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红
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测试。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创新评价方式,比如以分项目的形式来测评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我们针对区域内54所学校的207份低年级语文分项目测评材料进行分析,发现存在测评意图与项目内容不匹配、测评材料没有针对性、测评标准不精准等问题。一旦学与评处于错位的状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作用就无从谈起。因此,“精准”与“细化”应是命题的第一要义。
为了让命题的方向正确,教师要基于课标,立足教材,用好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明确单元人文主题,梳理单元语文要素,并将其细化,进而形成详细的评价操作建议表。
传统的试卷双向细目表会对测评内容、能力层级、题型考点等做出规定。评价操作建议表与其相比,指向更明确,标准更精准,从而使测评的针对性更强,为教学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如表1是一张针对一年级上册教材的评价操作建议表,它清晰呈现项目名称、内容、评价意图、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形式等。命题人员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完成这张表格。
表1
在低段的不同阶段,学习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因此,分项目测评要关注学习内容的变化,动态设定评价项目。此外,同一阶段的不同学习内容可以有机整合与重组,这样能使测评更有效率。
比如,一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上册的评价项目都涉及识字、写字。其中,一年级上册提出了“识字”和“说完整的一句话”等学习要求,命题者可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形成“识字说句”这一评价内容。到了二年级上册,测评时识字环节可嵌入朗读项目中。再如,一年级有“拼音小王国”这个项目,到了二年级则要把它删去,增加“诵读积累”“查字典”等项目。可以看出,分项目测评的内容是动态变化的。教师只有精准把握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才能设定合适的评价项目。
在设定项目后,还要依据项目内容,研究学段要求、学期要求、单元要求等,使学段目标分解为阶段目标,为科学、精准地命题打下基础。以“口语交际”为例,低段教材中共出现16 次“口语交际”,每一次都以小贴士的方式列出一至两条重要的交际原则,目标体系一清二楚。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有不少与口语交际相关的内容,比如课后习题中的“说一说”。基于此,在编制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方面的测评材料时,可梳理出如下指向语文要素的教学内容(见图1)。
图1
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语文园地等助学系统,在每次测评前明确评价意图,为命题提供详尽的依据,使其更精准。以一年级上册“朗读”板块为例,其评价意图如表2。
表2
同样,对于“识字写字”“阅读”等板块,命题时也要深入解读单元要素,明晰评价意图,这样能使分项目测评更为精准。
分项目测评中,评价标准必须精准。从横向看,同一板块下,不同评价维度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口语交际”板块中,“表达”“倾听”“交际”各自细分。只有形成系统、具体、有层次的评价标准,才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从纵向看,在不同阶段,同一评价项目的要求是螺旋递进的。因此,要依据学段要求、单元序列进行定位。
比如,“口语交际”中的“表达”一项在不同阶段的要求有很大不同(见表3)。
又如,不同阶段的“书写”标准会有所区别(见表4、表5)。
表4
在完成以上环节后,学校、班级可以根据校本或班本的特色,设计评价单,让评价结果可视化。
通过上述步骤,一份针对分项目测评的评价操作建议表基本形成了。命题工作也就有了“蓝图”。
命题的蓝图已经绘就,命题的素材收集、比对、选择就成为接下来的重要内容。分项目测评的素材比寻常的命题素材要求更为精确,要紧贴要素与测评点。可以通过以下的几个方面来组织素材。
测评学生的某一项能力,最为直接的方法是运用教材中的材料。比如,在二年级上册“朗读”板块中,命题组用了这样一份材料(见图2)。
图2
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分角色朗读”。这份材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当然,虽然其他单元的教学重点不在这个方面,但是若有适合对话的素材,也可以在测评中直接引用。
统编教材设置了精准的助学系统,它们既是落实要素、形成素养的支架,也是编写命题的依据。因此,教师可联结助学系统,发现秘妙,对其稍加改变,使它们成为很好的命题素材(见图3)。
图3
上面这份素材是依据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中的“读一读,比一比”“读一读,做动作”、《zh ch sh r》一课的作业“读一读,连一连”改编而成的。
利用已有材料,进行恰当的改变,能够让命题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更有针对性。
统编教材非常重视阅读活动,专门编排了“快乐读书吧”等板块,在课后“阅读链接”中也推荐了不少阅读材料。命题时,教师可以充分联结课外阅读材料,根据项目要求对其进行改编。比如,在二年级上册“写话”板块中,命题组选择了如下材料(见图4)。
图4
测评素材来自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籍,“词语超市”的内容来自该册教材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常用词语。这样的联结使命题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能力层级要求,测评的结果也就更为真实有效。
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适合测评的素材,命题时可以充分运用这些素材进行改编,使素材更具生活和时代气息。比如,教师在一年级上册“拼音小王国”中,引入了一张过年时常见的图片,通过编写拼音,完成命题设计(见图5)。
图5
运用以上几种方式命题,素材源源不断,贴近要素,贴近生活,具有鲜活的气息,能够使测评精准、有趣、有意义。
分项目测评与以往纸笔测试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很多时候是以个人或者团队的方式进行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在同一时空内展开交流。因此,情境的创设与评价者的语言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以往的纸笔测试中,学生会意识到这是一次考试,与正常的学习状态有所区别,情感态度会有些刻意,有时并不能很好地呈现真实的状态。而在分项目测评中,因为情境的创设,学生更多地是处于参加活动的状态,而非应试的状态。比如,学校在新年到来时,创设充满新年元素的情境,让学生选择自己想要拼读的音节,认识过年时的一些事物。
选择中高段的学生担任“小评价师”,能够减轻低段学生的心理负担,同龄人沟通起来会更顺畅。
测评中,首先要规范小评价师的语言,精准测评“已知”。比如,在二年级“识字”板块中,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下面的词语都会读了吗?请正确、响亮地读一读前两组词语。如果愿意读一读第三组词语,就更棒啦!”这也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其次语言要指向情感态度。命题中可以融入非智力因素。比如,在“识字”命题中,小评价师做这样的语言提示:“你能读几个呢?如果你想再读两个,我可以教你呢……”通过这样的方式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指向素养的评价元素更加直观。小评价师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给星,出现问题可以现场解决,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一对一的指导。小评价师可以引导被评价者在现场挑战更高难度的测评项目,在评中学。由此,以评促学的目标得以实现。
实践中发现,命题越是精准,教师越能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学习品质,教学的针对性也就越强。教师通过研制评价操作建议表,梳理教材,形成整体观照的意识,精准把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路径和教学环节。学生通过测评可以明确自身的优势及不足,对自己的学习有准确的评判。教、学、评的关系更加紧密,测评的教学改进功能得到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