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双减政策下发之后,减轻学生课内负担,实施教学的体教结合,是现阶段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小学教师应该充分结合目前数学教学的现状,在双减的背景下落实好教学工作,转变教学思想,减轻学生数学作业的负担。文章将通过分析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以及对教学工作的影响,提出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实现增效减负的具体策略,为之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一些新方向。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增效减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7-0083-0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负担的具体政策,各地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加强双减工作的落实,新的政策加强了学校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负担,实施体教集合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积极参与素质类教学,贯彻素质教育工作,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针对小学数学的课后作业制定合理的布置措施,实现对学生的增效减负。
一、 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的新要求
(一)减少课内作业时长,减轻作业负担
双减政策对校内的规定是减少作业的总量以及时长,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作业,高年级完成作业的时长平均不能超过一个小时,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布置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在设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内容质量,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效的学习。
(二)休息日不得进行数学课程培训
双减政策对课外培训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得使用休息日、节假日的时间进行学科类培训,多数的家庭都会选择让学生在校外培训机构学习,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将知识学习两次,导致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过分依赖校外辅导,多数培训机构善于营销焦虑,经常要求家长承担一些并不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部分机构更是打出了名师口号,在学校挖掘职业教师,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在新政策的要求下,学生对校内的学习依赖会逐渐升高,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二、 双减落实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影响
(一)课后服务与指导
过去学校的教学时间较短,学生放学的时间较早,家长很难合理的分配时间进行接送,在一定程度上给家庭造成了负担。在双减政策下,学校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提供托管服务,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由于教师在课上更多的是关注大部分学生,很难兼顾到所有人,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托管时间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答疑,对课上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
(二)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在双减工作实施之后,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应该将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工作落实到位,加强其中的关联性,让学生可能够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课中可以集中注意力,课后结合教师布置的作业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在整个教学中突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使得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学生可以做到高效学习。
三、 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趣味性
从目前小学阶段所使用的教材和配套练习来看,教师布置的作业多为课上例题的巩固与变形,布置作业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学生巩固课上知识,以提高成绩为主,作业形式也基本上是按照考试形式进行设置。作业布置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不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同时,多数作业的性质与生活关联并不明显,导致学生未能充分体会到数学学科与生活的实际联系,从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之下,数学作业的数量需要减少,质量需要提高,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大量重复性作业,增加具有探索性、趣味性作业的比重。
(二)缺乏层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布置统一的作业,针对作业的难易程度未能进行有效控制,这就导致对不同的学生而言作业缺乏合理性。例如,部分练习册上的题目主要是课上例题的变形与延伸,对数学基础较强的学生,难度较低,无法起到较好的練习效果;而对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则存在一定的难度,无法及时消化所学知识,这就导致作业的布置不仅未能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思维能力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还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和负担。因此,教师布置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数学基础,通过分层的形式,进行作业布置。
(三)反馈不及时,实效性较差
一直以来,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就存在作业量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在考试期间,同时教学任务较为紧张,因此针对课后作业,经常会出现教师反馈不及时等情况。例如,教师布置作业与讲解作业的时间间隔较长,学生可能对当时的解题思路出现遗忘,导致在讲解过程中无法及时跟上教师的思路,作业讲解的实效性较差,未能充分发挥作业讲解的作用。部分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经常只是对题目的对错进行批改,缺少对学生的表扬与沟通,未能及时了解学生对作业的想法。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之下,作业总量减少,教师可以有较多的时间对作业讲解。
(四)缺乏创新
现阶段多数小学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形式局限于书面作业,缺乏实用性,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不到成就感,导致学生也不会去认真梳理清楚答题思路,降低做作业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做错的题目及知识点依旧存在盲区,这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后续知识点的学习。
四、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实现增效减负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预习环节
课前预习也是数学作业的一部分,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对下节课的所学内容有所了解,这样学生在课上可以更好地跟着教师的思路。教师可以在本节课的作业中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对低年级还没有养成预习习惯的学生,可以列出一个简要的大纲,让学生依据大纲内容有针对性地预习,将不懂的知识进行记录,在课上重点答疑讲解。学生的预习过程实际上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以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对学生提高数学成绩、实现高效学习具有重要意义。12594973-637A-4385-89E4-A805B4CFF275
以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除法为例,数学教材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会按照学生学习应该遵循的先后顺序,当学生学习到这一章时,对分数的含义、分数的加减法已经掌握了,教师可以将本节课作为预习作业提前布置,学生结合之前的知識点,对本节内容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制作预习小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预习作业很少会要求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完成,既减轻了学生书面作业的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转变教师教学思想
