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应用能力,培养数学素养

2022-06-30 22:33聂新君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核心素养

聂新君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要善于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要积极探索其应用价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获得较高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苏式课堂 数学教学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已经从单纯的以数学知识技能目标为主转变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导向,依此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平时所说的数学素养,就是通过教学赋予学生的一种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品质。数学素养对于学生而言是学习过程中学习品质与学习习惯的体现。因此针对如何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笔者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案例来分析具体的培养方法。

一、注重直观教学,培养数学素养

数学意识是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在生活和教育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学生数学意识发展的轨迹。充分利用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将传授数学知识与加强数学意识的培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数学知识最大化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数学态度、数学习惯,让学生充分地认识数学、把握数学,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是至关重要的,遵循这样的规律,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性教学,引导学生把记忆中形成的表象和概念联系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从而提高应用能力。

物体的直观形象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很长时间,而且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充分运用实物、模型、挂图等教具,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能在长方体和正方体图中找到长、宽、高,会找出6个面,但遇到实际的问题却不能在头脑中联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图。举例最常见的鱼缸问题:小明家有一个鱼缸是长方体,已知这个鱼缸长30cm、宽15cm、高20cm,倘若要在鱼缸表面贴一层防爆膜(鱼缸无顶),那么需要用到的材料有多少平方厘米?在解决这类具体的问题时,学生常会束手无策。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积呢?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法,绘画出长方体立体图,把题目的意思表达在长方体立体图中,这样就能更好地找出该算哪几个面的面积,这些面的长和宽各多少?从立体图中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要求的面积。以后遇到这一类问题,如求制作抽屉需要的木板面积、做一个书套的纸板面积、一个火柴盒纸板面积等,学生先模拟着画出立体图,然后在图中标出相关数据,再确定要求哪些面的面积,这样就能轻松地解决问题了。

二、关注过程体验,培养数学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但是有时候教师组织操作时缺少对学生内在需求的关注,学生就懒于操作,或光操作无思考;有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够重视,因此在设计实践教学时往往缺少针对性与全面性,将实践教学当成一个表面教学任务,使得学生无法展开切实有效的实践操作。我们知道,一个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操作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理论形成具体的概念,不断提升自身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在引导学生实践操作时,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语言引导性,对学生的成果给予肯定,并将实践操作结果转变成数学知识与内容。

例如,在教学“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时,学生需要带上实物进课堂,对实物进行观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借鉴以前的认知经验来观察实物的顶点、边、面,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时一定要明确地提出观察的角度与要求。再如,在教学“表面积的变化”时,需要学生动手拼一拼、分一分。笔者原本设计了一张操作卡,指导学生操作后思考有什么发现?但是很多学生对操作结果的描绘简单浅显,与本课教学目的相去甚远,无法达到发现数量规律的要求。后来笔者反思操作卡的问题,给另一班级重新设计时增加了两张表格,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个数、面的变化及数量的变化,然后再总结发现了什么。有很多学生在操作后便自主地总结出有用的规律。

在现如今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引导者。这样一来,在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的同时,学生对学习也有了新的认识,充分提升了學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基于此,笔者将实践操作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与学习时间,让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了解数学知识,掌握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合作式学习中与同学沟通学习心得、解题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先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探索分析,在没有解题思路的情况下再向教师请教。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行对这一课的内容进行一个自我掌握,然后探索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来验证自己探索出来的方法是否正确,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与好奇心。

三、建立数学情境,培养数学素养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所学习过的数学知识,也存在一些能够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的现实问题。探究现实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完美解决问题后提升学习动力,这样一来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有着极大的提升意义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也服务于生活。教师要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现实的学习素材。如在教学“间隔排列”时,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

(1)课间小红和小明在摆棋子,出示图,○○●○○ ●……你能猜一猜,第21枚是什么颜色吗?

(2)第一次变式:如果换一种摆法,●○○●○ ○……第21枚是什么颜色?

追问:为什么总量相同,每组数量也相同,最后的颜色却不一样了呢?

(3)第二次变式:如果再换一种摆法,●○●●○ ●……第21枚是什么颜色?

再次追问:对比第一排和第三排,为什么规律变了,最后的棋子颜色却是一样的?

教师在建立数学情境时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身能力的范围内去寻找解题方法,如通过间隔排列问题从不同方面对例题进行改变来激发学生对同类问题的感悟,最终对相关问题进行持续性的探索分析。

四、发掘应用价值,培养数学素养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项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学科,因此数学的应用价值是最值得我们去重视的。在探索数学应用价值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两点内容需要我们去注意:一是学生应该掌握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能力;二是学生应该能够将习得的数学知识套用到现实问题中,并进行计算解答。我们还要注意的一点是,数学的应用能力与解答数学习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更不能将现实问题当成一种另类的数学考试。现实问题是应该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对此,教师应该充分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笔者首先带领学生整体分析了一遍圆的具体特征与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针对圆的特征来进行深入分析,笔者此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课件播放一辆汽车在公路上疾驰的画面,当镜头定格到车轮特写时呈现问题——汽车在道路上运行主要靠的是什么?面对这种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圆形的车轮,但是对更深层次圆的特征却没有考虑到。此时笔者再次提出问题:“为什么汽车轮子都是圆形的,其他形状的轮子不能让车子正常行驶吗?”这种提问,能加深学生们对圆的特征的认识与理解。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不仅自己要具有对数学知识有一个充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还要通过自身的传授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从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核心素養的渗透,绝不只是上述所见。对这项工作的落实,我们应该从小学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日常工作做起,注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的渗透和提升。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