决问题等层面,最终促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达到较高的学习水平。
同样的教学内容,改变了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获得完全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可见,学习者要经历“认知—理解—运用”的学习实践过程,才能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其中伴随着思维的递进和完善。教师运用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展开认知过程,在学习体验中深度理解,并能将理解的成果运用于语文实践中,从而提升学习、思维水平,将学习活动推向更深层次。也就是说,强化学习体验可以有效促进深度学习的开展。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强化学习体验呢?
认知过程指人们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并让这一过程充分展开。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为例,该课所在单元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师一般会如何开展常规教学呢?通常要求学生读一读,画一画,说说哪些动作描写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找到相关语句。教师指出像这样的描写就是细节描写,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这个学习环节也就过去了。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仅停留在了表面。学生对于细节描写的下位概念、运用方式、产生的作用等都缺乏认识。可以说,这样的学习是缺乏深度的。
再来看看另一个版本。
(出示片段一)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师:这句话里面,看似只有“直、转、望”三个动作,一秒钟就能完成。作者的描写把这一秒钟就能完成的动作放慢了,让我们能更加仔细地去看、去感受,进而懂得了母亲的疲惫。像这样的镜头,可以叫作——
生:慢镜头!
师:(板书“慢镜头”)读读找出的其他句子,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
(出示片段二)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生:读这个句子,我体会到了母亲的忙碌。
师:怎样写出了母亲的忙碌呢?
生:连用了四个“立刻”,加在“坐、弯曲、俯、陷入”这些动词前,让我感受到母亲非常忙碌。
师:正是如此。这句描写和刚才的相反,作者把动作加快了。那么,这样的镜头就可以叫作——
生:快镜头。
师:(板书“快镜头”)快镜头这么一放,体现的是——
生:母亲一秒钟都不肯浪费,非常忙碌。
……
(出示片段三)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师:你留意了“龟裂”这个词语,知道它的意思是皮肤裂开了。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光从图上能看到龟裂的手指吗?
生:看不清楚。
师:如果我们要用镜头表现的话,得怎么拍呢?
生:得凑近了,放大了拍!
师:哦,拉近镜头,放大了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生:特写镜头。
……
师:刚才的这些句子,把平时一粗心就容易错过的细小动作或事物放大了、加快了、放慢了展示给我们看。这样的描写就叫作——
生:细节描写!
师:是的,这些句子都运用了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平时不曾留意的镜头,从而写出了母亲的疲惫、忙碌、辛劳。
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从动作描写入手,体会作者将动作放慢、加快、放大等特殊的处理方式,感受细节描写中快、慢镜头的不同作用,以及特写镜头的普遍特征,勾连生活体验,形成对细节描写的认知。它不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还是写作方法的认知、描写种类的认知、描写作用的认知,建构了一个立体多维的学习认知体系。
顺学而导,在认知的基础上深化理解,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递进和完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细化理解步骤,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勾连,结合生活实际与学习体验,最终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深化学习体验。
仍以《慈母情深》为例,来看细节描写“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的手里了……”中“塞”字的教学——
●比对中,体会情态
师:设想一下,“塞”字可以换成什么字?
生:拿、放……
师:比一比这些动作,想想作者为什么用“塞”。
生:我觉得“塞”字更能看出母亲的主动,是真心想要把钱给“我”。
生:我能从“塞”字看出母亲真的愿意让“我”去买书。
●拓读中,体会厚重
师:塞的是多少钱?一元五角钱。这个钱放在今天来说多吗?
生:不多。
师:可是在当时,这又是多大一笔钱呢?
(补充阅读小说背景资料,了解当时的物价,这笔钱约等于作者家十天的生活费。学生感受到了这笔钱的沉重。)
师: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体会这个“塞”字的厚重。
●补白中,体会无私
师:母亲把这一元五角钱“塞”给“我”的时候,知不知道这值十天的生活费?当时她会怎么想呢?
生:“孩子喜欢看书,我一定要支持鼓励他,即使日子苦点,熬一熬也就过去了。”
生:“孩子喜欢看书是好事,我快点把钱给他,然后咬咬牙,抓紧时间多干点活,还是能赚回来一些的。”
案例中,通过细化理解步骤,补白人物内心,学生深化了学习体验,理解了“塞”不仅是个动作,还带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而这正体现了对“塞”这个字的深层次理解。
语文课程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从初步认知到深化理解,最终的目的是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运用打好基础。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细节描写有了具体的认知与理解,其实无形之中已经为语言实践做好了准备。如果教师能提供一个供学生实践练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细节描写,课上就能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深度学习过程。在本课中,想要方法与情感一步到位,是有一定困难的,为此可细分成几个步骤来实施教学。
◇第一阶段:运用镜头仿写,进行细节刻画
师:白天工作中的母亲是如此地辛劳,那么晚上回家后该好好休息了吧?来看看母亲回家后的情景。
(补充《母亲》中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运用哪种镜头比较合适,试着仿照课文的写法说一说)
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 瓦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
_________________,我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我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我的母亲……
清晨,在我们横七竖八陈列一床酣然梦中的时候,母亲已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粱米或生大饼子,悄没声息地离开家,迎着风或者冒着雨,像一个习惯了独来独往的孤单旅者似的“翻山越岭”,跋涉出连条小路都没给留的“围困”地带去上班。
母亲匆匆_________,匆匆__________,匆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搭建写法支架,聚焦多样表现
有了第一阶段的仿写练习,学生对于运用快慢镜头进行细节描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只是学生表达情感的方式常会被同化——都是“我很感动”“我鼻子一酸”……此时,需要借助课文和原著资料,为抒发情感搭建写法支架,让学生感受情感表达的丰富性。
(出示资料)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那份儿喜悦。我日夜祈祷的就是这回事儿。我想我该喜悦,却没什么喜悦。避开人我躲在一个地方哭了,那一时刻我最想我的母亲……师:读一读这两段话,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作者小时候只是“鼻子一酸”,没有哭出来,等他长大了,拿到稿费的时候,却大声地哭起来?
师:同样是感激母亲,同样是心怀愧疚,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现?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感受母爱,同样是感激和愧疚,在表达情感的时候,由于人物、环境的不同,作者有时会主动抑制情绪,有时则会毫无保留地宣泄。可见,表现形式是很丰富的。在进行细节描写的时候,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一点。
◇第三阶段:提供内容支架,关注独特体验
布置任务: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动的那一瞬间呢?你能否用上细节描写,结合自己的情感,让你的读者能够看到细节,体会到你的独特感受呢?
提供情景:妈妈送书、父亲送伞等。
提示:有同样经历的同学,可以在提供的句子中加上你的感受。你们也可以选择其他事例,试着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从认知到理解,再到联系自身开展语言实践,情感体验融入写法支架,自然形成“由表达方式凸显情感体验,由情感体验促进语言表达”的良好循环。
综上,教师要基于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实,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充分展开认知过程,加深理解,发展高阶思维,提升语用能力,真正实现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