在双减政策落实之前,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以作业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就出现布置大量作业的情况。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布置太多的学习任务,会影响学习的兴趣,而高年级的学生要学习的课程比较多,如果布置了大量的作业,就会影响完成的质量,学生把它当成是任务,而不是当作学习的途径。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过去依靠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教学模式,在作业的布置上尽量结合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例如,教师在进行小数分段计费的应用题教学时,为了可以让学生理解分段的含义,可以布置社会实践作业,如在和家长出去游玩打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询问出租车司机,了解出租车是如何进行收费的,起步价假设是8元/km,超过的部分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计算。学生在了解之后可以自己出一道应用题,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提问解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学生如果可以针对该题型设计问题,说明学生已经掌握,这种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作业更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落实答疑辅导工作
由于双减政策延长了学生的在校时间,为学生提供了托管服务,教师就可以利用托管时间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尽量减少学生回家完成作业的时间,可以依据个别学生近期的学习状态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了解学生是否有没掌握的知识点。同时将学生提交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反馈,针对学生作业反馈出的不足进行重点讲解,避免完成作业变成形式主义,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作业中涉及的每一种题型。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就可以依据作业中反馈出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以经典例题为例,一个大的长方体从上面截去一个高为3厘米的长方体,剩余部分是正方体,面积减少48平方厘米,求长方体原来的体积。这道题考查了正方体的基本性质,学生在进行解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正方体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减少的面积应该是哪几个面的面积,通过这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掌握解题思路,再遇到相似题型时,也可以独立思考,教师只有帮助学生将作业题目理解、吃透才算是高效地完成了作业。
(四)分类布置课后作业
所谓分类布置课后作业,就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练习,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精准把握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平时的作业以及学生问问题的情况判断学生对哪部分知识还存在卡点,并针对卡点布置作业,让学生反复进行练习,在设置题目的时候,也可以将学过的知识进行中和,这样对学生也能起到复习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乘除法时,经常会出现“小马虎把某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多点了一位,这时这个小数与原来的是……,求原来的小数是多少”,这样的题型不仅仅在考查小数除法,也考查了差倍公式的应用。教师可以收集这一部分的例题,选择合适的时间为学生布置作业,通过这样的专项练习,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同种类型题。小学阶段的题目变化相对来说不是很多,平时的作业和课本中的例题基本可以覆盖全部的题型,学生见到的题型变多之后,也就不会担心不会做数学题目,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要结合教学难点,尽量减少大量基础知识作业的布置。
(五)体现学生个性差异
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各异,尤其是小学高年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单独的作业。面对计算马虎的学生,可以为他单独布置计算的练习题,面对应用题不会分析的学生可以让其先将自己做过的题进行讲解,再为他找几个同类型的题目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克服不足。
例如,小数的乘除法学习完之后,一定会进行简便计算的练习,会有部分学生在整数的时候会计算,变成小数后不会举一反三,教师可以为存在这种情况的学生制订单独的作业计划,专门针对简便运算,每天练习几道题,但也不宜过多,避免学生出现抵触心理,引导学生将练习坚持下去。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独立完成作业难度较大,可能出现作业抄袭的情况,作为教师,一旦发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制止,并且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还是作业的任务量过重导致完不成。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双减政策下,周末的时间不能进行学科类培训,很多家长就在学习日的晚上为学生补课,这就导致学生的时间非常紧张,教师需要与家长及时沟通,了解实际情况,对现有的作业布置及时调整,保证学生可以高质量地完成,对知识掌握不好的学生,就需要教师进行一些单独的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布置作业的重点不是数量而是质量,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可以真正地做到增效减负。
(六)加大研究探索性作业的比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与练习基本上是课上例题的转化。对学习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这种形式的作业并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学习中等的学生可以通过课上例题进行模仿解答,自己思考的内容较少,而对成绩较差、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能对课上例题的学习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作业的布置应该适当加大研究探索性题目的比重,对学习成绩处于中上游位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主动研究题目。
例如,例题:长方形角A的角平分线,分长方形的一边为1和3两个部分,求长方形的面积,通常情况下,该题不会给出明确的几何图形,属于分类讨论,当学生刚刚接触这种题型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这类题型的辨别方法。以该题为例,“角A的平分线分长方形的一边”,由于没有明确的几何图形,没有办法判断,1和3两个部分,具体指的是哪条边,当存在不确定情况时,就需要进行分类讨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了解这类题型的解题方式,当遇到这种题型时,立刻想到,该类题型的答案有多个,在进行解答时,就是需要鼓励学生画图进行解答,将解题过程完整写出,研究探索性题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可以起到一定的练习作用,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让学生进行大量重复性题目的练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12594973-637A-4385-89E4-A805B4CFF275
(七)加强作业讲解的实效性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布置完課后作业后可以做到及时讲解,但是作业内容比较多,课程时间较为紧张,部分教师存在讲解部分作业或在学习任务完成之后,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作业讲解,这就导致作业讲解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对学生而言,在完成作业的一段时间之内听到教师的讲解效果会更好。而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之下,减少了数学作业的总量,教师布置的作业形式逐渐呈现出少而精的特点,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在第二天上课之前,抽出一段时间,对前一天的作业进行针对性地讲解,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连贯性,通过课前作业的讲解,不仅可以加强知识的巩固复习,还可以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单元中,按照课本顺序会先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面积再学习体积,这是由于在学习体积的过程中,经常会通过面积条件求出对应的边长,因此教师可以在学习体积课前及时讲解面积这部分的作业练习,并在作业讲解中加强对基础知识点的巩固,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基础内容,之后到体积的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会更加连贯,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面积与体积之间关联的理解,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五、 结语
总而言之,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将双减工作落实到位。在布置小学数学作业时要重视预习作业的布置,针对学生反映出来学习的共性问题和特性问题,设置不同的作业形式,旨在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严格按照政策减少作业量,真正做到增效减负。
参考文献:
[1]刘珊珊.浅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实施减负增效[J].赤子,2019(18):33.
[2]吴仕浩.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减负增效小学数学[J].中外交流,2020,27(8):344.
[3]彭红兵.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减负增效”理念的落实[J].神州,2020(2):166.
[4]王秀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减负提质策略[J].互动软件,2021(5):2020.
[5]孔繁晶.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2021(8):29-34.
作者简介:成丹(1990~),女,汉族,江苏海门人,南通市海门区中南新世纪学校,教研组长,研究方向:小学数学。12594973-637A-4385-89E4-A805B4CFF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